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印度種姓制度的形成過程,為什麼印度會有種姓制度?

探索印度種姓制度的形成過程,為什麼印度會有種姓制度?

歷史上的為什麽

探索印度種姓制度的形成過程,為什麼印度會有種姓制度?

大家好,說起印度的種姓制度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嚴格意義上講,只有印度和斯里蘭卡存在種姓制度,這是因為印度地區的人信仰印度教,而周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信仰伊斯蘭教,種姓制度存在的情況比較少。

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形成過程

種姓制度的起因要從公元前1500年的一次入侵開始說起。

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地區的印度河流域誕生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主體種群是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和現在散佈在東南亞到澳大利亞的矮黑人關係最為親密,兩者是一個族群。達羅毗荼人建立一個古代文明,就是有名的哈拉巴文化,這個文明就有一個著名的城市摩亨佐達羅,也就是網絡傳言中被「核彈炸掉」的城市。

但達羅毗荼人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上半葉,居住在裡海以及中亞草原的一些遊牧民族開始移民,其中一支遊牧民族經過伊朗、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來到印度河,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他們攻佔了達羅毗荼人的城市,征服了北方印度地區,這就是印度的雅利安人,屬於普拉克里特人,和歐洲的雅利安人不一樣。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以後,一部分達羅毗荼人逃到了印度南部。而留下的大部分倖存的達羅毗荼人成為了奴隸,被雅利安人稱為蠻子,而且雅利安人還規定,還禁止兩個族群的通婚,並且用顏色區分兩個種族,這就是種姓制度最初的來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雅利安人的社會也發生了社會分化。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也涇渭分明,比如祭祀家族專門從事祭祀的宗教人士,部落首領逐漸變成掌握軍政的武力集團。四大種姓也在這個時候形成,也就是把人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以及達利特,即賤民。

主要根據是《梨俱吠陀·原人歌》,書裡說道: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捨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四個等級的作用如下:

婆羅門就是專門祭祀階級剎帝利則是武士階級吠捨是雅利安人平民首陀羅是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這四個等級在印度奴隸制社會時期得到了強化,這一時期出現了《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是對於各個種姓在職業、婚姻、宗教、法律地位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雅利安人通過《摩奴法典》強化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

按照《摩奴法典》的規定:

四大等級的人只能從事自己等級的職業,比如剎帝利就只能做武士貴族。當然剎帝利因為貧困可以從事首陀羅的事,但是首陀羅想做武士貴族,那就要被放逐。四大等級的人只能等級內部通婚,這是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性,但是社會發展,肯定會有混血兒的出現。為了預防這種情況,法典規定,高種姓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但是低種姓要是向高種姓女子求婚,就得遭受體罰。但是高種姓的混血兒依舊受到社會的歧視。四大等級的生活上也有很大區別,在古印度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吠捨有權利進行宗教活動,首陀羅是不配聽聖典吠陀。此外在法律上也歧視首陀羅,首陀羅屬於法律地位最為卑下者。《摩奴法典》規定的制度成為了日常生活的準則,在印度從奴隸制走向封建制度的時候更加細緻化,每個等級開始內部分化,產生了各個不同的小種姓,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印度種姓的常態。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造就了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構

印度的歷史可以簡化為這樣的過程: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印度建立帝國,之後又有一群南下的遊牧民族大敗之前的帝國,再建立新的帝國。

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大多來自中亞地區。在八世紀之後,中亞地區的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入侵印度的北方遊牧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這些遊牧民族在一輪一輪入侵印度後,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區,他們迫使大量印度人改宗伊斯蘭教。這也是印度伊斯蘭教得以擴大的原因所在。

根據1941年的調查,印度教信徒約有2億5千4百萬,占總人口的65.63%;伊斯蘭教信徒有九千二百萬,占總人口的23.81%。伊斯蘭教主張人人平等,印度教主張不平等;伊斯蘭教要吃牛,印度教崇拜牛,於是兩個教派大打出手,發生了很多衝突。

這種衝突被近代征服印度的英國所利用,本來印度最後一個帝國莫臥兒帝國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建立的,所以帝國的上層都是伊斯蘭教信徒,英國在統治印度時大力打擊伊斯蘭教,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1870年之後,印度民族主義運動興起,英國害怕失去印度,於是就開始扶持伊斯蘭教信徒,挑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發生衝突,以穩固統治。

在二十世紀初期,伊斯蘭教徒成立了全印度穆斯林聯盟,印度教徒則是成立了國大黨。英國實際上在兩個黨派之間平衡,不過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家勢力一落千丈,為了維護自己在戰後在印度地區的利益,英國制定了分裂印度地區的方案。即印巴分治。

其實印巴分治最初是穆斯林聯盟提出來的,本意是和國大黨爭奪國家控制權,但是被英國人利用,英國人搞出了《蒙巴頓方案》,把印度地區分為三塊,兩個國家。三塊分別是西北伊斯蘭教區,即現在的巴基斯坦;中間的印度教教區,即現在的印度;東北的伊斯蘭教區,即現在的孟加拉國。本來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是一個國家,只是後來在印度戰爭分裂為兩個國家。

由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信仰,種姓制度被弱化,沒有印度那麼強烈,而印度之所以種姓制度盛行至今,就是因為印度教的信仰依舊存在。

結語

印度和斯里蘭卡由於印度教傳承幾千年,信仰的民眾較多,這使得培養種姓制度的土壤依舊存在,知道今天還見到蹤影。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由於伊斯蘭信仰,使得種姓制度比較弱化,沒有印度那麼嚴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為什麽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