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角海戰發生於什麼時候?比奇角海戰的背景是什麼

比奇角海戰發生於什麼時候?比奇角海戰的背景是什麼

歷史上的女王

比奇角海戰發生於什麼時候?比奇角海戰的背景是什麼

比奇角海戰 或稱 灘頭岬海戰(英文:Battle of Beachy Head;法語:Bataille du cap Beveziers),是大同盟戰爭期間的一次重要海戰,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被廢黜後,受到"這個傢伙為了一台彌撒而拋棄了三個王國"的嘲笑。法國國王派遣艦隊和大使護送他到愛爾蘭。英法爭奪大西洋的制海權一決雌椎的戰鬥終於打響了:圖爾維爾指揮的法國艦隊向英荷艦隊發動了猛烈的攻擊,英荷聯合艦隊經過頑強的抵抗,損失慘重,其中有17艘破損不堪、或桅桿折斷的艦隻返回本國海岸後,不是擱淺就是被燒燬,其餘艦隻或開往泰晤士河,或藏身於荷蘭海岸的沙洲群裡。法國在這次戰鬥中,卻連一隻小艇也沒有損失。法國在海戰中終於奪取了制海權,差不多兩年內,海上除了法國的船隻以外,沒有別國的船隻。 法國對海洋控制範圍達到空前。

儘管海戰對法國而言很有光彩,但這次勝利其實沒什麼戰略意義,因為法國人根本沒有做好入侵英國本土的準備。此戰過後,由於圖爾維爾手下的海員大批染病死亡,所以圖爾維爾在放火燒了一個漁村後,不得不撤軍回到佈雷斯特。

  背景

1688年9月,路易十四入侵萊茵蘭,這也使得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威廉得以侵入英國,推翻其岳父詹姆斯二世喪失人心的天主教政權。這就打亂了路易十四的算盤,他本來寄希望於威廉三世和詹姆斯二世彼此消磨實力,好讓給自己專心對付德意志各國。結果,法國人對威廉的舉動反應很遲鈍,並且缺乏協調,甚至還派遣部隊並運送裝備到愛爾蘭去,以支持詹姆斯二世。

1689年8月中旬圖爾維爾受命率法國西方艦隊在比斯開灣進行了一次大範圍巡航,隨後便返回佈雷斯特。在這一年剩下的日子中,他的主要成果是一本專為艦長及以上的指揮官們撰寫的可以隨身攜帶以便參考的"口袋書"。內容淺顯易懂,只是戰術動作加以統一規範化,並為之配上相應的旗語信號。他一心希望以此提高艦隊作戰的效率。一百艘戰艦的龐大艦隊,也要能在旗語打出後迅速執行相應動作,這便是戰術家圖爾維爾的理想。在這些努力下,法國艦隊作為整體的戰鬥力極大的提高了。而他們的敵人--英荷聯軍--仍在使用1673年由正在愛爾蘭指揮作戰的詹姆斯二世所創設的指揮戰術體系。當年3月18日,為最後一支6000人的愛爾蘭遠征軍提供護航後,圖爾維爾率36艘戰艦於5月1日返回佈雷斯特,開始預備夏季的攻勢。

在1690年初,英荷艦隊佈置於在海峽沿岸的戰艦超過80艘,而圖爾維爾由於得不到東方艦隊的支援,手下調動的戰艦只有約60艘。為了進一步降低法國艦隊出擊的可能性,愛德華·羅素上將(Edward Russell)令海軍中將亨利·科爾格魯(Henry Killgrew)從樸茨茅斯秘密抽調一支由30艘戰艦組成的強大艦隊,於3月開赴地中海,希望將法國東方艦隊封鎖在土倫港內,使圖爾維爾無法得到援軍。但當他們抵達地中海時,發現法國艦隊實力太強,封鎖土倫的計劃根本不可行。於是英國艦隊下錨於西班牙東南的加的斯附近,於4月8日與2艘荷蘭大型戰艦在此匯合,預備在直布羅陀前攔截可能出航的法國戰艦。5月初,聯合艦隊收到了雷諾堡侯爵率7艘法國戰艦啟航的消息。但突如其來的暴風困住了科爾格魯,他的戰艦受損嚴重,兩艘荷蘭戰艦桅桿全部折斷。英國人只好靠岸修船,雷諾堡乘機偷偷駛過。科爾格魯接到法國艦隊駛出直布羅陀的消息已是一天之後,迅速拋下受損的戰艦,啟航追擊至葡萄牙的特圖灣(Tetuan bay)。在灣外,科爾格魯又與來自直布羅陀的數艘英艦匯合,使其風帆艦隊規模達17艘。可是英國艦隊駛入港灣時才發現,這裡只有2艘法國商船,而且一艘正在揚帆,不久便逃之夭夭。科爾格魯再次發動追擊,因風力轉變以失敗而告終。雷諾堡再一次成功躲過了強敵的攔截,於6月11日安全抵達佈雷斯特。科爾格魯則返航加迪斯,重整艦隊後才起錨回航。至此,海峽兩岸的艦隊實力基本達成了平衡。

在1689年冬季的慘痛損失後,威廉早就想親自在愛爾蘭發動一場大規模攻勢,一勞永逸地解決愛爾蘭問題。而法國艦隊的"龜縮"似乎給了他絕佳的機會。在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後,1690年6月11日,288艘運輸船載著威廉三世與一萬五千大軍駛向愛爾蘭,三天後抵達目的地。克勞德雷·蘇維爾(Cloudesley Shovell)少將僅率6艘戰艦為之護航。在這個關鍵的時期,海峽中尤其需要一支強大艦隊,策應威廉的登陸,防範可能的危險。但不知完全出於政府機構的低能或是對法國海軍的輕視--有充足的資料顯示,當時大部分英國海軍將領對法國艦隊的印象仍只停留在第三次英荷戰爭期間--聯合艦隊遲遲沒有組建。英國人萬萬不會想到,暫時消失的法國艦隊早已積蓄下更為強大的力量。正當英荷海軍懈怠之時,圖爾維爾出擊了。

6月23日,圖爾維爾率領由75艘戰艦、5艘巡航艦與6艘縱火船組成的強大艦隊駛出佈雷斯特,隨即進入海峽,沿英格蘭南岸由西向東進發。駐泊維特島附近聖海倫娜的英國海軍上將赫伯特首先從漁民口中得知了法國大艦隊出擊的消息,大驚失色。此時,他麾下僅有數艘英國戰艦,其他大部分戰艦被分散在各處打擊私掠船。赫伯特本想西進與返航途中的科爾格魯聯合,但這樣也有可能先與危險的法國艦隊遭遇。圖爾維爾很有可能像1676年進攻巴勒莫港那樣成功地襲擊英國艦隊。因此,赫伯特無法西進,不能固守。為了躲避強敵,也為了集結聯合艦隊,他立即傳令所有戰艦起錨出海,向東南方向退去。當他下達這一命令時,7月3日,圖爾維爾已經行駛到了聖海倫娜以西。在英國艦隊撤退沿途,赫伯特派出所有小艇與輕帆船,四處通告法軍來襲的消息,並讓所有收到消息的英國與荷蘭戰艦與之會合。赫伯特連夜航行,7艘荷蘭戰艦在海軍上將科雷裡斯·艾維特森(Cornelis Evertsen)的帶領下加入了英國人,不久後,又有數艘戰艦加入其中。但他們還是在7月5日晨發現了位於西面的法國艦隊--聯軍已經處在圖爾維爾的視線之內了。接下來的數天裡,散亂的聯合艦隊始終與法國大艦隊保持著目視接觸。

逐漸收攏的英荷艦隊擁有56艘戰艦,4100餘門火炮--其中34艘英艦,22艘荷艦,總兵力約兩萬一千人。而圖爾維爾則有75艘戰艦,火炮約4600門,總人數約兩萬八千人。赫伯特讓輕帆船捎信至海軍部,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處理方式:法國艦隊規模達80艘以上(他當時的目視估計),實力遠超過英荷艦隊。以現狀而言,聯軍不應與法軍交戰。他認為,只要聯合艦隊存在,法國大艦隊斷然不可能追逐其他目標,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補給線也不會受到侵襲。赫伯特計劃與法軍保持遠距離接觸,以此牽制其力量。如果有機會與其他艦隊會合達成實力均等或優勢,再行策劃進攻。以今日的觀點而言,他無疑是正確的;但在當時的英國海軍部,各位將軍--其中包括羅素上將--卻眾口一詞地認為這是為怯懦所找的借口。他們完全不相信法國艦隊有赫伯特描述的那樣強大,指責赫伯特持悲觀論調、失敗主義乃至"叛國行為"。將軍們強烈要求主理國政的女王瑪麗二世向赫伯特下達進攻命令。1690年7月9日,率艦隊行駛至英格蘭東南部比奇角(Beachy Cap)的赫伯特上將受到了王后的信函。不進攻,便是抗旨之罪;進攻,全身而退的希望極為渺茫。事已至此,他別無選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女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