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故事之俄羅斯樂聖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是怎麼創作的?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出生在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礦廠的總督察,從小就鼓勵孩子學習 音樂。母親愛好音樂,很會唱歌,也會彈琴,因此,他們家庭充滿了音樂氣氛。他自幼便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但是,家裡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成為一個職業的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8歲時,他們搬家到了彼得堡。他先被送進了一所寄宿學校,10歲時被送進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 。在學習 之餘,柴可夫斯基開始摸索作曲。他還經常在課外學習 鋼琴,有機會就看歌劇。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他在司法部謀得了一個職位。在這段時間裡,他並沒有放鬆對音樂的學習 和練習 鋼琴,參加了許多業餘性的鋼琴演奏會和創作活動。1862年,柴可夫斯基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 。從此,他踏上接受真正的專業音樂教育的決定性道路。畢業後,應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邀請,柴可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歷時11年之久。但他時常為這妨礙他創作活動的枯燥的講課工作而苦惱,即使如此,他還是創作出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 響曲、交 響詩《弗蘭契斯卡·達·利米尼》、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舞劇《天鵝湖》以及《第一鋼琴協奏曲》等。這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一個時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結婚了。由於夫妻關係不和,不久就離婚了。婚變的打擊,加上創作的過度緊張,使柴可夫斯基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為此他辭去音樂學院的職務,並就此永遠結束了繁重的教學工作。此後,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鄉下或到國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這個期間,通過魯賓斯坦的介紹,他得到一位非常熱愛音樂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剋夫人的賞識和資助(1877-1890年),使專心從事音樂創作。同時,1877年開始,是柴可夫斯基的創作的極盛時期。他開始創作兩部天才的作品——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 響曲》。
這時候,俄國的現實生活進入反動的時期,革命的力量轉入地下活動,俄羅斯社會思想和俄羅斯藝術的一切進步的和民主 的表現,都受到了殘酷的壓制。他在這個時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亞歷山大三世統治下的黑暗的反動時期的社會情緒——俄國人民,特別是俄國知識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緒,以及思索著祖國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的心境。但他並不是消極無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記中曾說:「從完全聽從命運,轉而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克服悲慘的命運」,從而表現了他對生活是持肯定的態度。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創作的頂峰時期。1888-1889年他訪問了德國、捷克、法國和英國,與勃拉姆斯、格裡格、德沃夏克、古諾、馬斯涅等結下了友誼。1891年他到美國作演出旅行,獲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在這期間,他除了創作《葉甫根尼·奧涅金》、《第四交 響曲》外,還創作了《第五交 響曲》、《曼弗裡德交 響曲》,歌劇《黑桃皇后》、《約蘭塔》,舞劇《睡美人》、《胡 桃夾子》;還有《暴風雨》、《意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各種器樂重奏、鋼琴獨奏、聲樂浪漫曲等,幾乎涉獵所有體裁。特別是他在1893年夏天寫出的《第六(悲愴)交 響曲》,是他的絕筆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1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亂病,於10月25日不幸與世長辭。
柴可夫斯基是總結全歐洲音樂發展的整個時代的一位偉大的俄羅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 響音樂體系,它不同於貝多芬的體系,而是以俄羅斯風格概括了貝多芬之後的交 響音樂的許多發展,這使他成為交 響音樂方面登峰造極的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寫了七部交 響曲,其中《g小調第一交 響曲》是他的交 響樂體裁的處女 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羅斯交 響曲,其特徵是著重於心理描寫、充滿愛國主義的抒情情調。這部交 響曲也是人們理解他的交 響樂作品的入門階梯和「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