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蘭海戰什麼時候發生的?波特蘭海戰的結果及影響
波特蘭海戰 或稱 三日海戰(英語:Battle of Portland;荷蘭語:Driedaagse Zeeslag)發生在1652年2月28日-3月2日,這是第一次英荷戰爭的組成部分。 達格尼斯海戰的失利使得英國將分散為幾部分的海軍力量重新集中,加之國內又新建了多艘戰艦,海峽方面雙方軍事實力的對比又發生了變化。
達格尼斯海戰兩個月後,特羅普又一次銜命護送一支有150艘船隻的龐大的商船隊通過英吉利海峽返航荷蘭。當他與商船會合、正護送船隊上溯英吉利海峽時,在波特蘭附近和英國人遭遇了。於是商船隊駛離艦隊向法國海面駛去,特羅普則插入商船隊和敵人之間。這次,兩支艦隊的數目相差無幾,但英國人因擁有較大型的艦隻,以及艦長和艦員的良好表現(無疑還是由於1653年1月份實施的紀律條令所致)而在此居於優勢。 雙方在海上激戰了整整3天,特羅普才突破了英國的海上封鎖,將大部分荷蘭商船安全送回本國。
波特蘭海戰並未使英國獲取英吉利海峽霸主地位,當時荷蘭試圖通過宣傳將這次海戰作為荷蘭的一次勝利或者"雖敗猶榮",使荷蘭民眾公開的歡呼將士們的英雄氣概。而英國對海峽最終控制要等到加巴德沙洲海戰才確定,這才使得英國可以封鎖荷蘭海岸直到斯赫維寧根戰役。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英國的一種輕微的挫折和荷蘭純粹的航海技術優勢的另一個例子。它也說明了英國控制海洋的動力,最終將使它成為世界主要的海上力量。
背景
達格尼斯海戰的失利使得英國將分散為幾部分的海軍力量重新集中,加之國內又新建了多艘戰艦,海峽方面雙方軍事實力的對比又發生了變化。
過程
達格尼斯的敗北,激起了布萊克報仇雪恨的強烈慾望。這個時機立即就來到了。1653年2月,達格尼斯海戰兩個月後,特羅普又一次銜命護送一支有150艘船隻的龐大的商船隊通過英吉利海峽返航荷蘭。當他與商船會合、正護送船隊上溯英吉利海峽時,在波特蘭附近和英國人遭遇了。於是商船隊駛離艦隊向法國海面駛去,特羅普則插入商船隊和敵人之間。這次,兩支艦隊的數目相差無幾,但英國人因擁有較大型的艦隻,以及艦長和艦員的良好表現(無疑還是由於1653年1月份實施的紀律條令所致)而在此居於優勢。
布萊克迫使特羅普在英吉利海峽上端進行了長達三天連續不斷的浴血戰鬥。結果雙方傷亡令人吃驚。一艘艘艦隻駛回雙方各自海岸的港口時,都被打得週身著火,滿載著死亡和重傷的艦員。一份傳單在令人恐怖地描述俘獲的第一批荷蘭戰船時寫道:"所有戰船上,導出都被鮮血污染了,船桅和索具上被腦漿、頭髮和片片頭蓋骨弄髒,雖然光榮但卻令人慘不忍睹,猶如神降給這個民族的懲罰。"
到第三天的開頭,荷蘭已損失5艘戰艦,沉沒、燒燬和4艘被俘;每艘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英國也同樣遭殃:被擊沉一艘,而且到處都可以見到受重創的艦隻。布萊剋期間"凱旋"號上的艦長犧牲了,將軍的秘書及三百三十五名艦員中的一百人死亡了,布萊克本人也負了傷,被一根飛來的鐵棒打在大鐵骨上。但他拒不下艙,繼續指揮作戰。
第三天下午晚些的時候,布萊克集合各中隊,暫停戰鬥,籌劃另一次進攻。荷蘭旗艦"布裡德羅德"號上,老水手特羅普也正處於困境中。他事後解釋說:"如果我們再戰鬥半個小時,我們就會彈盡糧絕,難免落入敵手。"但特羅普策略地按照傳統降下了中桅桿,向布萊克發出信號,接受他的挑戰。這一勇敢的表現使他獲救了。布萊克由於自己艦隊的損失,掉頭轉行向走了,"我們莫大的幸運"特羅普說。而布萊克的領航員卻說,荷蘭人是給自己設陷阱,並說這樣就可以讓艦隊稍事休息,以利次日再戰。
持續不斷的戰鬥,把特羅普和他的艦隊逼到法國格利內角。據英國領航員說,他們根本不能頂著當時強烈的西北風繞海角尋找返航。
但領航員錯了。晚上,特羅普以驚人的航行絕技,熄燈滅火、縮帆迎風,率領艦隊繞過格利內角回國。被重創的"布裡德羅德"號也完成了這一航行。特羅普事後回憶,在風中,期間上晃蕩的桅桿開始"嘎吱作響,落入水中",他支起應急的所有桅桿搶風直駛、完成了最後一段航程。
結果和影響
波特蘭海戰並未使英國獲取英吉利海峽霸主地位,當時荷蘭試圖通過宣傳將這次海戰作為荷蘭的一次勝利或者"雖敗猶榮",使荷蘭民眾公開的歡呼將士們的英雄氣概。海軍上將特羅普和其他海軍將領都清楚,這次回國將會帶著非常灰暗的心情。他們的結論是,英國採用的線式作戰將使得荷蘭人不可能用更好的航海技術來抵消低劣的火力,並且他們敦促荷蘭議會最終開始建造真正的重型戰艦,而不是通過招募武裝商人來取代損失。
英國人對他們的勝利並不高興,雖然布萊克設法俘獲了一些荷蘭潰逃的商船隊,但荷蘭大量的護航艦隻在戰鬥中逃回了基地港口。而且特羅普的所有艦隻雖然都帶有受損,但他仍然率領絕大部分艦隻平安的返航。這次戰鬥和通常的戰鬥相似,仍屬一場混戰,因此仍然是非決定性的勝利。
雖然布萊克採用了三中隊分列的艦隊隊形,但他和他的軍官們只能在戰鬥開始時,實施最基本的戰術指揮。中隊的司令官率先投入了戰鬥,但其他艦隻則只能擠在後面。各艦長按各自所好,選擇敵手作戰,最後,一旦他們看到旗艦脫離戰鬥,也就即刻撤出戰鬥。因此當務之急是需要一整套有秩序的協同戰術以及在戰鬥中可以實施的信號系統。
在此之前,從沒有人為風帆艦隻做過這樣的設想,也從沒有裝備有如此驚人數量的火炮的戰艦參戰。而且,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熟練,願意並能夠執行一系列作戰命令的職業軍官隊伍。
1653年4月8日,海軍統帥布萊克正式頒布了海軍發展史上兩個歷史性文件,其一是《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它明確規定:艦長在航行和逆風時,不得隨意搶佔有利的順風位置,而應保持隊形並遵從上級指揮;一名艦長決不能搶風到中隊長官的面前。另一個文件是《戰鬥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其中包括劃時代意義的第三條:"一旦進入全面進攻時,各分艦隊應該立即盡可能地運用最有利的優勢與鄰近的地人作戰。各分艦隊的所有艦船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列前進。"戰鬥教範第一次明確確立了戰列線戰術的地位,並說明了保持一線隊列的各種戰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