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人為什麼要不顧一切和美國開戰?

二戰中日本人為什麼要不顧一切和美國開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中日本人為什麼要不顧一切和美國開戰?

戰中日本為什麼要不顧一切和美國交戰,這個原因人們眾說紛紜。其實很簡單一個道理,「能源問題」。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衝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制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借口。當日軍於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借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並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並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於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基地,並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1940年冬季,英國跨大西洋能源供給線遭到德國潛水艇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因此越發關注事態發展。1941年4月,德國攻佔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並在克里特島和北非重創英軍。羅斯福總統不得不下令延長美國在大西洋的中立區,並將巡航線進一步向東延伸,以防止希特勒進攻。5月,羅斯福總統宣佈進一步增強該地區潛艇追蹤和護航的力度,並調遣太平洋艦隊增援大西洋艦隊,美國因此宣佈國家處於緊急狀態,華盛頓因此將支援英國置於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東京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四項原則:從中國和印支無條件撤軍,放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實質性部分並恢復「門戶開放」)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衝突。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於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準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並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倣傚美國政府的做法。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總統只是試圖通過石油許可證貿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於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也一直向華盛頓發出警告,如果將日本逼**胡同,日軍將會做出沒有任何暗示的猛烈還擊,因為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羅斯福總統依然堅持認為,儘管有些冒險,但這不會給美國帶來嚴重後果。他的幕僚看似一致的看法更加促使總統認為戰爭依然十分遙遠。即便日本攻打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也絲毫不會影響美國本土安全。

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戰後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

11月26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向日本使節遞交了對美日談判方案的最終修改意見,即著名的「赫爾備忘錄」,備忘錄要求日軍從中國和印度支那撤出全部陸、海軍和警察部隊;在中國除了重慶政府,不得支持任何其他政府或政權;實際上廢除德意日同盟條約。同日,日本機動艦隊主力向夏威夷進發 。12月1日下午,日本御前會議在對「赫爾備忘錄」進行研究後,認為在外交方面幾乎沒有迴旋餘地了。於是準備對美、英、荷開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爭災難。對於美國而言,萬幸的是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時不在港內。然而對於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借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