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句麗七百年的歷史,它的興盛與衰落是怎樣的?

探索高句麗七百年的歷史,它的興盛與衰落是怎樣的?

歷史故事

探索高句麗七百年的歷史,它的興盛與衰落是怎樣的?

高句麗的歷史,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即鄒牟),棄扶余至卒本川,建高句麗,定都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以國為姓,姓高。【1】【2】

高句麗初期由桂婁、消奴、絕奴、順奴、灌奴五部組成,後稱中、西、北、東、南五部,亦稱黃、右、後、左、前五部。【3】

朱蒙率部先收沸流國,後占荇人國和北沃沮。【4】

建國初與扶余對抗,先後受扶余、鮮卑打擊。二代王高類利於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築尉那巖城(又稱丸都城,今集安城北)作為衛城。【5】之後,幾代國王開始努力擴張版圖。

公元13年,打敗扶余。14年,西吞梁貊。22年,攻伐扶余,殺其王。26年,吞併蓋馬國,迫降句荼國。56年,攻佔東沃沮。146年,襲擊遼東。【6】

但擴張之路並不平坦。28年,東漢圍攻丸都三月不克退兵。高句麗於121年、122年兩度進攻遼東,均被東漢、扶余聯軍打敗。【7】

209年,遼東公孫康進襲高句麗,「焚燒邑落,攻破國都」,國內城被毀。十代王高延優移居丸都城。

244年,曹魏毋丘儉攻破高句麗,丸都城遭毀滅性破壞。第11代王高位宮逃亡。後來於310年前後,重建丸都城,繼續攻略遼東,到313年,高句麗已將西晉勢力完全從「樂浪郡」驅逐。

391年,19代王高談德繼位,即著名的廣開土好太王。高談德繼位前百年,國力不強,疆土經常得而復失。曾和前燕有過7場戰爭,343年,丸都城還被前燕攻破毀滅。前燕亡後,後燕稱雄,繼續與高句麗對峙。371年,百濟大勝高句麗攻佔平壤殺死16代王高釗。及至高談德即位,後燕開始衰落,北魏剛剛建國,百濟遭受天災,形勢發生了有利於高句麗的變化,使得高談德能夠南征北戰為高句麗開疆拓土建立赫赫武功。

高談德首先攻伐半島南邊的百濟國。

392年7月,攻陷百濟石峴城等十座城堡。10月,攻佔百濟重鎮關彌城。百濟為收復失地連續攻擊高句麗,高談德分別於393年在關彌城、394年在水谷城、395年在浿水,擊退了百濟的進攻。

396年,大舉進攻百濟,攻克阿利水以北58座城,700多個村落,包圍百濟國都慰禮城。百濟阿莘王請降,高談德收執阿莘王的弟弟和百濟的十名大臣作為人質後,凱旋回國。

399年,新羅受到百濟、倭和伽伽的聯合攻擊,遣使向高句麗求援。

400年,高談德發兵5萬打敗了倭和伽伽,將倭從新羅和朝鮮半島南部逐出。新羅和伽伽從此成為高句麗的臣屬國。

404年,高句麗再次打敗從海上入侵的倭,擊潰了攻入帶方的倭軍。

打敗百濟後,高談德把精力轉移到對西邊後燕的戰爭上。

399年,後燕3萬兵馬進攻高句麗,攻陷新城和南蘇,奪占700餘里土地,擄掠高句麗5000戶人口。

400年,後燕再攻高句麗。高談德反擊,奪回後燕佔據的大部分高句麗故土。

402年,高談德再次發兵攻打後燕,進攻宿軍城,給後燕以毀滅性打擊。

404年,高談德再次進攻後燕,攻佔了遼東地區,先後於405年在遼東城、406年在木抵城,擊敗企圖收復遼東的後燕軍,鞏固了對整個遼東半島的統治。

407年,後燕滅亡後,原高句麗族系高雲建國北燕。高句麗遂於408年和北燕建立友好睦鄰關係,穩定了西部邊境。

在戰勝百濟、後燕的同時,還逐步征服了契丹、靺鞨、東扶余。

392年9月,北伐契丹,救回被契丹擄掠去的一萬多高句麗人,使契丹臣服。

395年,攻擊契丹別支碑麗。攻破碑麗的3個部落和600——700個營寨。

398年,征服靺鞨及阿伊努部落,使其附屬高句麗。

410年,攻伐扶余「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佔領了扶余絕大部分疆土。

至此,高句麗佔據整個遼東半島。從6代王首次進攻遼東,到19代王最後佔據遼東,整整經歷了300年。

413年,高談德薨,他的最大業績,是打敗鮮卑後燕,佔據遼東,稱雄東北,將百濟、新羅變為臣屬國,在朝鮮半島形成了一個鬆散的統一局面。先後打敗契丹、百濟、夫余,並出兵幫助新羅驅逐了盤據半島南部任那的倭人,使得朝鮮半島南部免於受到倭的入侵。使高句麗成為公元2世紀東北亞的強國。

至20代王高巨鏈末年,高句麗的疆域空前擴大,其南疆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餘里」【8】。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東遼河為界,版圖跨越現今中朝兩國,北部包括今中國東北大部,東部最遠延伸到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南部在朝鮮半島的面積達整個半島面積的3/4,民戶9萬,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

高巨鏈於427年遷都平壤,統治重心轉向朝鮮半島。

436年,北燕滅亡,高句麗乘機進佔北燕遼西故地。

475年,百濟欲聯合北魏攻打高句麗。高巨鏈發兵攻伐百濟,殺死國王,燒燬王宮,百濟被迫遷都熊津。高句麗佔領了漢江流域。

493年,東扶余被勿吉滅國,末王「攜妻孥南逃」,494年投降了高句麗。

494年,百濟、新羅結盟反抗高句麗。高句麗在薩水與新羅交戰,新羅退守犬牙城,百濟派兵支援新羅,高句麗乃退兵。

495年,高句麗包圍百濟雉壤城,新羅派遣援兵。

497年,高句麗攻克新羅牛山城。

507年,高句麗聯合靺鞨進攻百濟慰禮城,被百濟擊退。

512年,高句麗攻陷百濟加弗、圓山二城。

519年,22代王高興安繼位。531年,高興安遇刺身亡,王室內部紛爭加劇,高句麗從此逐漸衰落。

551年,百濟、新羅聯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丟掉了半島中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漢江流域,國力大減。

589年,即高句麗26代王高元即位第9年,隋滅陳,一統中原。598年,高句麗進攻遼西。隋朝和後繼的唐朝都認定高句麗對中原構成威脅。於是就有了前後歷時56年的隋唐九伐高句麗的歷史大劇。

612年春,隋煬帝楊廣一征高句麗,聚兵113萬餘人於諑郡,分左右各12軍,由宇文述等率領,經遼東進攻高句麗。

乙支文德率30萬高句麗軍,分守遼河、遼東城、平壤三道防線。

在遼河防線,高句麗軍同渡遼河企圖進犯遼東城之隋軍展開激戰,隋軍首輪渡河之戰慘遭失敗。增加了大量援軍之後的隋軍發起了第二次渡河戰役,高句麗軍在給了隋軍大量殺傷之後,退守遼東城防線。

隋軍渡河包圍遼東城,晝夜攻擊,高句麗軍殊死抵抗,戰況慘烈。隋軍以百萬之眾,耗時6個多月,未能攻進遼東城一步。

楊廣見攻不下遼東城,抽調30萬大軍去攻擊平壤。在水路,另派來護兒率300艘戰艦、4萬名水兵組成的江淮水師,從山東渡海,與30萬步軍一起,水陸並進,夾攻平壤。

隋朝水軍登陸後,便直撲至平壤郊外,遭高句麗伏兵突襲,基本全部被殲,僅餘數千人逃生。

陸路方面,30萬隋軍渡過鴨綠江,高句麗軍佯裝敗退,隋軍追擊到了離平壤城30里的地方。不久隋軍斷糧撤兵,高句麗軍發起總攻,在薩水與隋軍決戰。

當30萬隋軍涉水渡江時,高句麗軍迅速掘開上游堤壩,水淹隋軍。30萬隋軍大部被水淹死,少部分上岸的隋軍也被埋伏在薩水四處的高句麗伏兵截殺。這就是著名的「薩水大捷」。經過這場大戰,30萬隋軍僅餘2700多人生還遼東。

613年春,楊廣二征高句麗,戰事互有勝敗。楊玄感乘隋朝大軍遠征高句麗之機,在內地黎陽發動叛亂,進攻東都,楊廣大驚,急引軍還。

614年春,楊廣三征高句麗。由於連年征戰,雙方均損失慘重。加上隋朝內部發生農民起義,幾遍全國,楊廣只得從遼東罷兵回師。

隋朝三次征伐高句麗,耗時四年,人力物力損耗極大,國力從此一落千丈。加上當年迅速流行全國的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歌中唱到:「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號召人民不要到征伐高句麗的遼東戰場去白白送死。這首歌戳中了隋朝貧苦大眾的痛處,激起了他們的沖天怒火,終於匯成一股股強大的反隋力量,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激起遍及全國的民變,很快摧毀了隋朝政權,最終導致隋朝亡國。

然而比亡國更加恥辱的是,高句麗用幾十萬戰死的隋軍士卒的屍骨築起了一座巨大的「京觀」。後來,唐太宗李世民,於631年,派遣使臣與高句麗交涉,要求拆毀這座京觀,當時還與唐朝友好的高句麗,拆除了這座令隋唐人倍感恥辱的京觀。

642年——666年,一代權臣淵蓋蘇文執掌高句麗軍國大權。

644年,李世民一征高句麗,李世民率領唐軍17萬餘人,其中步軍10萬,水軍7萬。遇遼河水大漲,不得渡,罷兵無功而返。

645年,李世民二征高句麗,於安市大戰,久攻不克,遂無功還師。在淵蓋蘇文率領的高句麗軍頑強的抗擊下,數萬唐軍殞命沙場,唐軍失敗撤兵。另據申采浩的《朝鮮上古史》,李世民在撤退時,受到了淵蓋蘇文的追擊。

647年,李世民三征高句麗,但在高句麗淵蓋蘇文的頑強抗擊下敗退。

李世民也接連三次征伐高句麗,但也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648年,李世民崩。一代雄主李世民,一直到死,都未能征服淵蓋蘇文執政的高句麗,足見淵蓋蘇文與高句麗的強悍。

658年,唐高宗李治一征高句麗。拜程名振為主帥,薛禮為副將,率軍出征。

659年,薛禮曾在橫山之戰,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人一起,打敗高句麗大將溫沙文。但幾經戰事,互有勝負,李治一征高句麗終以失敗收場。

660年,李治拜蘇定方為主帥,率軍十萬,命劉仁軌為水軍統帥,聯合新羅,先滅百濟,然後二征高句麗,歷時3年,互有勝負,久攻不克,無功而返。

666年,李治乘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故,高句麗發生內亂之機,拜李勣為主帥,以契必何力、薛禮等人為副將,統兵30萬,聯合新羅大軍,三征高句麗。此時淵蓋蘇文家族分裂發生內亂,嚴重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

668年,唐朝聯合新羅南北夾擊最終征服了高句麗。存續705年,歷經28代國王的高句麗王朝,到此滅亡。

隋唐王朝累計九次征伐高句麗,前後耗時長達56年,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參考資料】

【1】北齊魏收撰《魏書*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者,出於扶余,自言先祖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朱蒙乃與烏引、烏違二人,棄夫余,東南走。……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因以為氏焉。」

【2】高句麗王朝《好太王碑銘》記載:「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扶余,……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

【3】西晉陳壽著《三國誌*東夷傳*高句麗》記載:「高句麗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本涓奴部為王,稍微弱,今桂婁部代之。」

【4】《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公元前36年)「夏六月,松讓以國來降,以其地為多勿都,封松讓為主。」沸流國,即今遼寧省新賓縣富爾江流域。松讓,沸流國主。

(公元前32年)「命烏伊、扶芬奴,伐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為城邑。」

(公元前28年)「命扶慰畎伐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滅之。以其地為城邑。」

【5】《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公元3年)冬十月,王遷都於國內,築尉那巖城。」

【6】《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琉璃明王三十二年,冬十一月,扶餘人來侵,王使子無恤率師御之,……率軍伏於山谷以待之。扶余兵直至鶴盤嶺下,伏兵發,擊其不意。扶余軍大敗,棄馬登山,無恤縱兵盡殺之。」

「琉璃明王三十三年,秋八月,王命烏伊、摩離領兵二萬,西伐梁貊,滅其國。進兵襲取漢高句麗縣。」

「大武神王五年,春二月,王進軍於扶余國南。……直進執扶余王,斬頭。」

「大武神王九年,王親征蓋馬國,殺其王,慰安百姓,毋擄掠,但以其地為郡縣。」「十二月,句荼國王聞蓋馬滅,懼害及己,舉國來降,由是,拓地浸廣。」

「太祖大王四年,伐東沃沮,取其土地為城邑,拓境東至滄海,南至薩水。」

「太祖大王九十四年,秋八月,王遣將,襲漢遼東西安平縣,殺帶方令。」

【7】《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秋,宮(高句麗王)遂率馬韓、濊貊數千騎圍玄菟,夫余王遣子慰仇台將二萬餘人,與州郡併力討破之,斬首五百餘級。」

【8】《魏書*高句麗傳》記載:「民戶三倍於前魏時,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餘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