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士兵為何選短劍作為武器?難道不知道一寸長一寸強嗎?

古羅馬士兵為何選短劍作為武器?難道不知道一寸長一寸強嗎?

羅馬歷史故事

古羅馬士兵為何選短劍作為武器?難道不知道一寸長一寸強嗎?

看過關於古羅馬題材的影視作品或是玩過相關遊戲的朋友一定會對古羅馬的龜甲陣這種獨特的步兵方陣有著十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那些並不瞭解歷史的人們,往往只要看到這種龜甲陣的時候就會聯想起古羅馬。事實上,在古羅馬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大多數國家所使用的軍隊主力還是以步兵為主。在後來中世紀期間十分常見的弓箭手和騎兵,在當時那個年代僅僅只是輔助或是陪襯。在古羅馬時期,以重裝步兵,輕裝步兵為主的密集軍陣才是當時當之無愧的主角,而羅馬步兵方陣在這階段,更是爆發出了無可比擬的光芒。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不過羅馬步兵方陣既不同於馬其頓方陣以數米長的長槍作為主要武器,更不同於同時代蠻族步兵手持長劍進行衝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羅馬步兵最常使用的一直都是大盾和短劍。與前面的兩種武器相比,長度只有長槍和長劍幾分之一長度的羅馬短劍就很難帶給人們太大的視覺衝擊了。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羅馬短劍這樣的短兵器,為什麼會成為冷兵器時代堪稱最強步兵的羅馬軍團的標配呢?其實,原因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

一、冶煉技術的桎梏帶來的戰術慣性

雖然在很多人的心中,羅馬的文化和制度遠超同時代的其他國家,而在技術層面同樣保留著這一優勢。然而事實上,羅馬帝國有著一個天生的短板和缺陷,那就是冶鐵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安內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在羅馬早期,尚未進入帝制的時代,鐵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仍然只是尚未成熟的工具。在這一時期,羅馬軍團的武器大多採用青銅製作。以銅為材料的武器,雖然在殺傷力上並不次於鐵器,但是與同一時期,已經發展出完備青銅鍛造技術的秦帝國相比,這時的羅馬所進行的青銅冶煉還極為初級,最常用的還是整體冶煉,以銅和錫進行熔煉,製作合金。

以這種方式製作而來的青銅劍,在保證自身的鋒銳程度的前提下,整體的長度只能維持在55厘米左右。一旦超過這樣的長度,無論是銅和錫保持怎樣的比例,都會出現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不是易碎就是易彎折。

因此,在這一時期,羅馬軍隊的士兵在武器的選擇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自由度,這也是為什麼這一階段出現的武器多以短劍為主的原因。當然了,在這之後的幾百年間,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長度已經不再是士兵們武器的桎梏了,但是由於羅馬方陣已經以短劍、盾牌形成了成熟的戰術配置,在原先的戰術體系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時,想要再重新改變,還要冒著失敗的風險,自然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必要。

有一種說法,叫做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航天飛機的大小。這樣的說法其實絲毫也不顯得誇張。航天飛機這一航天設備,最為重要的自然是最後的發射和升空緩解,為了節省製作時間許多零件必須在不同工廠進行製作,必須通過火車運抵發射基地,因此火車車廂的寬度也影響了設計者在設計時的設計範圍,而火車在剛被發明時,其車廂的寬度參照了馬車車廂的寬度,而這一數據最終卻與馬的屁股寬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青銅武器的長度限制,同樣也影響了羅馬步兵方陣的演化進程,在數個世紀的更新迭代中,它的基礎並沒有因為羅馬軍隊對陣的敵人發生太大的變化,這一點其實也與「馬屁股的寬度」有著出奇的相似。

二、羅馬的敵人促使這一武器的常規化

當然,青銅武器的限制,僅僅是一個方面。這種限制雖然強大,但並非不能打破。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羅馬其實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四戰之國,西歐北部有日耳曼部落接連不斷的持續騷擾和侵襲,南部和西部還有著迦太基這樣的宿敵在側,而東部的安息帝國,更是曾經多次要求其退出「自己先祖的領地」,並以武力逐步強化著自己的威脅。

在這樣的危機情況下,羅馬軍隊自然一直處於極為活躍的狀態,因此,若羅馬短劍並不適合使用,那麼處於征服時期的羅馬人自然不會為了所謂的傳統或者情懷而抱殘守缺。

但事實上,在長達將近十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羅馬軍陣以及羅馬短劍的存在感其實一直在進一步的被強化,直到帝國後期軍隊因為蠻族化的影響而放棄了過去的戰術,才最終捨棄了羅馬短劍。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羅馬人的敵人,在逐漸強化羅馬短劍的重要地位。眾所周知,羅馬的北部是歐洲大陸最為廣闊的日耳曼地區,而當時的日耳曼人,正是以武力和掠奪聞名於世的蠻族。無論是哥特人、法蘭克人均是他們龐大族群中的一支,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其強悍的體魄。而彷彿白山黑水中走出的他們,信奉著武力為尊的道理。

相比之下,處於沐浴在拉丁、希臘文明光輝下的羅馬人,其實在體魄和武力上並沒有任何優勢。可以說,在面對蠻族士兵的時候,一對一的狀態下,羅馬步兵其實毫無勝算可言。在羅馬數個世紀的歷史中,蠻族的入侵一直都是他們最為恐懼的夢魘。而羅馬軍團為了抵抗和征服這些蠻族,才最終導致了羅馬步兵方陣的存在。

事實上,雖然古日耳曼人體魄強悍,但因為全民皆兵的原因和生產力的限制,他們在戰鬥時往往只會憑借自身的血勇和體魄,羅馬軍隊的士兵卻並非如此,這些以市民為主體征招入伍的羅馬人,有時要經過長達數年的訓練,這樣的訓練雖然並不能帶給初經戰陣的士兵多少勇氣,但一旦經過鮮血的考驗,這些士兵往往會迅速成長起來。在真正的兩軍對決時,最終影響勝負的關鍵仍然是軍隊的訓練和彼此間的配合。而羅馬步兵方陣這種密集的步兵陣,正是為了發揮羅馬軍隊漫長訓練過程中帶來的素質優勢。

羅馬盾牌組成的盾牆,不僅可以在戰鬥開始後抵禦蠻族人少的可憐得遠程攻擊手段,更為重要的是在短兵相接的過程中,以整體的力量抗衡那些擁有驚人體魄的蠻族勇士。在這樣的環境下,盾牆人為隔絕出了一個個狹小的空間,這時,長度不足50厘米的羅馬短劍就會從一個個盾牌的縫隙當中如毒蛇般刺出,收割那些因為初戰不利而士氣開始衰竭的敵人的生命。

其實羅馬短劍本身也是一種舶來品,它來源於西班牙短劍。而當時的羅馬在政府伊比利亞之後,也順勢將這種短劍帶回了國內,而士兵們對於這種武器的興趣卻遠遠超過此時正在使用的羅馬劍,也是在這之後,以西班牙短劍為模板,羅馬軍團開始使用這種被命名為羅馬短劍的經典武器。

可以說,這種靈活的短劍正是羅馬軍陣的核心。在很早以前,羅馬步兵一般分為三個陣列,其中最後一排均是以羅馬老兵(羅馬壯年兵)組成的最強力量。他們原先是以羅馬標槍壓陣。但是到了後來,在和蠻族的戰鬥中,這些長標槍也逐漸被羅馬短劍所替代,原因就是這種盾牆越發有效,為了進一步優化最終取消了壯年兵所使用的標槍。

另外,在羅馬時代,直到公元6世紀,騎兵興起的核心發明馬鐙、馬鞍都還沒有大規模傳入歐洲,因此這一時期的羅馬人並不用擔心以劍盾為主的羅馬軍團會遭受重騎兵的踐踏。這也是為什麼長兵器在這一階段一直都沒有真正在羅馬步兵陣當中出現的原因。

結語:古代軍隊的兵器演化,常常與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以及戰爭態勢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些聯繫有時候看上去並不明顯,但卻如草石灰線,伏脈千里。當我們尋本朔源才會發現,這些在如今看來有些奇怪和不合理的武器,正是當時人們最為合適和正確的選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羅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