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愛情故事大全 - 中國式婚外情三大成因(一)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危情實錄

中國式婚外情三大成因(一)

然而中國古代各朝對於婚外性行為的看法大相逕庭,如唐代並不視婚外戀為越軌,相反更多的人將婚外戀看作一種風尚。

而自宋明之後,婚外性行為就被視為異端行為並加以禁止了。人們開始將婚外性行為稱為「通姦」,並且對此類「犯科」的男女施以重刑。然而近20年來,「婚外性行為」又成為觸動中國人敏感神經的詞語,並且被一些人貼上了「人性」、「自由」、「權利」等漂亮標籤。

對於婚外戀或婚外性行為的原因,各方學者的觀點不一,筆者傾向於認為婚外性行為是以下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人內心負罪感的缺失

美國學者馬爾庫塞認為,文明的進步與負罪感的增強有關,他提出「文明進步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由負罪感的增強而導致的幸福的喪失」。然而,這一理論在中國似乎不那麼成立了,很多中國人對於自己的行為基本不會產生負罪感。這是因為中西文化之間的一個重要差別:宗教信仰。在西方人看來,上帝給予世界光明,並且監督著世間的一切,芸芸眾生都是在上帝的眼皮底下生活。但很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井井有條地生活在一起,沒有隨心所欲,靠的是什麼呢?靠一種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純粹世俗的、不成文的社會行為規範。這些社會規範有些演變成法律,有些沒有,但是這些規範都被人們從內心中服從著。而中國基本上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長久以來儒家學說一直占統治地位,「禮治」是制約中國人言行的主要規範。

由此可見,西方人重視內心約束,而中國人重視外部約束。在西方人行為中有宗教信仰及負罪感來約束的部分,中國卻更多地由社會交往的規範來約束。因此,在婚外戀方面中國人感到的壓力更多地來自外部———家庭關係的壓力、社會輿論的壓力、行政處分的壓力等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西方人婚外戀就會少,而中國人雖然較少受到內心的折磨,卻懾於社會行為規範的壓力而不敢輕舉妄動,對於中國人來說,社會懲罰是制約其婚外性行為的關鍵因素。

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規範的弱化

社會學家認為,歷史上的非道德主義往往出現在社會結構大動盪的時代。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尚未完整地確立其自身形態。一元化價值模式瓦解,社會結構處於高度的分化與整合過程中,社會結構中缺乏傳統主體文化價值的有力支撐,必然會導致人的行為無序與道德滑坡。傳統人際關係的破裂,必然帶來社會結構的「脆化」和社會規範的「弱化」。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封閉的流動性非常差的小農社會,一個人一旦做出諸如婚外性行為的越軌之舉,那麼他所生活的村莊或社區裡的人都會知道,通常情況下他會受到當地族規或村規的嚴懲。即使能躲過懲罰,也必將導致他社會地位的下降,而且他也會喪失很多發展的機會。而在轉型期,人口的流動性增大,許多人遠離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鄉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下來,這樣,原來制約他們的族規、村規等社會規範就不能起到作用,越軌行為也必然會增加。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以後,「個人與單位關係由一種人身依附關係轉為勞動合同關係」,過去能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人事檔案制度正在逐漸失去其強大的社會控制作用,所以轉型期社會懲罰是大大降低了。

有學者發現:社區規模對婚外性行為有強烈的正相關關係。在小型社區中,人們互相之間即使關係不密切,也會比較熟悉,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可以被他人所瞭解到。一個人如果存在婚外性行為等越軌行為,那麼即使他受不到社會規範的懲罰,也會受到社區輿論的壓力。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區的規模也遠遠地大於從前。原先的老街坊、老鄰居早已各奔東西,特別是在北京這樣的都市裡,鄰居之間連姓名都不知道,就更不要說知道對方婚姻的情況了。在商品房小區中的人們,其對社區的歸屬感遠遠低於從前,因而社區對人們行為的控制力也大大減弱。

相關閱讀:曖昧是一種慢慢發作的毒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gushi_3.php?id=2474&s=1190256433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