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洞」在氣管上打開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生命之「洞」在氣管上打開

自古以來,軍事家把重要的交通要害處稱為「咽喉要道」,可見咽喉對於生命的重要性。如果咽喉被堵塞,生命之火也就快熄滅了。

這不,一名幼兒患了急性喉炎,咽喉要道受到威脅,經用大量的抗生素、激素治療後,病情仍不見好轉,吸入性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小嘴唇逐漸發紫,如果繼續等待,將會出現非常危險的情況——窒息死亡。經過耳鼻喉科、兒科醫生緊急聯合會診,決定行「氣管切開術」,最終救活了一條瀕死的生命。

救活幼兒的「氣管切開術」,形象地說,就是在氣管上打個「洞」,讓氣管直接與外界空氣相通,使空氣能吸入肺,解決了當「咽喉要道」被阻塞時的通氣問題。

氣管切開術的發明使不計其數的病人重獲新生。它最早可追溯到500年前。那時,安妥理沃醫生的一位病人患了極險惡的呼吸阻塞性咽峽炎。經過反覆思考,他在病人頸部做了一個切口,切開氣管,讓空氣直接進入氣管,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這是氣管切開術之先河。安妥理沃醫生被公認為醫學史上正規操作氣管切開術的第一人。

安妥理沃醫生當時的手術僅是切開氣管,並無氣管套管的裝置。直到幾十年後,傅勃理科大夫才發明了一種直形很短的金屬管,安放在氣管切開部位,並可固定在頸部,這個偉大的設計使氣管切開術前進了一大步。後來,醫學家又將其改良成彎形管,以便於插入氣管內;為了防止堵塞、便於清洗和使用人工呼吸裝置,又發明了雙層的、帶氣囊的等數十種氣管套管,並規定這個手術的正式名稱為「氣管切開術」。

幾百年來,在醫院、戰嘗工地、田邊……氣管切開術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是最常用的「救命術」之一。

氣管切開術對於喉梗阻、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某些巨大的呼吸道異物來說是必要的治療手段。而更多的時候,它作為預防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手段,又稱為預防性氣管切開術。如由顱腦外傷、顱內腫瘤等各種原因導致的昏迷;因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血管疾並重症肌無力等會影響呼吸中樞,當呼吸反射障礙而出現呼吸困難時,可使用預防性氣管切開。做某些頭頸部、胸和腹部大手術時,或重並年老體弱的手術病人,早期氣管切開可保持術後呼吸通暢,預防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和肺部併發症。某些特殊的手術病人,由於不能經口插管,一般也採用氣管切開插管麻醉。

氣管切開時,醫生切開頸前皮膚後,鈍性分離頸前的肌肉,暴露甲狀腺峽部,在其下面氣管第3—5環間切開氣管,放入金屬或硅膠氣管套管,並將其通過套管繫帶牢固栓於頸部,然後關閉切口。

氣管切開術後,外觀看起來,病人頸前被紗布包紮得嚴嚴實實的,只在中間留了個小孔——這就是「呼吸洞」。這時,家屬及病人自身,還有醫生、護理人員等,都要注意以下問題:1術後必須晝夜有專人護理,觀察呼吸情況。如出現呼吸困難,要及時檢查和處理;2定期更換、清洗內套管,因為術後內套管經常結痂,或被痰液堵塞,所以須及時取出清洗和按時更換;3定時給病人吸痰,防止套管內結痂,以保持呼吸道通暢;4術後7天內,因瘺道沒有形成,不能隨便拔出外套管,否則「洞口」內縮,非常危險;5氣管套管要牢固栓於頸部,有時頸部的繫帶太鬆,病人咳嗽時將套管衝出,這種情況非常危險,故要定期檢查繫帶情況,防止脫管發生。

也許大家會擔心,脖子前面開個「洞」,以後不就得依靠這個「洞」呼吸了?其實不必過於擔心,氣管切開術一般只作為暫時的治療措施。待病人的病情穩定和好轉,恢復正常的呼吸後,就可考慮拔除氣管套管。但拔管前必須先試行堵塞套管24—48小時,觀察有無呼吸困難或發熱等症狀,然後才能考慮拔管與否。真正拔管之後,「洞口」出蝶形膠布或止血貼粘起來,幫助「洞口」邊緣的組織自然黏合起來,一般兩三天就會癒合。「洞口」癒合後,除頸前可能留下疤痕外,其他並無異常。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