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6歲的“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為什麼能擊潰強大的薩拉丁?

揭秘:16歲的“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為什麼能擊潰強大的薩拉丁?

歷史上的為什麽

揭秘:16歲的“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為什麼能擊潰強大的薩拉丁?

1、「十字軍東征」是強大的宗教導向誘發的軍事行動,西歐各國的騎士,虔誠教徒不懼生死,長途跋涉開赴戰場,戰鬥精神與戰爭意志堅決。歷史上,這次十字軍出征是由法國、英國、德國三國國王出兵親征,連國王都這麼狂熱,對當時人們的宗教熱情要有清晰的認知。

2、阿拉伯人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比較晚,綠教席捲中東的時候,阿拉伯人剛剛脫離部落社會不久,軍隊大體上講,還是一支典型的亞洲遊牧部隊,軍隊以輕騎兵為主,內部軍頭林立,還有很多非洲抓來的黑奴兵,整體的戰鬥力並不高。

所以在十字軍東征的一系列戰爭中,阿拉伯部隊是負多勝少。(電影裡面也隱晦的提及了,薩拉丁的對白裡面有一句「在我之前,真主安拉為阿拉伯人帶來了多少勝利?」)

3、在中世紀,兩種狂熱的獨神教教徒開戰,沒有一方是無辜的。薩拉丁在早期也曾經大肆殺俘,在認識到十字軍的戰鬥力之後,他轉而採用懷柔的手段。(西方由於政治正確的白左當道,電影裡對X教、薩拉丁其實是過度美化了。)

4、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hina國內由於長期的反西方宣傳,大量書籍對「十字軍東征」事件的評價都是片面的偏袒阿拉伯人,缺乏對十字軍的正面評價。

回到這個問題:

1、中國漢代有一漢抵五胡的說法,就是說,在嚴明的軍紀,優良的裝備保障下,漢軍士兵對抗北方胡人,戰鬥力大致是5:1的比例。在當年的戰爭中,十字軍戰士的軍事裝備與軍事素質遠高於薩拉丁的部隊。

2、在蒙吉薩戰役中,麻風王親自出陣主要是起鼓舞士氣的作用,實際上領導軍隊衝鋒的是「雷納德」(在電影裡被黑出翔的哪位……)

3、薩拉丁的一生在與十字軍的交手中,敗多勝少。在佔領耶路撒冷之後,薩拉丁在接下來的阿蘇夫會戰再度大敗。從某種角度上講,薩拉丁是一個政治才能出眾的領導,而不是出色的軍事家。

/2、題主所說的正是著名的1177年蒙吉薩戰役,在蒙吉薩戰役中,鮑德溫四世僅率領約3000人的部隊(500騎士、2500步兵)便擊敗了2萬餘人的薩拉丁大軍,堪稱他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要想瞭解鮑德溫四世勝利的原因,我們可以瞭解一下真實歷史中的鮑德溫四世。

乘坐肩輿指揮蒙吉薩戰役的鮑德溫四世(他在蒙吉薩戰役中很可能就是這樣坐鎮中軍進行指揮的)

中世紀編年史的鮑德溫四世加冕禮

得益於著名的中世紀題材電影《天國王朝》的影響,戴著面具的「麻風王」鮑德溫四世成為深受歷史愛好者們喜歡的人物,他在電影中展現的騎士風度深深令人折服。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天國王朝》對鮑德溫四世的形象進行了相當美化,其藝術形象與他的歷史形象可謂相去甚遠。簡單說幾個與史實不符的吧:

1、電影中成功調節貴族矛盾、使兩派和諧共處的情況並不存在。20歲之後,鮑德溫的健康狀況已經極為惡劣、根本沒法管理政務,呂西尼昂的居伊(後來的塞浦路斯統治者,下圖)、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先後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真正的話事人。在鮑德溫四世的統治期間,耶路撒冷王國內部政治一直極不穩定。到了統治後期,他幾乎已經不過問政事、專注於治療麻風病。鮑德溫四世還曾經向法國國王路易七世訴苦道:「身體有恙無助於施政,但願我身上這種乃縵(Naaman)的病能治好,但我發現沒有以利沙(Elisha)來為我治病。」

2、鮑德溫四世的面具。雖然後世的藝術作品都將鮑德溫四世繪製成一位帶著面具的統治者,但是史料中並沒有留下任何關於鮑德溫四世戴面具的記載。事實上,鮑德溫四世拒絕掩飾自己被麻風病摧殘的臉龐,即使在他已經面目全非的時候,他出席公眾場合時也從不會遮蓋面部。鮑德溫四世的家庭教師、提爾的威廉為此還惋惜地感歎道:「日復一日,他的境況更糟糕了,他的臉被折磨得不像樣子,以至於那些忠誠的追隨者看到他時,都深感同情。」從威廉的記載來看,鮑德溫四世平時顯然是不戴面具的。

3、蒙吉薩戰役並非鮑德溫四世一人之功。雖然同時代的基督教史料基本認為,此戰的主要功績應歸於鮑德溫四世的英勇奮戰,甚至還加入了「國王向真十字架祈禱」、「真十字架在他身後閃耀光芒」之類的修辭為他粉飾。不過,考慮到鮑德溫四世當時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他本人親自衝鋒殺敵的可能性並不大、也很難控制手下的大貴族們,因此他在此戰中主要體現的是精神支柱和最高統帥作用。1177年時,鮑德溫四世的右半身已經幾乎癱瘓、只有左半身還有知覺,已經很難騎馬作戰(雖然他在僕從的教導下學會了單手騎馬,但在半身癱瘓的情況下也很難揮動武器)。因此,所謂衝鋒在前、奮勇殺敵的情景很可能是編年史作者為突出鮑德溫四世的勇氣所杜撰的橋段罷了。另外,根據薩拉丁的傳記作家巴哈丁的記載,蒙吉薩戰役中十字軍真正的指揮官是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王國軍隊的統帥——沙蒂永的雷納德(下圖)。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雷納德的資歷和威望才能鎮得住聖殿騎士團大團長奧多、埃德薩伯國統治者喬塞林三世等人,並貫徹鮑德溫四世的意圖。從這一層面來說,蒙吉薩戰役的功勞可以由鮑德溫和雷納德兩人平分。

《天國王朝》中的雷納德,但他實際上並不是聖殿騎士團成員。

總之,蒙吉薩戰役確實是鮑德溫四世軍事生涯中極為漂亮的一仗,但此戰勝利的功勞並不應該由他一人獨攬。真實歷史中的鮑德溫四世也不是電影所演繹的明君形象,1179年泉水谷之戰的失敗,也表明他的軍事水平其實並不穩定。但無論如何,鮑德溫四世在身患麻風病、且壽命短暫的情況下還能夠擊敗基督教世界的最大敵人——薩拉丁一次,也已經是極為偉大的成功了。蒙吉薩戰役中鮑德溫四世獲勝的原因有如下述:

1、鮑德溫四世的精神激勵作用。在身患重病、幾乎無法行動的情況下,國王親臨前線指揮、並激勵部下作戰,無疑能夠極大地鼓舞士氣。

2、雷納德的實際指揮作用。如前所述,得益於雷納德的軍事經驗和協調其他參戰貴族的能力,十字軍才得以貫徹戰術、贏得勝利。

3、十字軍制定了正確的戰術,而西歐騎士優秀的作戰能力確保了戰術的成功。在數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避開主力、直取薩拉丁本陣是當時最好的選擇,這不僅可以令敵軍措手不及、難以防備,也可使敵軍的數量優勢無法發揮。西歐騎士在衝擊敵陣和近戰方面的兩大優勢,也是他們得以擊敗穆斯林軍隊的保證。

4、薩拉丁的輕敵和指揮失誤也是導致穆斯林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在己方部隊佔據數量優勢的情況下,薩拉丁顯然低估了十字軍的戰鬥力、並未提防後者的突然襲擊,他甚至放任部下四處劫掠,這些失誤都為十字軍的反擊創造了機會。

3、沒有什麼為什麼的……薩拉丁擁有偉大的人格魅力,是了不起的政治家,伊斯蘭之劍,安拉的寵兒,沙漠中的暗影,法蒂瑪毀滅者……

但是…………並不是個好的統帥……就是秉承伊斯蘭將領的一貫戰術,用人數嚇死對手……薩拉丁敗在聖殿騎士團手上的次數多了去了……

鮑德溫之所以被人稱道,我猜大部分是因為天國王朝那部電影吧,那個年代,天主教在耶路撒冷地區,實在拿不出一個像樣點的楷模,沒辦法,只有他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為什麽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