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戰爭(The Balkan Wars)是指於1912~1913年間,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發生的兩次戰爭。 第一次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10~1913.5) 巴爾幹同盟對土耳其的戰爭。意土戰爭(1911~1912)期間
一戰是怎麼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什麼事件?1903年,一夥不滿現狀的軍官發動政變,將塞爾維亞國王夫婦射殺,把他們夫妻倆屍體的衣服剝光,從貝爾格萊德宮殿的窗戶扔出
奧匈帝國是怎麼解體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
1914年8月,東非尼亞薩湖(今馬拉維湖)兩岸,英國和德國的兩支小艦隊友好地隔岸相處。英德官兵都不知道,此時在遙遠的歐洲大陸,他們的祖國已經反目成仇,戰爭將很快降臨到他們頭
普魯士是一個軍國主義色彩極為濃重的國家,這個國家及以後的德意志帝國不斷的湧現出大量的傑出軍人,在這些人的頭腦中忠於國家,履行命令就是軍人的職責所在,對國民負責是行
在兩大列強集團的不斷干預下,巴爾幹成了歐洲火藥桶。 有道是:玩火者必自焚。當時光進入20世紀初的時候,火藥桶的引線再也摀不住了,最終薩拉熱窩槍聲響起,引爆了人類歷史上
新興崛起國與老牌霸權國之間難以避免的衝突乃至戰爭,被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德國與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對決被視為最經典的案例之一。如今,探究德英衝突的成因,對於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
在現代戰爭史上,還沒有一個在戰前制定的戰爭計劃能和「史裡芬計劃」相提並論,無論是它的完美性還是對歷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史裡芬計劃」不僅主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總
一戰的沙俄在失敗和流血中贏來了二月革命,贏來了一個腐朽帝國的重生。列寧帶著十月革命的春風,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朝氣,不過若是說起沙俄在二戰戰場唯一亮點,那就不得不
11月8日上午,馮·法金漢將軍在梅濟耶爾新司令部與戰地鐵路局長商討自西線運大軍往東線的問題。格勒納上校告知他說,橫貫德國的4條鐵路復線可以同時運輸4個軍。每個軍需有40列火
拿破侖帝國瓦解後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原意大利王國領地建立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仍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國王。1859年倫巴德部分割讓與撒丁王國。1866年,威尼斯部分割讓與新成立的
滑鐵盧戰役(英文:Battle of Waterloo,法語:Bataille de Waterloo,荷蘭語:Slag bij Waterloo,德語: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是1815年6月18日,由法軍對反法聯軍在比利時小鎮滑鐵盧
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德國納粹黨的崛起緊密相連,那麼探尋德國納粹黨崛起的國內政治經濟根源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戰爭賠款與魯爾危機 納粹的崛起
緬因州特納——一百年前的今天,奧匈帝國的大炮和多瑙河上的炮艇開始向塞爾維亞開炮,一場災難性的大戰就此打響,在接下來四年半的時間裡,這場大災難將以一切你能想像到的方
巴黎和會(英文:Paris Peace Conference,法文:Conference de paix de Paris,德文:Pariser Friedenskonferenz)是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
歷史上,美國是後起之秀,因此,美國的擴張比較晚。美國的擴張,主要靠兩場戰爭,一個是美墨戰爭,一個是美西戰爭。美墨戰爭美國的勝利,使得美國在北美獲得了最大的一塊土地
1917年秋,英國所有學校教室和童子軍營帳內都貼上告示,內容是:「同學們,童子軍們,請你們行動起來,迅速收集七葉樹果實(類似板栗的樹生果實)。此事關係戰爭勝敗,國家存亡,
這是1918年8月8日至13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亞眠戰役(亞眠是法國北部城市)中,被英國第四軍俘虜的德國士兵,這些德軍俘虜人數眾多並排成長長的隊伍幾乎一眼望不到頭。在亞眠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