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帝國的政治結構:光武改革有力集中了君權
政治方面,朝鮮高宗大力強化君主專制政體。由於之前掣肘高宗的勢力如大院君、閔妃、日本人等均消亡或削弱,所以朝鮮王朝已經衰落上百年的君主權力再次膨脹。高宗皇帝李熙獨攬朝政,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他先下令廢除甲午更張時期確立的責任內閣制,恢復了議政府,擴大宮內府權力,使議政府、中樞院、宮內府等機構俯首聽命於自己。高宗還總攬軍政,在宮中成立「元帥府」,自任陸海軍大元帥,皇太子任元帥。同時又延續了甲午更張以來引進的西方君主國家的文官體制,但這已變成為君主專制服務了。光武三年(1899年)8月17日,大韓帝國政府頒布《大韓國國制》(大韓帝國憲法),確立大韓帝國是君主制國家,明確規定了君主的「無限君權」。至此標誌著韓國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另一方面,大韓帝國著手樹立近代帝國的形象。從大韓帝國的建國過程上看,很大程度上向中國明朝看齊,帶有濃厚的小中華思想,但高宗內心的真實想法並非如此。首先,光武四年(1900年)4月,高宗模仿西方和日本,頒行勳章和綬帶,包括金尺大勳章、瑞星大勳章、李花大勳章、太極章、八卦章、紫鷹章。其次,高宗於光武六年(1902年)1月下令制國歌,即大韓帝國愛國歌,這就是現代朝鮮和韓國《愛國歌》的雛形。 高宗還於光武六年(1902年)5月6日頒布詔敕,宣佈定平壤為陪都,稱為「西京」。
其依據有中國周朝的宗周和成周、明朝的北京和南京以及高麗的開京和西京,值得注意是同時也引用了俄國的聖彼得堡和莫斯科、日本的東京和京都等「近日外國亦建兩京」的事例,這也反映了高宗皇帝的國際化視野。同年為高宗即位第40年,大韓帝國舉行了盛大的「大皇帝御極四十年稱慶儀式」,邀請了包括清朝在內的所有與大韓帝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參與這一國際性慶典。同時還在各國使節席前舉行閱兵式、演奏剛創製的國歌。此舉既是高宗強化自身皇權之舉,也是樹立和提升大韓帝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舉措,表明大韓帝國的追求不是傳統的東亞皇朝,而是新生的近代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