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第三王朝是怎麼滅亡的?

烏爾第三王朝是怎麼滅亡的?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烏爾第三王朝是怎麼滅亡的?

蘇美爾人的城市國家在亞洲的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從西北向東南平行地流入波斯灣。古代兩河流域地區,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古代兩河流域北部稱為亞述,南部稱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尼亞北部稱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公元前四千年代,蘇美爾人處在金石並用時期。公元前四千年代末至三千年代初,隨著灌溉農業和冶銅等手工業的發展,蘇美爾人的氏族部落內發生劇烈的社會分化。從居住遺址看出當時已經貧富懸殊,同時也出現了奴隸。

公元前三千年代前半期,在蘇美爾地區逐步形成了一些奴隸制的城市國家,其中著名的有拉格什、烏魯克、烏爾等。這種城市國家由一個中心城市及周圍的農村公社組成。有長老議事會,可能選舉產生國王,主管行政、軍事、祭祀等,但其權力受長老議事會限制。

還存在有人民大會,有時人民大會甚至有權推翻長老議事會的決定,這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傳統的殘餘。城邦政權的本質是奴隸主專政,當權的長老等都是奴隸主。參加人民大會的只能是公民,奴隸及其他依附人都不能參加。城邦的經濟政治情況,對拉格什我們瞭解的比較清楚,可以它為例說明。

拉格什的神廟經濟特別發展,有神廟約二十個,估計占已耕土地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全國奴隸總數中約二分之一是在神廟中勞動。神廟土地一部分以份地形式出租收稅,一部分則由奴隸和依附人耕種。神廟還設有麵包房、釀酒房、紡織作坊、治金作坊,並擁有大量的畜群;這些都以男、女奴隸勞動為主。

此外,在各類建築工程和灌溉工程中,也使用奴隸勞動。據估計,奴隸約占拉格什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約二、三萬人。拉格什總人口中的多數仍是農村公社的農民。最初,公社的份地還定期重新分配,後來份地便可以買賣了。由於神廟、貴族和王室的剝削和侵奪,農村公社的土地日漸縮小,個別奴隸主貴族由購買而佔有多達一百至三百公頃左右的土地。

村社農民要繳納實物稅,要服勞役和兵役,還要去王室和神廟的田地上勞動。祭司則向死者家屬索取高額的殯葬費用,奴隸主貴族直接用暴力侵奪村社農民的財物,這一切都促使村社農民迅速破產,甚至淪為債務奴求。到國王盧伽爾安達統治時期(約公元前二三八四一一二三七八),拉格什城邦的階級矛盾更為激化。

奴隸主在全國各地遍設監督、法官和稅吏,對船夫、漁民和牧人也都派有監督,徵收實物稅。而且,盧伽爾安達對神廟經濟和祭司們的財產和利益也有所侵犯。這也促使奴隸主階級內部不同集團之間的矛盾大大尖銳化起來。於是,在拉格什爆發了一場階級鬥爭。

出身於奴隸主貴族的烏魯卡吉那利用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反抗,在一些祭司的支持下,於公元前二三七八年前後奪得了拉格什的王權。在烏魯卡吉那在位的六年內,修築了灌溉運河,並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以前被國王侵犯的神廟和條司們的財產和利益得到了恢復撤除了遍佈全國的各類監督和法官」保護普通土兵的財物減輕死者家屬所付的殯葬費棼止盜竊、殘殺和欺凌孤寡等等。

改革使拉格什一些居民恢復了公民權利,公民的人數較前增多,地位也有所改善。烏魯卡吉那改革是在奴隸制發展中平民反對貴族奴役與壓迫的鬥爭,改革的許多措施打擊了貴族而對平民有利。但改革引起其他城邦的奴隸主貴族不滿,他們發動對拉格什的戰爭。

在烏魯卡吉那在位的第七年,拉格什被烏瑪所滅。兩河流城南部的統一國家公元前三千年代初,遊牧的塞姆人部落逐步進入並定居於巴比倫尼亞北部地區,稱為阿卡德人。約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在阿卡德地區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奴隸制的城市國家。

阿卡德城邦的統治者薩爾貢(約公元前二三七六),傳說是平民出身的私生子,小時還做過園了,後來取得阿卡德政權。經過多次戰爭,薩爾貢逐步統一阿卡德地區,並進而征服蘇美爾,統一兩河流域南都,建立了阿卡德王國(約公元前二三七二一九)。

從此,兩河流域由分散的城邦發展為初步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種統一是因為奴隸制發展、階級鬥爭激化,適應奴隸主鎮壓奴隸、平民反抗的需要而產生的。但統一便於更大規模地興修水利工程,促進商業交通,有利於生產的發展。薩爾貢加強了國家機器,建立了數達五千四百人的常備軍,統一了度量衡。

他的後繼者時常出兵攻打各蘇美爾城邦,大肆屠殺,鎮壓反抗。由於連年征戰,戰停奴隸較前增多,一些自由人也破產淪為債務奴求,依附者的地位有所下降,日益喪失獨立。但這時中央集權制還不很發展。現存的國王瑪尼什吐蘇買地碑文,說明他還須向各城邦以白銀或穀物等買地,不能隨意把土地據為已有,各城邦還有一定獨立性。

同時,也說明許多公社農民破產失地,國內的階級鬥爭日趨激烈。早在薩爾貢統治末年,國內便發生了好幾次起義,有一次起義者包圍了王宮,嚇得薩爾貢趕快躲藏起來。以後還發生過多次起義,削弱了阿卡德的統治。公元前二一九一年,東部山區的庫提人侵入兩河流域,滅阿卡德王國。

稍後,烏爾城邦崛起,重新統一了兩河流域南部地區,史稱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二一一三——OO六)。這時,兩河流域已進入了青銅時代。烏爾統治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制定了兩河流域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同時神廟經濟消失,大多為王室經濟併吞。

奴隸制的王室農莊、牧場、棗種植園和手工作坊遍佈於全國各地,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經濟管理機構,擁有人數眾多的行政管理人員、監督和書吏等。王室農莊和作坊剝削數以百計的奴隸和依附的勞動者,農忙時還僱有大批傭工。

依附者的地位大大下降,已經和奴隸沒有什麼區別奴隸的處境極為悲慘。在一個女奴隸勞動營中,由於奴隸主象役使性畜那樣對待奴隸,一個月之內,在一百八十五個女奴隸及其子女中,死亡五十七人,達百分之三十。

王室經濟畸形地大發展,管理機構龐大,奴隸遭受殘酷壓迫,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烏爾第三王朝不能持久維持它的統治,很快即在外族入侵下滅亡了。此後約兩百年間,幾個小國彼此爭戰不已,兩河流域又陷於分裂狀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