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針灸推拿保健知識 - 灸法保健

使用說明:請輸入關鍵詞,例如:灸法保健,本站信息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灸法保健

-常用灸法
-選用方法與施灸禁忌
-灸法保健的機理
1.常用灸法
(1)艾炷灸。是將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圓錐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麥粒,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灸時每燃完一個艾炷,叫做一壯。艾炷灸又分直接灸與間接灸兩類。
所謂直接灸,即是將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根據灸時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
1無瘢痕灸:先在施術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或溫水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點燃,當病人感到的痛時,即更換艾炷再灸。一般灸3~5次,以局部皮膚充血紅暈為度。本法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病人易於接受,應用廣泛。
2瘢痕灸:先在施術部位塗敷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放置艾炷施灸。每個艾炷需燃盡自熄後除去灰燼,方可另換艾炷施灸,一般灸5~10次。在灸治過程中,為了減輕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位的周圍輕輕拍打以緩解的痛。灸後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癡脫落,留下瘢痕。《針灸問對》中說:「若要安,膏盲、三里不要干」,即指這種疤痕灸。
所謂間接灸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膚上,而用不同的藥物隔開,由於所用藥物不同,名稱也不相同,如以生薑片間隔者稱隔姜灸,以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常用的間接灸又有以下幾種;
3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次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4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次數。
5隔鹽灸: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6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未,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次數為止。
(2)艾卷灸。又稱艾條灸或懸灸,此指將艾絨捲成條狀施灸。艾條是用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桑皮紙上,將其捲成圓柱形,越緊越好,封口而成。如在艾絨中摻入其它藥物則成為藥條。使用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置於離皮膚1~2寸之上而灸之。由於艾條懸於穴位之上,並不接觸皮膚,故稱懸灸。此種方法操作簡便,不易燒的皮膚,可以自己施灸,故被廣泛使用。
(3)溫針灸。此是針刺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使熱力通過針身傳人體內。適用於既需要留針又須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針刺得氣後,將毫針固定在適當的深度,用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燃完為止。也可在針柄上穿置一段艾條(長約1~2厘米)施灸。
2.選用方法與施灸禁忌
首先要根據體質情況及所需的養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使局部感至有溫和的熱力,以感覺溫熱舒適,並能耐受為度。
施灸時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如不講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後灸頭部,患者常出現面熱、咽於、燥等症。施灸時要注意安全,防止燃燒的艾絨燃火或脫落,燒損皮膚或衣物。
艾灸時間,可在3~5分鐘,最長到10~15分鐘為宜。通常,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後康復施灸的時間可略長;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
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的屬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若出現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放出水液,再塗以獾油或龍膽紫,並以消毒紗布包敷。瘢痕灸後,可在局部蓋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預防感染,保護痂皮。若並發感染,灸瘡有黃綠色膿、液或有滲血現象,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對顏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採用瘢痕灸;對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3.灸法保健的機理
(1)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製成的艾絨,《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曰:「艾葉苦辛,性溫,屬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病而除百病。」這就說明灸法以艾火的溫通經絡作用,可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
(2)培補元氣,預防疾病。《扁鵲心書》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這說明艾灸有培補元氣之作用,而元氣充盛則邪不可干;故疾病可防。
(3)對脾胃有明顯的強壯作用。《針灸資生經》裡說:「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人體消化功能旺盛,而且可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zhenjiu_3.php?id=294&s=1195872689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