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窮苦悲慘”的形象,哪些文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直以來,歐洲的音樂家們在我們心中的印象都是「出生低賤、家徒四壁、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的窮苦形象。實在有些不太窮的,就是「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來喪子」,即便是年少成名的莫扎特,最後也只是「無錢治病,英年早逝」。
於是乎,音樂家們的階級都被劃為「貧下中農」,這也直接導致我們習慣性地認為:作曲家很窮。以至於最初看報道說現代音樂家每年可以掙到幾千萬的時候,竟然不相信。但事實真相如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貝多芬「窮苦悲慘」的形象,首先來源於羅曼羅蘭著名的《貝多芬傳》。蕭伯納1927年寫的紀念文章《貝多芬百年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少年貝多芬被定義為:「早熟的天才,艱苦的童年」。因為羅曼羅蘭和蕭伯納兩位大學者都這樣描寫: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酗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不可否認,貝多芬出生的家庭是清貧的。但成年之後的貝多芬,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富豪。
1792年,22歲的貝多芬被選帝侯親王派到維也納繼續深造,此後就在那裡永久定居下來。維也納的裡區諾斯基親王在隨後的十年中給予貝多芬莫大的資助——給了他一個每年可以掙600弗洛林的職位。勃朗寧和華爾特斯坦公爵提供了貝多芬所必需的生活來源、音樂方面的許多經驗和足夠的成長條件。
1804年,貝多芬收了一個不平凡的學生——魯道夫·約翰·約瑟夫·雷納,奧地利的大公爵,他是皇帝的堂兄弟,只有16歲,卻有著高貴的地位。自然,授課的費用不菲。
這之後,貝多芬的財富之路豁然開朗:1809年3月1日開始,由下列三人共同出資(魯道夫1500弗洛林,勞勃高維茲700弗洛林,費迪南·金斯基1800弗洛林),貝多芬每年收到的饋贈竟然達到4000弗洛林。
饋贈過程中也有過小波折。貝多芬在1812年寫給柴姆斯加爾的信中抱怨:來自奧地利的那些「慷慨之人」將他每年4000弗洛林的費用減少到1600弗洛林。1815年3月,貝多芬接到勞勃高維茲自1812年11月起所拖欠的2500弗洛林。此後,金斯基每年付1200弗洛林,勞勃高維茲每年付700弗洛林,直到貝多芬去世為止,貝多芬每年可得3400弗洛林。這筆錢足夠貝多芬的一切所需了。此外,貝多芬還有從出版商那兒取得的收益。
1809年,貝多芬和朋友繆塞爾組織了慈善音樂會,用來慰問受傷的奧地利和巴伐利亞戰士,以提高他們的愛國熱情,並表達籌辦者的好意。在12月8日和12日的兩場音樂會中,共收到慈善金4000弗洛林;這一年,他的《菲岱裡奧》已經公演了16次,達到了大眾化的地步,商店的櫥窗裡陳列著他的雕像,從湯姆遜和施坦納等地常有人給他匯款。到1816年,貝多芬頗具財力,在七個國家銀行中的存款有7400弗洛林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