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喜歡歷史的朋友,對下面這張照片大概不會陌生。這是發生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一幕,當補給完全中斷、被蘇軍團團包圍、陷入絕境時,德軍已經喪失了發起進攻的能力,變成砧板上的肉,任憑蘇軍宰割。包圍圈裡的德軍,每過一天都會有不少士兵活活凍死在戰壕裡,而因為天氣冰冷,土地凍得結結實實,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把戰友的遺體集中扔到城外的空地上,久而久之竟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丘。戰役後,蘇軍還專門派出5000人清理這些屍體。
作為整個二戰最為關鍵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成了戰爭「慘烈」的代名詞。德軍得意的時候,不斷地發動大規模進攻,幾乎已經將城區全部佔領。而蘇軍的抵抗無疑也是堅決且英勇的,當德軍即將佔領兵工廠時,蘇聯人在自己仍控制的另一半工廠內繼續生產坦克,坦克一下生產線,立刻裝上炮彈對敵人開火。在斯大林格勒,甚至連一面牆都成了重要的據點。崔可夫曾指揮著13萬人守衛這座城市,情況危急時身邊只剩下139人。
那麼,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二戰後期,投降的德軍將領不在少數,其中不乏一些卓越的指揮官,為什麼能力相對遜色、戲份不是太重的保盧斯帶著第6集團軍投降這件事,反而會變得人盡皆知呢?那是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的德軍處境相當淒慘,不用切身體會,只是看一眼都會感到無比絕望。
事情要從莫斯科戰役德軍的失敗開始說起,當時德軍高層制定了堅守的策略,避免了德軍的一路潰敗,轉而倉促地建立起防線;蘇軍則士氣高漲,趁勢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大反撲。不過,蘇軍高層忽略了將士疲憊的情況,盲目樂觀,貿然進軍,這為後來在哈爾科夫的慘敗埋下隱患。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指揮第11集團軍攻佔刻赤半島;5月17日,於哈爾科夫痛擊蘇軍,隨後控制了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局勢對蘇軍急轉直下,一連串的失敗令蘇軍後退100~300公里,此時,斯大林格勒的戰略地位就得到了極大的抬升。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正式打響。在此之前,第4裝甲集團軍又被臨時抽調走,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部隊只剩下第6集團軍,保盧斯被狠狠地坑了一把。即便如此,德軍依靠著前期積攢下來的戰略優勢,很快就取得了壓倒性的開局。1942年9月1日,德軍幾乎完全控制市中心,對蘇軍部隊切割包圍,各個擊破。根據《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的描繪:「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蘇軍即便是非常英勇,但損失實在是太大。
為此,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親自下達命令:將全國可以抽調的部隊、飛機、坦克等全部送到斯大林格勒,生力軍源源不斷地被投入到這個巨大的絞肉機中,無論是什麼編製的部隊,早上進入戰場時還是滿編的,晚上休戰時可能就已經名存實亡了。而盛極必衰,如此一來的消耗戰,首先吃不消的是德軍。1942年10月開始,德軍的進攻能力減弱,不得不開始由守轉攻;如此對應的是,蘇軍開始集結龐大規模部隊對整座城市進行包圍。不過,此時的德軍也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們仍控制著縱深約53公里、面積超過1500平方公里的區域。此時,如果德軍選擇撤退,極容易在蘇軍尚未成熟的包圍圈上打出一個缺口並全身而退。
然而,傲慢的威廉·赫爾曼·戈林又在忽悠元首,稱德國空軍可以為第6集團軍輸送想要的一切。為此,德軍高層命令第6集團軍堅守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德軍糧草告急,開始縮減士兵口糧。最初,每人每天能分到100克食物,不到1個月後減半。而斯大林格勒的冬季,氣溫達到零下30℃是常有的事,飢寒交迫下的德軍,戰鬥意志很快就被摧垮了。
戰局其實一度出現過轉機。12月13日,在曼施坦因的策劃下,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曾對包圍圈展開過突擊,企圖為第6集團軍開闢一道走廊。雖然進攻沒能直接洞穿蘇軍包圍,但卻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蘇軍對包圍圈內德軍的壓力。德軍裝甲部隊距離斯大林格勒一度只有不到30公里,而保盧斯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次機會,這也直接宣告了數以萬計德軍士兵的「死刑」。不久後,蘇軍發動了大反攻。
當保盧斯發誓會堅守到底時,德軍士兵紛紛向國旗敬禮,希望能夠以軍人的方式戰死在戰場上。不過,因為實在是餓得沒力氣了,後來蘇軍攻到面前時,他們連舉手投降的力氣都沒了,乾脆躺在地上等著蘇軍繳械。據一名倖存的德軍士兵回憶道:當時的斯大林格勒,士兵臉上都結了冰,城市道路上到處都是凍成冰塊的屍體、被摧毀的坦克和廢棄的裝備。很多士兵體力不支倒在了雪地裡,就再也沒站起來。
這場戰役對德國人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這一點從他們自己的評價中就能看出:「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都被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