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大帝的成名戰:高盧戰役,是一場政治豪賭嗎?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凱撒大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說到凱撒大帝這個人,硬要說他崛起的政治事件,既可以說是他成為羅馬共和國的終身大祭司,也可以說是他與龐培、克拉蘇等人的秘密同盟的建立,但說起他在軍事上崛起的標誌,那無疑就是征服高盧。廣闊的高盧地區的征服使得凱撒一躍成為同時代最頂級的征服者之一,而在他歷時多年的高盧征戰中,最驚險的一戰,莫過於與高盧聯軍領袖維欽托利的阿萊西亞之戰。
然而,這場決戰,其實從凱撒的角度來看,並非是一場明智的戰鬥,但凱撒背後的非軍事原因,卻促使了凱撒下定決心進行一場極度危險的豪賭。
凱撒最早進入高盧地區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58年,他之所以選擇高盧,也是與元老院派系博弈的結果,原本後者將凱撒送到一個管理意大利本土地區的職位上,這樣三頭同盟中最激進的凱撒在卸任執政官後,便只能當個沒兵的光桿司令,但凱撒通過三頭同盟的勢力,還是將自己擔任行省的地方改成了山內高盧地區,再加上現代法國馬賽地區的羅馬總督去世,凱撒於是一同兼任了三個行省的最高長官,這些都成了他征服高盧的基本盤。
由於戰爭性質的特殊,凱撒的軍隊中不乏大批當地高盧人
凱撒在高盧的這幾年,與一般來說的「征服」大為不同,他並不是直接帶兵攻城略地,而是多次以保護羅馬共和國在高盧的盟友的名義來出兵作戰,例如高盧地區較強的埃杜伊部落,就是凱撒在高盧地區的重要助力。在這期間,包括渡過萊茵河的日耳曼人,凱撒基本和高盧地區乃至於不列顛地區的各路蠻族打了個遍,這時的「征服」,總的來說就是讓當地蠻族部落成為羅馬共和國同盟的一員,通過人質來保證和平。
而在公元前52年,即凱撒開始征服高盧的第七年,高盧人終於結束了以部落姿態應對羅馬共和國的狀態,轉而以整個同盟為名,開始了反抗羅馬共和國的運動。高盧人的這一行動並非心血來潮,不少部落與羅馬人的戰爭一直都在發生,也有部分部落出現過反覆向羅馬發起戰爭的情況,而在一個叫做加努特斯的部落戰敗以後,凱撒下令讓人對其首領亞克處以極刑。凱撒或許是希望能震懾住反覆無常的高盧部落,但正是這個過於殘忍的刑罰,導致了各個高盧部落人心浮動,加努特斯部落於是和另外一些「有心人」開始活動,聯絡各個高盧地區的部落,秘密結成了反羅馬的高盧同盟。
這些「有心人」的核心,正是阿維爾尼部落的王子,現任部落酋長的侄子,將為凱撒帶來大麻煩的高盧英雄——維欽托利。
維欽托利這個人並非一開始就做好了建立同盟的準備,他更像是一個等待時機的獵人,他的父親曾經是部落內反對羅馬人的領袖,在內戰中輸給了親羅馬派,因此被處死,而維欽托利據說還曾經參加過羅馬人的軍隊,對羅馬人的方方面面進行過學習,因此當加努特斯人開始屠殺在高盧地區的羅馬人時,只有維欽托利擁有可行的聯盟綱領,也是因為他的影響,阿維爾尼部落不僅迅速響應了加努特斯人,而成為了高盧聯盟實質上的核心部落。
那麼作為高盧聯盟的心腹大患,凱撒在起義前的情況,其實並不好,甚至有點糟糕,因為作為凱撒後方的羅馬城,這時候政局已經出現問題了,這倒不是因為元老院壓倒了三頭同盟,而是三頭同盟自身瀕臨解體,三個支柱中的一個崩塌了,這個崩塌的巨頭,正是克拉蘇。年近60的克拉蘇不滿於日漸低迷的聲望,希望能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因此身為首富的他耗盡家產,編組了大軍,希望通過東征帕提亞帝國來挽回頹勢,結果卻橫死戰場。
克拉蘇的意外戰敗動搖了凱撒的大後方
克拉蘇的死導致了三頭同盟淪為了凱撒和龐培的二人聯盟,儘管龐培此時已經處於半退休的狀態,對於凱撒的威脅頗有些無所謂的感覺,但是元老院派就開始有所活動了,因此,凱撒不得不回到羅馬城穩定局勢,同時,他也明白,在政局動盪的當下,一旦他一手打造的高盧征服戰役出現任何問題,那麼元老院派一定會咬緊不放,別說來自本國的支援,到時候元老院會不會趁機處理凱撒,都是個有可能的危局。
對於凱撒的處境,維欽托利可能有所瞭解,但應該並不深入,實際上,對於高盧人而言,他們似乎只看出來剋星凱撒回國了,而不瞭解凱撒所處局面的實際情況,因此,維欽托利等高盧高層,在鞏固了聯盟的力量後,選擇的主攻方向,是凱撒征服高盧的基石,即納爾滂高盧以及山內高盧地區,高盧聯盟的意圖,是希望通過攻取凱撒進入高盧的根據地來堵截羅馬人援助駐紮在高盧地區軍團的通道,避免羅馬人匯聚力量,然後再徹底消滅這些來自南方的入侵者。
不過實際上,這個意圖卻在某種層面上幫助了凱撒。當時的羅馬城裡,除了克拉蘇的死造成的動盪之外,還有一個事情讓凱撒不得不集中精力,那就是執政官的選舉問題,原來凱撒遙控指揮的護民官克勞狄烏斯死了,因此凱撒為了保證三頭同盟的政策繼續執行,只得想辦法把龐培再度送上執政官的寶座。這裡解釋一下,很多人認為克拉蘇一死三頭同盟裡龐培和凱撒就開始對立了,這其實是不對的,龐培其實直到凱撒結束高盧戰爭之後,他對於凱撒的態度都很令人捉摸不透,但在凱撒仍然深陷高盧戰爭的泥潭中時,龐培無疑是支持凱撒的。
那麼龐培這邊沒問題,元老院這邊就好解決了,高盧人主動進攻羅馬共和國的行省,那依照法律,作為總督的凱撒當然義不容辭地要去保護行省的安全,因此元老院很難干預凱撒回歸高盧,另外,羅馬共和國的法律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官員在任期內時,只要不是特別重大的問題,一般來說是不能在此時審判官員的,因此,即使元老院派真有想法,也不能對保家衛國的總督凱撒做什麼。
凱撒回到了自己的行省,第一步就是快速鞏固防禦體系,讓高盧聯軍佔不了便宜,第二步他居然選擇了主動出擊,翻越阿爾卑斯山,直接對高盧人發起了反擊。凱撒的行動出乎預料,使得維欽托利不得不專攻為守,但是,這位高盧領袖提出了一個極為犀利的戰法,那就是焦土戰略,他深知羅馬人已經不可能從高盧本土部落獲得補給了,畢竟高盧人要麼已經起兵,要麼就是作壁上觀,因此羅馬人只得從本土運送糧食,只要高盧人不給羅馬人以戰養戰的機會,時間一久,凱撒的部隊自然就會撤退了。
可惜,高盧人自己捨不得玩這個戰術,這也難怪,這些人一是不瞭解戰略,二也是長期處於艱難的原始生活,必然捨不得主動毀壞家園,結果,維欽托利的戰術根本得不到實行,只能老老實實和凱撒正面交鋒,而凱撒在這一期間,明顯急躁了起來。
強如凱撒也在高盧嘗到了苦頭
凱撒一回到高盧,就開始瘋狂反擊,一開始確實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之後,他開始分兵進軍,同時還做了一件令人震驚的決定,那就是直接襲擊阿維爾尼人的老巢-日爾戈維亞。倘若能直接攻克這裡,那核心被瓦解的高盧聯軍即使不崩潰也會實力大損,但是問題來了,凱撒憑什麼認為維欽托利會無能到眼睜睜地讓老巢被輕易攻克呢?事實果然也是這樣,凱撒在這裡不僅是無功而返,而且還因為軍隊冒進而在高盧人的城牆邊上損失了不少老兵,大多數後世學者都認為,凱撒在日爾戈維亞經受到了征戰高盧以來最大的挫折。
凱撒的失敗反過來鼓舞了高盧人,因此他們選擇了主動出擊,維欽托利領著近10萬人的部隊追擊凱撒,後者此時只有不足5萬人,結果,得到了日耳曼部落支援的騎兵的凱撒反過來擊敗了高盧人,維欽托利不得不選擇逃到附近的阿萊西亞城中。這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歷史事實,那就是凱撒早先在高盧的敵人中,日耳曼人扮演了一個相當主要的角色,但在最終面對高盧人的決戰中,日耳曼人的支援又對凱撒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羅馬人強於建築,但凱撒的決定依然非常危險
那麼當凱撒擊敗維欽托利之後,他的選擇同樣令人出乎意料,他立刻放棄了撤退,轉而圍攻起了阿萊西亞城,這一行動,其實和圍攻日爾戈維亞相比,同樣是一件非常莽撞冒進的危險舉動。凱撒的軍隊此時就是一支孤軍,他們在四面受敵的高盧地區內部與高盧人的領袖決戰,不僅要擔心高盧人的軍隊,還要關注隨時可能被掐斷的補給,一旦再次失敗,那麼他們很有可能全軍覆沒,特別是維欽托利本人的軍隊雖然戰敗過一次,但元氣並沒有受損,軍隊人數依然逼近10萬人,而且,當凱撒完成阿萊西亞的包圍時,維欽托利已經派遣出了騎兵召集高盧各地的部落軍隊,一支近25萬人的高盧軍隊已經朝著阿萊西亞逼近了。
可是,凱撒卻在這裡選擇了原地修建營壘,包圍整個阿萊西亞城,不管羅馬人的建築技術如何高明,羅馬軍團如何善戰,在別人的土地上,與總計30多萬的敵人作戰,凱撒為何要冒險到這個地步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對於那些瞭解凱撒此前人生的人來說,凱撒的決定,其實是一種對於野心的不甘。凱撒這個人,說起來一生波瀾壯闊,但是在他37歲之前,可以說是空有一點家族名頭,但其實一點政治家的實績都沒有。凱撒的家族在他上一輩非常厲害,他姑父馬略是「羅馬軍團之父」,號稱是羅馬共和國的又一位國父,是在日耳曼人遷徙狂潮下改革軍隊、拯救國家的大英雄,他的伯父路奇烏斯·凱撒,是結束共和國內戰「同盟者戰爭」的第一功臣,但凱撒,就不行了。
凱撒在成年前,姑父和伯父就都因政治鬥爭死了,他自己都差點被獨裁官蘇拉的手下殺死,等到蘇拉死後,原本指望出人頭地的凱撒卻沒有在政治上出頭,想學習西塞羅當個律師,結果卻一個官司都贏不了,只得灰溜溜地再度離開羅馬城。他後來能得到官職,也是因為舅舅死了,他接替舅舅的位置,就這樣熬著資歷緩緩晉陞,據說,當凱撒好不容易在西班牙擔任地方財務檢察官時,他有一次看到了當地神廟裡亞歷山大大帝的雕像,淚流滿面,感概後者在他的年齡已經征服了大半個世界,自己卻一事無成。
凱撒的說法不無道理,他是個非常努力自律的人,他熱衷於學識,同時也不忘鍛煉體魄,通過借款來維持體面生活和慷慨的名聲,目的則是為了在上流政治圈出頭,為此他債台高築,可以說,為了政治野心,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狀態,都已經到了一種極致的程度了,因此,在三頭同盟結成後,凱撒可以說是非常激進,而作為他政治野心的一個關鍵,征服高盧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他的未來,倘若成功,那麼凱撒將繼續為野心而拚搏,但假如失敗,他從不惑之年才開始的政治征途,就只能到此為止了,同時因為他暴露出來的野心,他還極有可能遭到元老院或者其他派系的清算,因此,凱撒已經沒有了退路。
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於戰爭的人,是不會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的,而凱撒這樣的絕世將才,在面對高盧反叛時屢出險招,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不過一旦考慮凱撒此刻的心情,他的冒險之舉,多半也能理解了。有人也許還會產生一個疑問,假如凱撒回到行省重整,捲土重來如何?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大瞭解凱撒的政治問題的關係,實際上,在三頭同盟最後一次會議時,凱撒、克拉蘇和龐培三人各自分配的政治權力,而凱撒的行省總督位置,已經被很大程度地延長了,可即使如此,也不過是到了公元前50年,也就是說,倘若凱撒撤退重整,他就只有1年多一點的時間來處理高盧問題,顯然,這段時間是遠遠不足以打敗高盧同盟的。
話歸正題,阿萊西亞之戰到底有多危險呢?簡單的說,這是一場已經脫離了傳統古典戰爭的奇特戰役。一般介紹這場戰鬥的文章,往往會集中描述羅馬人的營壘如何優秀,這固然是事實,但實際上,凱撒的困難並沒有因為營壘的存在而大為減少,儘管維欽托利軍因為圍困而缺衣少食,但羅馬人實際上也處在同樣的危機中,他們包圍了維欽托利,而維欽托利的援軍又包圍了他們,羅馬軍隊必須兩線作戰,一旦營壘有一處被突破,羅馬軍隊都將全軍覆沒,而且,即使維欽托利軍真的先撐不住戰敗了,凱撒又怎麼能保證外圍的援軍也會潰散呢?因此,城外的決戰,對於羅馬軍隊而言,的確是一場豪賭。
凱撒為了這場賭局可謂用盡了全力,在戰鬥中,為了讓士兵能及時看到自己從而鼓舞士氣,凱撒專門披掛著大紅色的袍子,這種明顯容易吸引敵人弓箭手的行為,足以表面凱撒此刻對於勝利的迫切心情了。同時,阿萊西亞之戰中,凱撒最後取得勝利的方式也非常冒險,他將本來就不多的騎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自己率領前往支援陣線,另一部分從營壘的某處出擊,從背後夾攻已經突破了多層防線的高盧人。
按照凱撒本人的記錄,當羅馬騎兵們還在路上奔馳時,羅馬人的營地其實已經快要被攻克了,搖搖欲墜的陣線如果比騎兵發起夾攻的時間晚一點,那麼可能現在歷史上的凱撒就不會是一位威名赫赫的羅馬傳奇英雄,而是成為了一個在敵人腹地作繭自縛的「克拉蘇第二」了。
維欽托利投降
不過命運最終還是眷顧了凱撒,羅馬人的夾攻成功了,高盧聯軍的援軍因而崩潰,維欽托利在目睹援軍慘敗後只能主動投降,高盧戰爭就這樣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迎來了決戰的結束。凱撒因為高盧戰爭,一躍成為了聲望足以匹敵龐培的大英雄,但我們細細回想之前的分析,不得不感慨阿萊西亞這場決戰的驚險,個人認為,維欽托利的失敗,其實也和凱撒的瘋狂脫不開干係,凱撒在這一連串戰爭進程中做出的種種舉動,很大程度上動搖了維欽托利的戰略,假如凱撒的行為更謹慎一些,那麼維欽托利或許能貫徹他自己的想法。
然而,凱撒的決定,並不會單純讓他服從單一軍事層面的現實,他炙熱的野心與惡劣的現實,注定了他會在明智的將軍和瘋狂的賭徒中變換身份,而正是這個特點,最終促使了阿萊西亞之戰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