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多發病,臨床以水樣便、嘔吐、脫水、電解質紊亂為特徵。病因以細菌及病毒為主,所以目前又多稱小兒腸炎。本病多為急性,少數為遷延性或慢性,成為營養不良的常見原因之一。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小兒,其中1歲以內者佔半數。

病因

1.內在因素嬰兒易患腹瀉與以下原因有關:

1消化系統發育未成熟,消化能力差。

2機體防禦感染功能差。

3因生長發育快,需營養物質多,使消化道負擔重。

4人工餵養沒能得到母乳中所含的抗感染因子;並且人工餵養的食物及食具極易污染,故人工餵養者發病率高。

2.感染因素

1腸道內感染:以細菌、病毒感染所致多見,尤其是病毒。其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最常見病原,又稱"秋季腹瀉"。

2腸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引起。 是由於發熱及病原體的毒素作用可使消化功能紊亂。有時腸外感染的病原體也可同時感染腸道。

3.非感染因素

1飲食因素 餵養不當(過多、過少、突然改變飲食品種),對食物過敏或不耐受。

2氣候變化如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等。

診斷要點

1.輕型 多由飲食不當或腸道外感染引起。表現為:

1臨床症狀較輕,每天大便次數在10次以下,水份不多。

2無明顯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3大便鏡檢僅有少量白細胞及脂肪滴。

4多有腸外感染病灶,如上感、中耳炎、肺炎等。

2.重型 多由大腸桿菌及輪狀病毒引起。大便次數每日10~20次,多為黃綠色水樣或蛋花湯樣,混有粘液,常有發熱、嘔吐伴水和電解質紊亂。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達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

治療

1.輕型腹瀉

1治療腸道外感染病灶。

2調整飲食,母奶餵養或米湯餵養。

3藥物選用胃蛋白酶或多酶片、酵母片等,口服補液鹽(ORS)每日每公斤50ml,分次口服。

口服補液鹽家庭簡易配方:糖4g 、食鹽0.7g、碳酸氫鈉0.5g、氯化鉀0.3g、水200ml,分次口服。

2.重症腹瀉

1抗生素:夏天以大腸桿菌引起多見,用新黴素及慶大黴素、復方新諾明等。秋冬季節多為輪狀病毒所致,可適當使用抗病毒藥如病毒唑等。

2液體療法:重症腹瀉脫水者,每日每公斤輸液150~200ml;伴有循環衰竭者,按每公斤80~100ml的累積損失量,要求在6~8小時內輸入。補液方法為:

1先用2︰1液(2份生理鹽水︰1份等滲鹼性液),每公斤20ml於半小時至1小時內推入或快速滴入。

2如有酸中毒,可按酸中毒程度決定是否加鹼性溶液。一般重度脫水或有循環不良者,酸中毒較明顯,以用等滲碳酸氫鈉(1.4%)為妥。

3所需累積損失量(約占總量的1/2)用3︰4︰2液靜滴。

4總量的另一半在後14~16小時輸入。

5液體張力按先濃後淡原則補充。

6鉀的補充:輸入累積損失量後有尿液即開始補鉀,每日每公斤100~300mg,一般濃度為0.2%~0.3%mg。

3支持療法:少量血漿或全血。

預防

1加強食品衛生與水源管理。

2提倡母乳餵養,避免夏季斷奶。

3合理餵養,添加輔食應逐步進行。

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食前便後洗手,做好食品、食具消毒。

5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