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復活節島的悲劇史

揭秘:復活節島的悲劇史

歷史揭秘

揭秘:復活節島的悲劇史

1722年4月5日是西方的復活節,對於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探險家雅各布羅格文是有收穫的。

這一天,他所率領的3支航船組成的太平洋探險隊在波利尼西亞群島(Polynesia)上又發現了一座小島嶼。

雖然島上的居民管自己的島叫拉帕努伊島,但這無所謂,反正從此以後世界上都知道這個島叫復活節島。

這個島在當時是提不起這位荷蘭探險家的任何興趣——100多平方公里的小島是由附近的3個火山噴發形成的,住著2000多名土著人,島上都是草原,沒有任何高大樹木,也沒有什麼奇珍異寶。

此時距離大航海時代已經過去200多年,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在非洲、美洲已經掠奪了很多殖民地,而且這些殖民地早就形成了穩定成熟的利益板塊,比如種植經濟作物、買賣奴隸等等。

現在這個孤懸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對於殖民者來說,最大的作用就是歇腳地。

在呆了一個禮拜,打死了包括酋長在內的12個復活節島人,並將這個島閒逛了一圈後,這支探險隊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島還有一個名稱——神秘之島。

2

復活節島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孤島——這個島往東3500公里才能到達智利,往西7500公里才能到達澳大利亞,往北5000公里才能到達美國,往南4500公里才能到達南極,這個島與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都是2000公里以外。

就因為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直到公元400年左右,才有第一批勇士到了島上。

那他們是怎麼到的呢?其實都是一代一代的從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一個島一個島的往東遷徙,終於到達了這個空無一人的島嶼。

所以,復活節島上的原住民與其他100多個波利尼西亞群島(湯加、薩摩亞島、大溪地等等)上的土著都是同宗同族,以至於1722年第一次登島的羅格文所帶的嚮導(大溪地的土著人)都能順暢地與島上居民聊天。

最讓這位嚮導感到奇怪的是,這座島上沒有任何樹木,島上只有3、4個小破筏子,這破筏子裡面頂多坐兩個人,而且一邊劃,還得一邊從船裡頭往外舀水,不然船就沉了。

這是與周邊其他島嶼與眾不同的,而且是很恐怖的!

對於太平洋島嶼上的島民來說,航海技術是一項必備技術,所用到的船隻差不多都要7、8米左右,一般是由棕櫚樹主幹製作而成。

沒有像樣的船隻,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意味著這個島嶼將與外界失去任何聯繫,包括貿易、掠奪等,也包括不可能去遠海打撈更大型的魚類來補充食源。

但復活節島原本是應該有足夠條件的:

復活節島大約是在100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是一個由火山石灰沉積而成的島嶼,一般而言,上面的土壤都是非常肥沃的,非常適合植物生長,往往都有非常密的森林。太平洋上有好幾個像復活節島一樣的火山島,無一例外都是樹木高大,植被茂盛。

所以說,復活節島在這一點上顯得很詭異。

除此之外,這個島上還有很多神秘的巨大的石頭人像,這樣的石像有九百多座,當地人管石像叫摩艾,最大的摩艾20多米高,小的也有6、7米高。

對於物資生活如此貧乏的島上原住民來說,這些巨石是他們自己建造並移動的,還是外星文明的遺跡?這些巨石又是代表什麼意思?

隨著科學(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技術)的發展,復活節島的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復活節島上的一切都被厄運籠罩著,它或許叫「死亡之島」更合適。

3

復活節島就是一部人在進化中與環境博弈的最好案例。

但是在這案例裡,復活節島上的原住民——或許也可以說人類——一敗塗地!

根據復活節島原住民的朗格朗格文記載,復活節島第一批居民是一批從波利尼西亞群島其他島上被放逐的人,這船上帶著雞,帶著芋頭,香蕉跟和甘蔗,領頭的有7個人,謝天謝地,他們經歷了很多天航行(也可以說漂流)之後,幸運地發現了這個島。

登島之後就發現,這裡是一個森林茂盛的地方,有著大片大片高大的棕櫚樹,森林裡還有很多動物,這個島上有三座火山,幸好已經都是死火山了。看起來是很富饒的地方,只有一點是挺遺憾的,就是這兒的溫度有點低,所以附近的海就沒有珊瑚礁,沒有珊瑚礁就意味著附近沒有魚群在這兒定居,沒有魚群就沒有魚吃。

可一般來說,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居民賴以為生的食物就是魚,但是這關係也不大,還有別的可吃的,那就是海豚和海鳥。海豚一般都生活在深海中,離岸很遠,但是別忘了,這些人可是從2000公里外的其他島放逐過來的,航海技術對他們來說是拿手好戲,而且島上還有這麼多高大的棕櫚樹可以用來造大船。繩子就用島上一種椴樹科的灌木纖維做。而且這大棕櫚樹的果子一看還能吃,每年熟了以後結的果子都吃不了,就把它們釀成酒,而且樹的樹漿還是甜的,可以當糖漿吃。

造好了大船之後,他們就去抓海豚,島上的鳥類也都是祖祖輩輩從來沒見過人。所以,當拉帕努伊人磨刀霍霍地向它們走過來的時候,這些傻鳥反而是好奇地往前面湊。海鷗、貓頭鷹、鸚鵡,這都是他們的食物。可以吃的還有老鼠和海豹,總之,剛到島上的時候他們吃的東西是葷素搭配,是以海豚為主,占食物的1/3。

看到這,你大概也能發現了,這分明就是人類早期的採集、遊獵生活麼!

不過這樣衣食無憂的好日子過了400多年也到頭了。

這會兒島上的森林已經被砍了不少,露出不少空間。拉帕努伊人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了,因為他們知道,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日子過,都要感謝 N 多年前第一批率隊登島的這7位首領,所以他們就開始用島上的凝灰巖雕刻巨大的石像,最先雕出的7具身高10米左右的石像,它們是齊刷刷地面向大海,這7具石像就象徵著當初那7位首領。

到了這個時候,島上的人口已經上千了,需要開墾更多的森林,也需要造更多的船出海捕捉海豚,還需要更多的房屋住人。而且自從第一批7個石像立起來之後,島上第一次產生了信仰,那就是那些石像,人們只要還有體力,就都花在造石像上。

與埃及金字塔尚且存在不同聲音不同的是,這些石像通過現代科學的判定,都是人工作品,但這些傑作可是耗盡了拉帕努伊人的力量和智慧。

石像所需要的石頭都是從島上的三座死火山上取材的,凝灰巖質地比較軟,好雕刻一些。可是島上始終有一個困難沒法解決,就是沒有金屬,不論是砍樹還是雕刻石像,能找到的最硬的東西就是火山口附近的黑曜石——對,就是《權力的遊戲》裡面可以殺死異鬼的那個黑曜石。

黑曜石是在火山噴發的時候產生的,它是熔融態的岩漿迅速冷卻結晶得到的,質地比製造石像的凝灰巖要硬得多,所以島上的居民也只能用它做切割工具,切削工具。

考古學家實驗移動石像的方法

原料、加工工具、運輸方式都準備好了,島上人的一切生活主題就只剩下:「活著」和「雕石像」。

當然,生活不可能這麼平淡。

圍繞著石像,島上的居民分成了幾派,他們用不同的理念製造石像,偶爾也發生了食物和其他資源上的爭奪戰,戰勝的派別會樹起更多更大的石像,甚至有時候會推倒戰敗一方的石像。推倒對方的石像,這就象徵著絕對的勝利。

石像的尺寸就這樣一天比一天大,但真正要命的是,人口越來越多,在建造石像最瘋狂的公元1200年到1500年期間,人口甚至超過了1萬人。

別忘了,這可是在採集狩獵的社會之下,一個100多平方公里的小島顯然是很難承受得住1萬多人口繁衍生息。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或者可以說必然導致的,島上的棕櫚樹越來越少。

棕櫚樹不是經濟作物,所以長得非常慢,從種子到發芽需要兩年的時間,從發芽再到長成10米高以上的樹需要15年的時間,現在被人砍倒做船,做房屋,用來運石像,用來燒火取暖,還要被老鼠把種子給啃掉。

被破壞的棕櫚樹

也就是在公元1650年,人口達到頂峰2萬人的時候,復活節島上的棕櫚樹全部消失了。除了棕櫚樹以外,其他幾種高大的樹木也都在這一時期全部消失了。

這個帶來的結果是致命的。

首先,人們賴以為生的海豚肉沒有了,因為沒有樹再建新的船去深海捕殺海豚了。可是海豚這種食物曾經佔據了島上土著人1/3的食物量。

其次,就是島上絕大部分的鳥類滅絕了,因為沒有了森林,鳥兒也不會來這做窩,僅剩的一些陸地鳥也被島上人吃光了。

接下來,他們不得不乘坐小破船在四周找一些能吃的,從前他們根本看不上的貝類、海螺,也被馬上撈得一乾二淨。再往後發展,島上的居民就只能全部依靠農業了,從前農業是採集業的補充,可是現在芋頭、香蕉、甘薯這些素食代替了他們從前吃的肉食。他們現在唯一能夠穩定出產的蛋白質就是雞蛋,而那些雞還是1000年前最早登岸的祖先帶來的雞的後代下的,如果當初沒有引入雞,可能從1500年之後連穩定的蛋白質供應都沒有了。

這時候島民拚命地想找點吃的,連那些破壞棕櫚樹的老鼠也被他們吃光了,食物產量大幅下降。

資源有限!無法逃離!都想生存!

剩下的也就只能是爭奪資源的殺戮了!

隨著糧食的日漸枯竭,戰爭不斷升級,整個島上不論是已經完工的還是沒有完工的石像都在戰亂中被推倒了,很多石像的頭被弄下來了,還有從前用黑曜石給石像做的眼珠,那些點睛之筆也被敵方摳下來了。以至於現在我們看到的石像只有高高的眉骨,眼眶裡沒有眼珠了。

現在的石像之所以站立,是後人的幫助

從1500年左右,森林開始消失,到1722年第一個歐洲人到島上,這200多年時間裡,糧食短缺和戰爭使島上的人口驟然從2萬下降到了2000多人,島民都是瘦骨嶙峋、皮包骨頭的樣子,社會結構也處於崩潰的邊緣。

島民的食物裡甚至開始出現了人肉,以至於1722年荷蘭人到了復活節島上,大溪地帶來的嚮導還聽到了一句非常惡毒的罵人的髒話:「你媽媽的肉還嵌在我的牙縫裡呢!」

而且島民已經不再提過去的輝煌了,那些對石像的崇拜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歷史了,他們開始崇拜一種新的東西,叫做鳥人。也許他們崇拜鳥人的動機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鳥一樣長出翅膀,逃離這座「死亡之島」。

但即使是對鳥人的崇拜,也只能通過雕刻一些巴掌大小的鳥人石像來達成內心的滿足感。

這時候的復活節島真是窮途末路!

1722年,荷蘭探險家羅格文的造訪只是給當時世界航海地圖上多了一個標記——復活節島,但復活節島真正的厄運才剛剛開始。

50年後,西班牙航海家菲利普岡薩雷斯也來到了復活節島上,按照殖民常見的做法,就是逼迫這個島上的島民承認這個島屬於西班牙。

自此之後的30年時間裡,每隔幾年就有西班牙探險家或者是去殖民地的船隊,就把復活節島當作是中途的落腳點,船員的心態就是到上面找點樂子去,島上的女人就這樣染上了梅毒,然後又傳染給島上的男人。

到了1805年,歐洲的船隻到這個島已經不只是找樂子了,奴隸販子們就會抓一些年輕力壯的,把他們賣到南美洲去。

1805年,復活節島上發生第一起奴隸販賣

真正的災難終於在1862年發生了,從東邊秘魯來的8艘海盜船抵達了復活節島。而這8艘船的目的非常明確:要把島上所有能當做奴隸的土著居民全都抓上了船。

這大概有1000多人,占島上人口的1/2,而且抓走的是都是男人,包括酋長本人,還有酋長的孩子們全都沒能倖免。只有老幼病殘沒有被抓走,但此時島上卻是天花病毒橫行(殖民者帶來的),對於天生沒有抗體的土著人來說,幾乎等於絕症。直到1865年,一個法國傳教士登島時,他清點過人數,整個復活節島上還剩下不到500人。

接下來的10年裡,剩下的這些人不少就跟著商隊搬到了大溪地討生活。到了1877年,也就是那次大規模的奴隸浩劫之後的15年,島上的人數統計了一下,只有111人。

復活節的人口就這樣斷崖式的下降:20000多人、2000多人、1000多人、不足500人,最後僅剩111人。

直到1888年4月5號,也是復活節,智利政府在那一天宣佈佔領復活節島,接著就是不斷的移民,建設,耕作,直到現在,一個專注旅遊的復活節島呈現在世人面前。

聽完復活節島的故事,或許讓你唏噓,一個遺世獨立的島嶼,難道不應該是《桃花源記》中所述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嗎?怎麼會是這個場景?

復活節島上發生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

4

首先,復活節島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依賴現代科技所探求得來的,這一點與之前的依靠遺跡、口述等方式有截然不同,具有很強的客觀性。

比如說,關於島上的植物跟物種的演化,這是科學家們上世紀90年代通過研究島上的池塘底部的沉積物的植物花粉的分佈得到的。因為池塘底部的沉積物沒有被擾動過,最表層就是距離當代最近的,最底層就是距離當代最遠的。從這組證據就可以推斷出,整個島從一個茂盛的森林變成了一個稀疏的草原的整個過程。

還有就是關於島上島民吃什麼,這個是通過分析島上專門堆放垃圾和屍骨的垃圾堆找到的證據,也正好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左右 DNA 測序技術誕生了,所以我們不非得找到完整的海豚骨骼才能確定它是海豚,我們只需要通過測序就能判斷這是什麼動物。

正是這些現代技科技的使用,使得之前的一個神秘島嶼逐漸褪去神秘,顯示出一種被上帝詛咒的厄運。

而且準確的說,這個厄運應該是「七分天災,三分人禍」。

很多人都疑惑,復活節島始終在採集狩獵的原始社會階段徘徊,為什麼就不能進化到農業社會呢?這樣至少可以使島上的人口可以持續發展,不至於因為資源短缺而自相殘殺啊。

這就要提到這「七分天災」了。

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看似簡單,但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島嶼上卻是天方夜譚,這個島嶼上始終缺乏一些必備資源:大型的畜力和金屬。

大型畜力的缺乏,導致了龐大的美洲土著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只能淪落到被殖民的地步,更何況是復活節島上的這點居民,他們只能通過採集,捕魚生活,缺少農耕文明所需的生產資料。

還有就是金屬,島上原住民只能用石器時代的工具湊合對付,所以在1300年裡,更先進的農具、武器、船都沒能出現,對外的開拓也不可能成為現實。

另外,還有復活節島上的人盲目崇拜石像,消耗了巨大的資源,更加速了這個島嶼社會結構的全面崩潰。

或許我們可以說,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一旦因為人類消耗開始衰敗了,就再也沒有機會重新崛起了,就是一直往下跌落,一直在惡性循環。

現在很多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環境學家都對復活節島的過往很感興趣,因為他們總覺得這也許預示著人類今後的命運。

這是不是危言聳聽呢?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把復活節島面積放大1000倍,把島上居民人口數量放大百萬倍,差不多可以當做地球。如果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看,如果地球島上有高智能的生命:

這裡的發展是不是也存在關鍵性的地理條件的匱乏呢?

它的自然資源不也是有限的嗎?

它不也是孤懸在宇宙海洋之中的嗎?

它不也是和其他的行星沒有資源的交換嗎?

那它的未來是不是就是復活節島的放大版呢?

細思極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揭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