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爾斯坦為什麼被稱作光榮者?埃塞爾斯坦的一生
韋塞克斯王朝有兩位埃塞爾斯坦,除本詞條講述的光榮者埃塞爾斯坦(Athelstan),還有他祖父的弟弟,肯特的埃塞爾斯坦(Athelstan of Kent)。
埃塞爾斯坦(?thelstan或Athelstan,古英語:?telstan,?eelstān),韋塞克斯王朝第八位君主,924年至927年為盎格魯-撒克遜國王,927年至939年為英格蘭國王。長者愛德華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艾格溫(威爾士語:Ecgwynn)的兒子。埃塞爾斯坦於927年成功征服了斯堪的納維亞約克王國的維京人,使其成為了整個英格蘭的第一位統治者,也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第一位英格蘭國王(他並不是法律上第一個英格蘭國王,但事實上卻是第一個)。他自稱為'英格蘭國王',同年蘇格蘭和威爾士國王投降,使得他可以自稱為'不列顛國王'。他在927年的布魯南博爾之戰(Battle of Brunanburh)之戰中擊潰蘇格蘭和維京軍隊,從而確立了他的威望。但實際上,他的統治被完全籠罩在他的祖父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陰影下,以至於經常被忽視,現今他被重新審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西撒克遜國王之一。
他的統治對10世紀政治發展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意義。當今的歷史學家普遍都認同十二世紀的年鑒編纂者威廉對埃塞爾斯坦的評價:"沒有任何其他人比埃塞爾斯坦更瞭解他的王國了"。在他的統治期間,王室一直是英國的學術中心。他一生未婚,王位由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愛德蒙一世繼承。在埃塞爾斯坦死後,維京人捲土重來,控制了北部地區,雖然愛德蒙一世收復了部分地區,但是直到954年約克才被收復。
時代背景
8世紀末,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整合成了4個較大的王國,韋塞克斯(Wessex),默西亞(Merc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和諾森布裡亞(Northumbria)。9世紀初,在埃塞爾斯坦的曾曾祖父愛格伯特(Egbert)的統治下,韋塞克斯逐漸成為了4個王國中最強大的一個。9世紀中葉,英格蘭持續受到維京人的入侵,其中以865年維京雄獅(Great Heathen Army)的入侵最為猛烈。878年,維京人滅亡了東盎格利亞,諾森布裡亞,默西亞和大部分韋塞克斯,但西撒克遜在埃塞爾斯坦祖父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的帶領下進行了英勇卓絕的反抗,並在艾丁頓之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阿爾弗雷德遂與維京首領古斯魯姆達成協議瓜分默西亞,西默西亞歸阿爾弗雷德,而東默西亞則併入維京人統治的東盎格利亞。8世紀90年代,維京人再次發動進攻,但成功的被阿爾弗雷德的兒子愛德華(Edward)和埃塞爾烈德(?thelred, Lord of the Mercians)擊敗,埃塞爾烈德是阿爾弗雷德的女婿和默西亞英國部分的統治者,阿爾弗雷德的女兒名叫埃塞弗萊德(?thelfl?d)。911年,埃塞爾烈德去世,其後10年間,愛德華和埃塞弗萊德征服了維京人統治的默西亞和東盎格利亞。
當924年愛德華去世的時候,他控制著整個英格蘭南部亨伯地區。維京國王西特裡克(Sitric Caech)則統治著諾森布裡亞南部的約克王國,諾森布裡亞北部的埃爾德雷德卻一直在盎格魯-撒克遜的伯尼西亞王國(Bernicia)統治下,其發源地位於當今的班堡(Bamburgh)。康斯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統治著蘇格蘭,在她的西南方仍然是古不列顛的斯特拉思克萊德王國(Kingdom of Strathclyde)。此時的威爾士則是由很多規模較小的王國組成,包括西南部的德赫巴思王國(Deheubarth),東南部的格溫特王國(Kingdom of Gwent),在格溫特王國正北方,緊挨著的佈雷切尼奧格王國(Brycheiniog),以及北部的格溫內思王國(Kingdom of Gwynedd)。
關於埃塞爾斯坦母親(艾格溫)的信息非常的少,甚至在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前(Pre-Conquest)的文獻中從未提及她的名字。有傳聞認為她曾經是長者愛德華的情婦,有些歷史學家接受這一觀點。但芭芭拉·約克(Barbara Yorke)和蘇拉·富特(Sarah Foot)則認為這些傳聞是924年在爭奪繼承權的過程中人為捏造的謠言,艾格溫曾經是愛德華的合法妻子是毫無疑問的。一個12世紀的編年史作者描述她出身高貴,並且可能與聖鄧斯坦有血緣關係。根據馬姆斯伯裡的威廉敘述,阿爾弗雷德大帝非常喜歡這個孫子,他賜給埃塞爾斯坦一個大紅斗篷,一個鑲滿珠寶的腰帶和一把有鍍金劍鞘的寶劍。在阿爾弗雷德快要去世的時候,或許因為艾格溫已經去世了,或許是被打入冷宮,愛德華娶埃塞爾雷德二世(?lffl?d)為妻,這樣埃塞爾斯坦的地位實際上是被削弱了,因為他的這個後母當然更加關心她自己的親生兒子。
埃塞爾雷德二世有兩個兒子,阿佛沃德和埃德溫。大約在919年,愛德華將埃塞爾雷德二世打入冷宮,並娶了第三任妻子,伊基芙(Eadgifu),她也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是未來的國王愛德蒙(Edmund),還有一個是艾德萊德(Eadred)。此外愛德華還有很多女兒,大概有9個之多。
埃塞爾斯坦從小在默西亞他姑姑(埃塞弗萊德)和姑父(埃塞雷德)的宮中長大接受教育,並且極有可能是在隨軍征服維京人統治的默西亞地區(Danelaw)時接受了軍事訓練。他的姑父埃塞雷德在911年去世,姑姑埃塞弗萊德在918年去世。根據1304年的一部手稿,925年埃塞爾斯坦將土地特權賜給了格洛斯特的聖奧斯瓦德修道院,而他的姑姑和姑父正是葬於該修道院,"為了報答埃塞雷德,這位所有默西亞人民的慈父,像父親般的關愛"埃塞弗萊德去世後,愛德華直接控制了默西亞,而埃塞爾斯坦可能也是代替父親對那裡表達了敬意。
權利鬥爭
924年7月17日愛德華去世,很多事情變得晦暗不明。愛德華與埃塞爾雷德二世的長子阿爾弗雷德在901年的的一份繼承權列表中被排在了埃塞爾斯坦前面,這說明愛德華可能希望阿爾弗雷德繼承王位,至少是韋塞克斯的王位。然而當愛德華去世的時候,埃塞爾斯坦就在默西亞陪伴在父親身邊,而阿爾弗雷德則遠在韋塞克斯。於是默西亞推舉埃塞爾斯坦為國王,阿爾弗雷德則繼承了韋塞克斯王位。於是王國分裂了,不管是否出於故意,這都給王國帶來了不穩定因素,然而阿爾弗雷德僅僅比他父親多活了16天,阿爾弗雷德的去世改變了所有的事情。即使是這樣,韋塞克斯也還是反對埃塞爾斯坦即位的,尤其是在溫徹斯特阿爾弗雷德下葬的地方。根據馬姆斯伯裡的威廉敘述,有一個名叫阿爾弗雷德(與阿爾弗雷德大帝同名)的人,由於懷疑埃塞爾斯坦的合法繼承人身份,想將他致盲,但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想繼承王位還是想讓阿爾弗雷德的弟弟埃德溫繼承王位。925年埃塞爾斯坦成為默西亞國王,在當年的一份德貝郡的'土地證書'中,他稱自己為Rex Anglorum(即為英格蘭國王的意思),這份證書的公證人只有當時的默西亞主教。然而直到925年中期之前埃塞爾斯坦都無法在韋塞克斯地區行使權利,他最終於925年9月4日加冕。他的加冕典禮在泰晤士河上游的金斯頓舉行,這裡的地理位置非常有象徵意義,因為它正好在韋塞克斯和默西亞的交界處。由當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阿瑟姆(Athelm)加冕,可能就是在這次典禮上,阿瑟姆開創了一個新的加冕禮義(ordo),他將一頂皇冠帶在了國王頭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國王在加冕典禮時帶上頭盔。'ordo'是受到了西法蘭克族禮拜形式的影響,同時也演變成了一個中世紀法文詞彙'ordo'。
埃塞爾斯坦和溫徹斯特之間的緊張關係似乎持續了很多年。溫徹斯特主教佛利賽斯坦(Frithestan)並沒有參加加冕典禮,而且928年之前也沒有為埃塞爾斯坦公證過任何一張已知的土地證書。928年後,直到佛利賽斯坦931年退休退休為止,他一直為埃塞爾斯坦公平的且盡心竭力的公正地契,但是相對於他的貢獻他在主教中排在了比較低的位置。艾塞克斯的法定繼承人埃德溫在9世紀30年代曾試圖謀反,933年在逃往法國的路上被淹死。他的表弟阿德羅夫將他埋葬於聖奧梅爾的聖伯廷大教堂,據編年史作者,佛格恩(Focuin)記述,由於英格蘭的動盪埃德溫國王(原文如此)逃離了那裡。佛格恩還描述,埃塞爾斯坦由於他的弟弟去世給了教堂很多捐贈,教堂的僧侶去英國向他表達了謝意。而佛格恩其實並沒有意識到,當這些僧侶在944年1月到達英格蘭的時候,埃塞爾斯坦實際上已經去世了。根據12世紀的歷史學家賽蒙的記述,埃德溫實際上是埃塞爾斯坦下令淹死的,但這一觀點基本上被其他歷史學家忽視了。基本上可以肯定,埃德溫的死對於促進結束溫徹斯特的對抗立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英王之路
長者愛德華在位期間,在埃塞弗萊德和她丈夫的協助下收復了丹麥人佔領的默西亞和東盎格利亞,然而丹麥國王西特裡克·凱奇(Sihtric Caech)仍然控制著斯堪的納維亞約克王國(前身是德伊勒的北諾森布裡亞王國)。926年1月,在埃塞爾斯坦加冕後不久,他將其妹嫁給了西特裡克。兩位國王同意不會侵犯對方的領土並且不會支持對方的敵人。過了幾年西特裡克去世,埃塞爾斯坦則抓住機會迅速牟取了他的領土。西特裡克的一個表弟高森佛利森(Guthfrith)企圖率領軍隊從都柏林出發重新奪取王位,隨即被埃塞爾斯坦輕鬆擊潰。他佔領了約克,並且迫使當地的丹麥人向他臣服。根據南方的一些編年史作者敘述"埃塞爾斯坦繼承了諾森布裡亞王國",並且他是否真的和高森佛利森開戰實際是不確定的。有些諾森布裡亞人一直拒絕來自南方的統治,對埃塞爾斯坦的入侵表示強烈憤怒。而927年7月12日,在彭裡斯附近的埃蒙特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蘇格蘭國王康斯坦丁,西威爾士國王海威兒·達,班堡的埃爾德雷德,斯特拉思克萊德國王歐文一世(或者是格溫特的摩根·AP·歐文)一致承認埃塞爾斯坦為國王。於是埃塞爾斯坦陳兵威爾士邊境,迫使威爾士諸侯承認他的統治權並且繳納了數量可觀的供品。這次會議另外一個更加深遠的影響是規定了英格蘭和威爾士在赫勒福德地區以威河為界。根據威廉的敘述,埃塞爾斯坦從此時候開始驅逐埃克塞特的康沃爾人,並以他瑪河為界大量構造防禦工事。然而歷史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康沃爾此時已被英格蘭,至少是名義上的,統治了100多年了。埃塞爾斯坦只不過是增強了對那裡的統治,並且任命了第一位康沃爾大主教:科南。埃塞爾斯坦的所有舉措為北方帶來了7年的和平。
於是埃塞爾斯坦成為了所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而實際上他也已經成為了整個不列顛的國王。933年至938年發行的硬幣上有埃塞爾斯坦的帶王冠半身像,這是盎格魯-撒克遜王朝首次在硬幣上用帶王冠的國王肖像;而且所有硬幣和土地證書上都標明Rex totius Britanniae(譯為整個不列顛的國王)。亞歷克斯·伍爾夫說:"很明顯,埃塞爾斯坦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國王。"
埃塞爾斯坦的成功奠定了925年至975年間,長達50年穩定的英格蘭國王統治,此段時間被約翰·麥蒂考特稱為英格蘭帝國時期,這段時間威爾士和蘇格蘭的統治者們都參加英格蘭國王的御前會議,並且一同公正所有的土地證書。威爾士國王在928年至935年間參加埃塞爾斯坦的御前會議,並且在土地證書的公正名單上排在最前面,說明在埃塞爾斯坦心目中,他的地位與當時參與公正的其他名人來比要重要的多。儘管如此,埃塞爾斯坦還是將威爾士國王看待為一名俘虜,強迫他納貢,強迫他參加御前會議。他試圖與新領地(諾林伯利亞)的權貴進行和解,以把他們納入自己的管轄。他慷慨地給貝佛利大教堂,切斯特街大教堂和約克大教堂大量的捐贈,以強調他是一名忠實的基督徒。然而他的舉措惹怒了一個旁觀者,北部的天主教國家,他們遂與都柏林的斯堪的納維亞異教徒結成了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