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什麼來歷?威斯敏斯特教堂無名碑碑文是什麼意思?
威斯敏斯特教堂歷史是怎樣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無名碑碑文寫了什麼?這就為你介紹:
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簡介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譯為西敏寺),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創建聖公會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篤會(天主教的隱修院修會之一)教堂。1540年之後,成為聖公會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歷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伯多祿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裡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
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后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王后之兄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
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
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裡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宗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伯多祿。
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
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係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即便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
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據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護國主克倫威爾被殺後,頭顱掛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尖頂上61年。
目睹了牛頓葬禮的伏爾泰為之深深震動。他曾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威斯敏斯特教堂無名碑碑文寫了什麼?
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稱西敏寺,是英國上百位名人的埋骨之地。而這段墓誌銘,因其簡單的文字和直白的道理聞名。
這塊墓碑上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只在上面刻著一段發人深省的文字。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 bed,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釋義: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長大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老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即將死亡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無名氏是位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這篇碑文是他心靈的自省,充滿著哲理和教益。據說,許多政要和名人看了都感慨不已。當年輕的曼德拉讀了這段碑文後如醍醐灌頂一般,認為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改變世界的金鑰匙。
回到南非後,他放棄了以暴力抗爭來打破種族歧視的觀念,改變了自己的處事風格和思想,進而改變了自己的家庭、親人和朋友,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終於改變了南非這個國家。永遠懷著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時刻提醒自己,改變自己,低調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