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是如何發展成大國的?它又是如何滅亡的?
羅馬帝國,歐洲歷史上的帝國,全盛時期曾控制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一個帝國滅亡了,另外一個帝國又崛起了。公元1世紀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羅馬帝國將地中海真正變成了一個內湖,它的領土圍繞著地中海形成了一個橢圓圈。
羅馬帝國對歐洲的古代歷史影響深遠,以至於歐洲的歷史與羅馬歷史息息相關。那麼,羅馬帝國的崛起是怎樣的呢?它的衰落是否有其邊疆原因呢?羅馬開始只是今日意大利第伯河畔的一個小邦。
但崛起的英雄是不問出身的,歷史上的俄羅斯公國也是從狹小的土地上擴大了十幾倍。相當於北京市規模的羅馬小邦國先是通過和薩莫人的三次戰爭搶佔了它南部鄰居的地盤,隨後在公元前3世紀征服了希臘人在意大利建立的移民地區。
羅馬人現在擁有了今日意大利共和國的大部分土地,儼然已經是歐洲的一個中等國家了。羅馬佔領意大利地區後,並沒有立即組成統一的國家,而是把各個被征服地區變成它的「同盟者」和「臣屬」,實行「分而治之」的策略維持其統治。分而治之政策有個極好的結果,那就是可以避免矛盾迅速激化,羅馬人緩慢地吞沒了周邊的地區。
羅馬成了意大利地區的老大以後,初步嘗到了擴張的樂趣,尤其是獲得了資源、奴隸和女人。羅馬人朝周邊一看,控制地中海好處更多,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羅馬人馬不停蹄,向西部的地中海地區進發。當時壟斷西部地中海地區商業霸權的是歷史上著名的迦太基。
羅馬人要挑戰霸主,就需要做持久戰的準備,對於迦太基而言,拚命要保持自己的老大地位。於是,猴群裡的青年才俊開始撕咬有點老的猴王,雙方展開了盛況空前的生死決戰,從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這兩個國家展開了一百年的戰爭,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布匿戰爭」。
這一百年的戰爭是斷斷續續的,其中前兩次戰爭後,迦太基如同拳擊比賽後的中場休息,體力大有恢復。羅馬人很聰明,馬上發動了第三次戰爭,這次戰爭直接把迦太基打趴下了,迦太基拚命堅守了三年,演出了羅馬版的「張巡守城」,但「迦太基」人運氣沒有那麼好,三年後國土淪喪,人民嗟歎,被羅馬劃為「阿非利加」省。
迦太基人從羅馬人的強大中得到了幾乎滅絕的結局。和迦太基的戰爭還在持續,羅馬人又開闢了東部戰場,這一點和我們的「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用兵習慣大相逕庭。
羅馬人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為把迦太基人拖在了戰場上,而放眼望去,地中海東部的國家似乎都很弱小。但問題是,馬其頓王國並不弱小。但羅馬人死磕著不放,終於三戰定乾坤,吞併了曾經風雲一時的希臘馬其頓王國。這些戰爭風雲都發生在公元前215到前168年,期間羅馬還對埃及、敘利亞發動戰爭,羅馬人的腳步踩到了亞洲西部的地毯上。
早期的羅馬社會,大家都很平等,無論貴族和平民其實都差不多貧窮,都保持同樣的質樸,據說建城之初四方的逃犯、奴隸、亡命之途湧進羅馬。只要能說出自己父親姓名的就能成為貴族,這真是世界上最容易取得的貴族身份了。士兵都是平民出身,當士兵們抱怨起來的時候,於是就發動戰爭掠奪新的一批,可謂「通過發展解決矛盾」的典範了。於是矛盾發生了,在新的掠奪中又緩和了。
可能羅馬人自己都不知道「經濟決定政治」,於是擴張邊疆獲得了階級的動力,而通過拓展邊疆來轉移矛盾也成為潛規則。通過擴張土地,羅馬人如同對周邊發動一場搶劫,大量金錢和財物都聚集到羅馬。
一時間,羅馬就剩下兩種人,一是奴隸主,另一是奴隸。而在羅馬人的征服下,被征服者都成了奴隸。國庫有錢了,軍政官員們也撈了不少好處,那些總督、高利貸者和商人想著法子從被征服地區搾點油水。
侵略形成了新的階層騎士階層。財富的多少必然發生兩極分化,羅馬的自由民破產就成了無產者。羅馬貴族的生活異常奢華,光羅馬皇帝的美容師就有好幾百人。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為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了123天的節日娛樂,堪稱史上最強娛樂。
公元4世紀,一個貴族為兒子舉行遊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同時,宮廷裡的皇位也被娛樂化了,如同演戲一樣。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羅馬帝國通過不斷的戰爭和領土擴展,寄生在其他民族的創造和財富上,成為最高掠奪者。而這樣的崛起模式雖然一時間能夠勝利,但最終只能意味著滅亡。
拓展邊疆的動力失去了中下層的支持是可怕的,這意味著士兵沒有了奮鬥的方向。拓展邊疆帶來的財富收益使羅馬的士兵保持了對征服收益的幻想。而失去目標的士兵客觀上將矛盾反饋回國內,踢出去的皮球碰到了牆壁又回到腳下了。羅馬的擴張使得戰線越來越長,時間越來越久。
長期在外打仗的士兵帶著回家的迫切心情返回家鄉後,卻發現「變了天」,自己的土地已經寫上別人的名字了,最可怕的是,家人還欠了貴族的一屁股債,淪落為別人的奴隸,於是出於憤怒大打出手。政府感到事態嚴重,於是廢除債務奴隸,禁止貴族的土地太多,但國家已經管不了瘋狂的經濟衝動了。
到了馬略的改革,乾脆放棄了調和的「第三條道路」,通過創新士兵模式來處理問題,公民、土地、兵源之間的關聯割斷了,貴族可以任意地佔有財富,國家供養職業軍人以取代以前的義務公民兵制,羅馬的動力機制喪失了,已經開始蛻變成一個「公民不愛國」的國家了。
很多地主將土地贈送給了教會,教會的力量強大起來了,於是,羅馬皇帝為了維持專職軍隊不得不求助教會。但是,教會不會白給錢,條件上要求更多的土地,於是,皇帝連內褲都幾乎要當出去了才勉強維持了軍隊,但很顯然已經不能「按需分配」了,龐大的軍隊越來越難以維持了。羅馬征服了西亞以後,羅馬人發現世界上已經沒有豐腴的好地了,於是,羅馬帝國覺得該享受勝利果實了。
這時候,少數人佔有了土地和財富,農村衰落了,家庭農莊消失了,底層羅馬人成了街頭的乞丐,依靠國家的施捨和救濟為生,還用角鬥表演哄他們開心,讓他們也享受著羅馬的輝煌。由於羅馬還存在奴隸制民主,這些乞丐還是選舉的「票倉」。正如剽悍的八旗兵變成了廢物,羅馬人墮落成了行屍走肉,連羅馬人未來翻盤的資本都喪失了。
羅馬皇帝發現,富人們忙著發財享樂,窮人們不思進取,羅馬公民已經成了不能用的廢物,只好讓蠻族人來當兵,讓其他人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國家,實在是羅馬得了不治之症的不得已辦法,但正是這個辦法卻最終葬送了羅馬帝國。
到公元前2世紀中期,羅馬帝國國內的各種矛盾越來越不「和諧」,起義、暴亂成了羅馬的家常便飯,上層之間的「小氣候」也很緊張。矛盾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擴張動力消失,轉移出去的矛盾返回國內,從而加劇對有限財富分配、爭奪的劇烈程度。
羅馬帝國的基礎是奴隸,戰爭停止了,奴隸越來越少了,莊園和作坊越來越冷清。但是,羅馬帝國的皇帝和貴族想的不是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是享樂。羅馬帝國各地的經濟和行政越來越獨立,分崩瓦解就差那第一槍了。羅馬共和之前,羅馬人勤勉愛國,為家鄉無畏地奔馳在疆場上,甚至遠離家鄉數年也無怨無悔。
而羅馬人的對手迦太基人,雖然有錢但是都是懦夫,自己不敢打仗,僱用其他民族的人當兵。最終羅馬人也進入了迦太基的這個怪圈,這不能不說金錢和享樂對人類的腐蝕是最值得一個民族警惕的現象。
正是邊疆的拓展賜予了民族進取的性格。羅馬進入帝國以後,羅馬人喪失了理想,不為國家而是為掠奪和享受,「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享受世界」,隨著掠奪物品的增多,羅馬人不親自勞動了,整個民族都成了「中產階級」,最後從不親自勞動變成不親自打仗保衛自己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都被腐蝕了。
邊疆拓展的收益使羅馬人變的富有,但卻消融了它的優良性格,最終導致國家的解體。羅馬停止了打仗,於是周邊的民族開始自由呼吸了。在羅馬人還在角鬥場上縱情娛樂的時候,那些被羅馬帝國稱為「野蠻人」的民族從四周迅速崛起,在羅馬的奢靡安逸中得到發展,不斷入侵,最終成為帝國滅亡的掘墓人。
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逝世。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繼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這時候,「蠻族」入侵越來越嚴重,東西帝國無法共同作戰,造成戰爭的失敗。到了公元476年,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
羅馬通過掠奪和邊疆無限擴展建立了一個羅馬人獨自享受民主的時代,同時羅馬人的平民也在享受著奴隸主嘴邊剩出來的飯菜,享受了精神上的快樂。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新的「羅馬帝國」時代,另一個國家依靠軍事、政治暴力機器,和另外一些國家的上層精英結合起來,將這些國家的中下層民眾變成奴隸,而這個新的帝國的一般民眾都享受著自由、民主和國家的救助。
羅馬帝國依靠殖民地建立了一種供養式的奴隸主生活,這種被國際奴役供養起來的貴族式帝國主義,將世界範圍內的剩餘價值流向羅馬,依靠掠奪其他國家經濟建立起來的勞工和諧關係只是暫時的表象,矛盾終將返回國內。
結語
對物質享受的慾望是人類的天性,在這種天性下必然會導致對財富的爭奪,而這種爭奪改造了羅馬人淳樸的原有精神,在經濟上的貧富分化,有的會推倒重來,有的會寄食於其他被征服民族之上,最終消亡的下場則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