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貴族有多能征善戰?二戰過後英美蘇三個國家拚命想剷除他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容克貴族,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德國自1871年統一到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前後不到70年的時間。戰場上的德國軍隊驍勇能戰,所向披靡,特別是在蘇德戰場初期,把蘇軍打得落花流水,若不是後期冬天到來,或許希特勒的夢想真的實現了。
好奇的人一定會問,德國為什麼能夠在短短不到70年的時間裡挑起兩次世界大戰,而且軍隊那麼能征善戰呢?其實,主要根源在於德國有一個尚武好戰的容克貴族。
那麼,容克貴族究竟是個怎樣的歷史存在?它又是如何尚武好戰的呢?
清算:斬草除根
在二戰行將結束,英美蘇三巨頭聚首之時,剷除普魯士容克貴族就已經成為他們的一個重要話題。
1943年,三巨頭第一次聚首德黑蘭,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毫不客氣地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
美國總統羅斯福則說:「普魯士要讓其盡可能地縮小和削弱。」
蘇聯的斯大林的態度則十分明確,就是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如此,在這場會議上,三巨頭對除掉容克貴族達成共識:在戰後德國可以存在,但容克貴族普魯士必須從地圖上抹掉。
二戰後,盟國毫不手軟把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及其周邊地區劃歸蘇聯,並改名加裡寧格勒。東普魯士的剩餘部分給了波蘭。至於奧得河-尼斯河以西的普魯士地區,則和其他德國領土一起一分為四,分別由美、蘇、英、法佔領。
在被佔領的德國土地上,地名更改、居民驅逐、宮殿拆除,而在東普魯士地區一些著名容克貴族的祖墳都被挖掉填平,幾乎清除了能勾起人聯想起普魯士的一切痕跡。
同時,在1947年2月25日,佔領德國的盟軍管制委員會頒布第46號暫行法,解散了普魯士國中央政府及附屬各級機關。同日,聯合國管理委員會又頒布了第47條法令,宣佈以普魯士為名的國家正式滅亡。
事實上,這兩條法令到今天仍有效。統一後的德國雖然佔有歷史上的西普魯士的一部分領土,但仍然不許以普魯士之名重新組建一個邦。
歷史:先有軍後有國
容克貴族原為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容克是德語的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普魯士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
16世紀起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掌握國家領導權。19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化,成為半封建型的貴族地主。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紀下半葉聯合反動勢力的支柱,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最主要的慫恿發動者。
普魯士是一個建軍比建國還早還長的國家。普魯士容克貴族的祖先就是條頓騎士團。
公元1187年,十字軍第三次東征準備收復聖城耶路撒冷,沒想到出師不利主帥先亡,這樣這批德國條頓騎士無臉見江東父老,就一直在中東地區飄了幾十年。
在這當中,條頓騎士團成立了軍事修會,入會成員有較高的條件,既要有修士的虔誠與犧牲精神,還要繼承騎士職業的砍人技術和軍事素養。這樣一來條頓騎士驍勇能戰,並靠當僱傭軍過活。
公元13世紀中葉,波蘭的康拉德公爵僱傭條頓騎士團去征服它北部的普魯士地區。以條頓騎士團的戰鬥力,三下五除二乾淨利索地就擺平了這未開化的原住民。
但結果讓波蘭人沒想到的是,條頓騎士們相中這個離老家德國不遠水草茂盛的地方,於是就安營紮寨住了下來。
就這樣,本屬於東歐的普魯士地區在條頓騎士團的影響下逐漸德意志化。條頓騎士團成為了普魯士最早的祖先。它的白底黑十字標誌,成了普魯士國旗原型。後來,這條頓旗的黑白色調甚至被納粹旗所效仿。
條頓騎士團這段先有軍後有國的開拓史,決定了普魯士的尚武已經流淌在這個民族血液上,成為了其骨子裡的文化。當然也為它想要獲得「陽光下的地盤」和納粹吹噓「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找到了歷史依據。
普魯士成為騎士的尚武精神、修士的嚴謹性格和流浪者渴望土地三合一的怪胎,更是容克貴族軍人尚武好戰的精神支柱。
嗜好:尚武與好戰
稍留點神的朋友會發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絕大多數有名有號的將領名字中都會有個「馮(Von)」的字眼。
這本來是出身何地的一個標誌,是個地理概念,然而,在普魯士人的先輩日耳曼族在武力征服過程中,「馮(Von)」漸漸突破了地理上概念,而演變成身份地位的象徵,成為德國軍國文化的一大象徵。那個時代在德國擁有這種身份地位,那是榮耀,倍受尊崇。
16世紀以後,軍事貴族逐漸接管國家大權後,容克貴族從此才走上了歷史的前台。而先有軍隊後有國家的德國,在軍國主義到達巔峰的時代,每28個成年德國人中就有一名軍人。
這裡要說明的是,這28人中包括成年女人。相比同時期其他軍事強國,法國是70人,英國是80多人,而被稱為「戰鬥民族」的俄國卻為130。這樣一比便可知誰更尚武。
當年風靡歐洲被視為偶像,一手為強大王國誕生蕩平道路的腓特烈大帝,對軍國主義的追捧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這位國王一年到頭就穿軍服,而且是不厭其煩翻來覆去地來回換著穿他的那幾套特製的軍服。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成年睡在波茨坦王宮前草坪的帳篷中,無論嚴寒還是盛夏,他只蓋一條薄軍毯。
而且腓特烈大帝為始終保持有挺拔的軍姿,只枕著一塊硬木睡覺。對軍國主義著迷的程度,可謂空前絕後了。
有這樣尚武的國王,這個民族不好戰那才是怪事。從1864年到1870年,從丹麥到奧地利,又從奧地利到法國,對手一個比一個強悍,德國靠著鐵路、總參謀部和後膛槍三項發明打敗了所有對手,最終德國得以統一。
從條頓騎士到普魯士,從腓特烈大帝到「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人一步一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而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據統計,在蘇德戰場初期,要消滅1名德軍士兵,蘇軍以10個士兵的傷亡為代價。在西線,要消滅1個德國士兵,盟軍至少也要有3名士兵傷亡。
二戰德軍戰鬥力為什麼這麼強?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曾說這樣一段話:「在英國,聽到一個家族四代從軍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可是在德國,一個家族從二十代人以前就開始為國從軍,這都是十分常見的事情。」
蒙哥馬利的這段話想要說明的意思,就是絕大多數國家的軍人是因為需要打仗才走上戰場,而德國人打仗則單純是尚武與好戰。
這還真不是吹,從1701年建立普魯士王國開始,在兩百多年時間裡,德國人跟鄰居打了個遍,基本沒有對手,直到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遇上蘇聯這個強勁的對手,才意識到強中自有強中手,最終落得慘敗的下場。
結束語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三大國對德國挑起世界大戰的根子在哪裡認識的更加清楚。所以,在二戰還未結束之時,三大國就達成一致,一定要對這個尚武好戰普魯士——德國容克貴族群體斬草除根,徹底清洗流淌在德國人血液裡的尚武好戰精神。
如今看來,當年的清理還是相當徹底的,德國把心思都用在了經濟建設上,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經濟強國。不像有的國家死不認錯,不思悔改,至今還在參拜靖國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