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什麼時候發生的?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的影響
奧廖爾-布良斯克戰役(1941年9月30日-10月2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維亞濟馬,奧廖爾-布良斯克地域對蘇軍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實施的兩次大規模的圍殲戰,是莫斯科戰役的組成部分。
戰役經過
1941年,按照"颱風"戰役計劃,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應以南突擊集團(第2集團軍和坦克第2集群,司令分別為魏克斯上將和古德裡安上將)由紹斯特卡地域和羅斯拉夫利以南地域實施向心進攻,突破布良斯克方面軍防禦,圍殲該方面軍,爾後以快速兵團從南面和東南迂迴莫斯科。布良斯克方面軍(第50、第3、第13集團軍,葉爾馬科夫少將的戰役集群;司令為葉廖緬科中將)在兵力上少於德軍:炮兵為1:2.6、坦克為1:4.5、飛機為1:10-11,未能建立縱深防禦,且戰術密度小(每公里正面火炮和迫擊炮4門、坦克0.3輛)。
1941年9月30日,德軍經炮火和航空火力準備後轉入進攻。至日終前,坦克第2集群(10月6日起改稱坦克第2集團軍)所屬部隊突破了第13、第50集團軍的薄弱防禦,開始從南北兩面迂迴布良斯克方面軍,並前出其基本兵力後方。因此,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命令在姆岑斯克地域展開近衛步兵第1軍(軍長為列柳申科少將),為對衝向布良斯克方面軍後方的德軍坦克集團實施突擊而建立了航空兵集群。10月3日,德軍佔領了奧廖爾,並沿奧廖爾-圖拉公路推進,但被得到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航空兵第6集群和方面軍航空兵支援的近衛步兵第1軍部隊所阻住。在這些戰鬥中,卡圖科夫上校的坦克第4旅表現了特別頑強的精神和善於同數量上佔優勢德軍作戰的本領。設伏的坦克兵對德軍縱隊實施了突然的強大火力突擊,並迅速退到新地區。德軍被迫在別廖夫、姆岑斯克一線滯留兩周,以便調攏新預備隊。
14日,德軍將蘇軍布良斯克方向軍所屬第50(司令為彼得羅夫少將)、第3(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少將)、第13集團軍合圍在布良斯克南北地區。德軍統帥部為消滅被合圍的蘇軍,動用了坦克第2集團軍5個軍中的4個軍。陷入戰役合圍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各集團軍,除部分在10月23日前突圍後退到了別廖夫、姆岑斯克、波內裡、法捷日、利戈夫一線外,其餘大部被殲。
維亞濟馬戰役(1941年10月2-13日)
德軍統帥部在制定向莫斯科戰略方向實施進攻的計劃時,擬由杜霍夫希納、羅斯拉夫利地域向維亞濟馬總方向實施強大突擊以突破蘇軍防禦,合圍並殲滅蘇軍於維亞濟馬地域,爾後再向莫斯科發展進攻。為此目的,德軍在斯摩稜斯克以東集中了"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第4(司令為克魯格元帥)、第9集團軍(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坦克第3(司令為霍特上將)、第4集群(司令為霍普納上將)。
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轄第22(司令為尤什克維奇少將)、第29(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第30(司令為霍緬科少將)、第19(司令為盧金中將)、第16(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第20(司令為葉爾沙科夫中將)共6個集團軍,在安德列亞波爾以東、亞爾采沃以東、葉利尼亞以西長達340公里一線佔領了防禦。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以第24(司令為拉庫京少將)、第43(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2個集團軍在100公里寬的正面掩護羅斯拉夫利方向,另以第31(司令為多爾馬托夫少將)、第49(司令為扎哈爾金中將)、第32(司令為維什涅夫斯基少將)、第33(司令為奧努普裡延科旅長)4個集團軍在西方面軍後方沿奧斯塔什科夫、奧列尼諾、葉利尼亞一線佔領陣地。
兩個方面軍的任務是:阻止德軍在最重要的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突破,並為在此組建和集中新的預備隊贏得時間。戰役開始前,德軍在數量上佔很大優勢,特別是在羅斯拉夫利方向(人員多2.2倍,坦克多7.5倍,火炮和迫擊炮多6倍)。蘇軍高射炮和反坦克炮奇缺。防禦具有基點性質,縱深不大(15-20公里),且工程構築薄弱。黨政工作保證軍隊在防禦中堅務必堅守首都接近地每一地區。在危險臨頭情況下,要求不惜任何代價阻住德軍,以便調攏預備隊!
10月2日晨,德軍德軍第3、第4裝甲集群轉入進攻,當天即在杜霍夫希納和羅斯拉夫利兩方向突破蘇軍防禦並前進了15-30公里。從10月3日晨起,兩方面軍司令採取了消除突破口的措施,即以方面軍預備隊和集團軍預備隊實施了反突擊,但他們未能完成受領的任務,於是形成了德軍各坦克集團從北、南兩面前出維亞濟馬地域的現實威脅。
10月5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批准了西方面軍司令科涅夫上將關於把軍隊撤向勒熱夫-維亞濟馬防禦地區的決心。但這一機動在當時條件下未能實現。迅速前進的德軍各坦克集團於10月7日在維亞濟馬附近會合,切斷了蘇軍4個集團軍(第19、第20、第24和第32集團軍)的退路。
10日,德軍一部從格扎茨克、米亞特列沃和卡盧加以兩地域向莫斯科方向發起進攻、另一部向加裡寧方向實施追擊。在這種情況下,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於同日合併為1個方面軍即西方面軍,朱可夫大將任方面軍司令。西方面軍和各友鄰方面軍所屬航空兵用於對德軍機場和地面軍隊突擊集團實施密集突擊,並對己方軍隊進行空中掩護。被合圍的蘇軍抗擊了德軍連續衝擊和航空兵襲擊。
最初幾天,他們牽制了28個師,其中14個師至10月月中前未能被抽調去實施爾後的進攻。12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建立莫斯科防禦區,動員45萬市民構築上事,新建若干民兵師、做好巷戰準備。13日,蘇軍維亞濟馬集團大部被殲、一部突圍,卡盧加失守。蘇軍部分軍隊突圍出來並退到莫扎伊斯克防線,一些部隊和分隊留在敵後進行遊擊戰。
14日,德軍佔領加裡寧市。17日,蘇軍成立以科涅夫上將為司令的加裡寧方面軍。18日,德軍佔領莫扎伊斯克,繼而突破蘇軍第二道防線,莫斯科面臨危機。
影響
此戰,德軍行動迅速,以精銳的裝甲部隊對蘇軍縱深進行迂迴,再對其進行分割包圍,德軍在此戰中共俘虜蘇軍67.3萬人,取得了輝煌戰果。但由於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進攻已近強弩之末。蘇軍雖損失慘重,但被圍軍隊的鬥爭,使蘇軍統帥部得以採取緊急措施鞏固莫扎伊斯克防線並恢復被摧破的戰線。這對莫斯科附近防禦交戰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