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的路易十四真的不洗澡嗎?
大家好,這裡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路易十四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路易十四「不洗澡」的說法,主要源自他情婦蒙特斯班侯爵夫人的那聲著名吐槽:「路易十四身上的臭氣,能在十步開外就叫人噁心得作嘔。」
但如果較真更多史料,就知這聲吐槽,內容其實嚴重不靠譜。作為一位在位長達73年,親手把法國推向巔峰地位,捎帶手還發明了高跟鞋的鐵腕國王,路易十四同樣也是「歐洲洗澡史」上的重要人物。這位傳說中「發明香水」的鐵腕國王,其實非常厭惡香水味,更別提「抹香水」。而且他一輩子最重要的習慣,就是愛清潔。他每天要用酒精來擦拭全身,貼身的內衣每天要換三次。至於洗澡?那更是重要愛好。
比如就在他的凡爾賽宮裡,專供路易十四本人享受的浴室就有三個。這些浴室都經過了腦洞大開的設計,很多設施甚至有了現代浴室的影子。比如調節冷熱水的管道,以及完備的地面排水孔。在這無比先進的浴室裡,路易十四也是洗得相當愜意:不但自己要洗,還拉著與他郎情妾意的蒙特斯班侯爵夫人,一道快快樂樂洗鴛鴦浴。
只看這類記載就明白,蒙特斯班侯爵夫人口中的「路易十四身上有臭氣」,應該和洗澡習慣無關。最多,不過一聲打情罵俏,或是「洗鴛鴦浴」的由頭。認真那就輸了。
那如此熱愛洗澡的路易十四,卻為何扛上了「不洗澡」的黑鍋,甚至衍生出諸如「路易十四一年只洗七次澡」「路易十四為遮臭發明香水」之類的傳言呢?怪只怪,愛洗澡的路易十四,生活在一個歐洲人「不洗澡」的時代裡。
由於技術水平的落後,中世紀歐洲人洗個澡,原本就要比同時代的中國難得多。中國宋代時,歐洲的修道院有硬規矩:修道士每年只能洗兩次澡。特別是明朝年間,江南地區的明朝人花一文錢就能進澡堂痛快洗澡時,大洋那邊黑死病肆虐的歐人,更做出了缺心眼的認識:什麼瘟疫肆虐?都是洗澡惹得禍。
如此認識,後果也就十分坑。十五至十七世紀的三百年裡,歐洲各國都大量關閉公共浴室,比如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英格蘭境內的公共浴室就被完全取締。洗澡一度是十分稀罕的事情。
外加教會的「精英」們也不停帶節奏,宣稱「骯髒的身體才能夠更好的去接近上帝」。還選了一批「不洗澡楷模」做「聖女」「聖人」:有的「聖人」50年沒洗過澡,有的修女從不洗腳,一聽「洗澡」就吐。還有位「聖女」年過六十奄奄一息,卻「絕不願意清洗她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
如此一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洗澡在西歐社會,真成了一樁稀罕事。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一輩子不洗澡。比如資助哥倫布航行的卡斯蒂利女王自己就承認,長這麼大她是洗過澡的,一次是出生時,一次是結婚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也是個「洗澡愛好者」,還被英國的大臣吐槽「有潔癖」,因為這位女王陛下洗澡太勤,「一個月就要洗一次」。
以這個「潔癖」標準說,說愛洗鴛鴦浴的路易十四不洗澡?那是真冤。
不過雖然如此,一直到路易十四生活的十七世紀中葉,洗澡也依然是個困難事。除了「醫學原因」外,洗澡成本也高的嚇人:要用特質的銅盆燒熱水,肥皂也是天價。像路易十四那樣開心洗一次鴛鴦浴,費用就是勞民傷財的等級。所以就算是貴族,平日搞清潔衛生,都只是用乾布來擦臉。為了顯示自己乾淨,歐洲人喜歡把內衣的領口露出來,並流行系領巾——這就是「西裝領帶」的前身。
可別管穿的多光鮮,自家的髒淨自家知。外出的重要禮儀場合,衣服裡的髒垢遮不住怎麼辦?所以歐洲人流行起了在腰間裝香料袋,用噴鼻的香氣來「遮臭」。尤其是「不洗澡」風氣盛行的法國,此舉也蔚然成風。香水等歐洲奢侈品,就是這樣為「遮臭」誕生。
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又是一生功業彪炳史冊的「太陽王」,所以別管路易十四有多麼愛洗鴛鴦浴,每當後人說起這個不洗澡時代時,樹大招風的路易十四,也就常被好事者拿來說事,許多關於他的典故更被以訛傳訛,直到今天還在流傳,算是背定了「不洗澡」的大鍋。
不過,路易十四生活的年代,乃至路易十四本人,都是歐洲「洗澡史」的重要轉折見證:正是從路易十四時代起,洗澡的習俗漸漸復甦,特別是凡爾賽宮的豪華浴室,也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得到普及。到了1750年時,巴黎已經有了九家公共浴室。隨後隨著科技革命的普及,西方人衛生健康觀念的進步,「洗澡」的習慣,才在近代西方逐漸風行起來。
瞭解這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明朝中葉時,那些造訪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們,面對明朝的世態萬千,會發出那樣奇怪的驚歎:「他們(明朝)第一是極其整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這驚歎背後,是西方文明曾經嚴重跑偏,且付出嚴重生活健康代價的「洗澡史」。
不過,不管以前的路走得多麼曲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健康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