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阿里:讓埃及迎來新生

“現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阿里:讓埃及迎來新生

埃及歷史故事

“現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阿里:讓埃及迎來新生

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1769—1849年),埃及帕夏(1805—1849年在位)1500年之後,西歐文明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個個的突破,逐漸成了引領世界文明前進的主導力量。在西歐文明的擴張浪潮中,亞非眾多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的應對方式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西歐文明的威脅到來之前,主動地實行變革,積極趕上潮流,俄國的彼得一世改革就屬於這種類型,另一種是在西歐文明的入侵中,面對堅船利炮不得已地接受對方的改造,被動地溶入到西方文明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中,大多數亞非國家都屬於這種類型。還有一種是在剛剛受到威脅之時,便審時度勢,主動實行變革,日本的明治維新和埃及的阿里改革都屬於這種類型,儘管他們的結局大不一樣。

對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後世爭議甚多。但他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使一個沒落的古國重新煥發出青春,走出了漫漫長夜,開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艱難探索前進,這個歷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當然,就他個人而言,他最後是失敗了,其悲壯就如同一出莎士比亞的悲劇。

埃及在1517年起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但實際上保持半獨立的狀況,由馬木克魯(意為奴隸,早先從希臘、高加索等地招募而來,後來掌握了埃及的軍政大權)統治。馬木克魯實行落後的包稅制,各派馬木克魯之間又爭權奪利,混戰不息。18世紀是埃及最黑暗的一個世紀,平均每10年就要發生一次大規模內戰。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竟有1/3的土地拋荒了,農產品產值只有古代的四分之一,人口竟萎縮到10世紀的一半,曾經的國際化港口城市亞歷山大裡亞淪落為一個城鎮。

隨著國際航路的開闢,埃及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戰略重要性也被列強認識到。1797年,拿破侖大軍進入埃及,激戰正酣之時,埃及的宗主國土耳其及其盟國都出兵埃及,法國被迫撤兵。戰後的埃及形勢錯綜複雜,英軍、土軍和埃及本土的馬木克魯都在爭奪領導權。最後,是穆罕默德·阿里贏得了最後勝利。

穆罕默德·阿里是阿爾巴尼亞人,童年時曾隨父經商遊歷各地,少年時失去雙親,未成年便參軍,後娶富孀為妻,利用其財力逐漸嶄露頭角。1801年,土耳其出兵埃及,阿里應徵入伍,阿爾巴尼亞軍團是土軍的主力,阿里以其能征善戰、足智多謀逐漸晉陞為軍團的高級將領。1801年法軍撤走後,馬木克魯頭領、英國扶植的代理人,以及土軍中的阿爾巴尼亞軍團和近衛軍兩派都在爭奪埃及的統治權,一時間又殺聲四起,城頭變化大王旗。經過3年的廝殺,一批實權人物先後死於非命,穆罕默德·阿里上升為最有勢力的人物,他利用埃及民眾先後逐走了馬木克魯頭領巴爾底西和土耳其蘇丹排來的總督,終於在1805年的長老立法會議上被擁立為埃及新總督,土耳其蘇丹也被迫承認了這一既成事實。

穆罕默德·阿里的登頂充分利用了民眾的支持,而他即位初期的政績的確也無愧於埃及人民的擁戴。1807年,面對英軍的入侵,阿里動員人民參戰,迫使英國撤軍。接著,以馬木克魯勾通外敵為名,於1811年在全國範圍內捕殺馬木克魯上層人物,由此終結了長達500多年的馬木克魯控制埃及的歷史。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從他上台就開始了。在政治方面完善官僚體系,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幾個世紀來政局的混亂局面。他廢除了已成為腐敗剝削根源的包稅制度,沒收馬木克魯和伊斯蘭教會的土地,將這些土地一部分分封給自己的親信以鞏固統治力量,一部分分給少地無地農民以籠絡人心。

農業是天下之本,對依河為生的埃及來說尤為如此。穆罕默德·阿里時期在農業方面成績顯著,興修水利,耕地面積成倍增加,農業技術取得突破,土地從每年一熟發展到每年三熟,著名的長纖維棉花開始廣泛種植。並減輕農民的賦稅名目以促進生產積極性。

穆罕默德·阿里鼓勵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其中與軍事密切相關的造船業和軍火工業尤為引人注目,這些工業在西歐技師的指導下發展迅速。工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商貿的繁榮,進出口成倍增長,而且出口多於進口。當時埃及的工商業發展帶有明顯的國家壟斷性質,幾乎所有工業和外貿出口均由政府控制,阿里的國庫由此充盈起來。

穆罕默德·阿里不會忘記埃及所面臨的嚴峻的國際形勢。腰包鼓了之後,就開始大力發展軍事。傳統的僱傭兵制被徵兵制所取代。經過多年努力,一支包括23萬陸軍、1.5萬海軍、32艘戰艦,裝備了新式火器的軍隊建立起來了。

阿里還創辦了一批非宗教性的專科學校,選派留學生到西歐,出版外國科技書籍,知識界的新鮮空氣也蔓延開來。

阿里的改革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持續的時間也較長,從1805年延續到1840年,使埃及在多方面發生了質變。但軍人出身的阿里血液中始終流淌著一種好戰、崇尚大帝國的因素,這種因素為阿里帶來了一系列的榮譽,但也最終引來了滅頂之災。1811年,阿里就出兵鎮壓阿拉伯半島上的瓦哈比派,後來又迫使蘇丹臣服。埃及的國力軍力實際上已超過了其宗主國土耳其。埃及幫助土耳其鎮壓希臘革命,但土耳其卻不願意履行將敘利亞和克里特島讓出的諾言,於是引發了土埃戰爭。第一次土埃戰爭阿里大獲全勝,1833年前後是他和他的國家達到全盛的時期,儼然已是一個地跨亞非的帝國。阿里甚至萌生了建立一個包含所有講阿拉伯語地區在內的新阿拉伯帝國的計劃,然而,國際秩序中的既得利益者聯手打碎了這個美好的夢想。

埃及的「牛氣」使它成為國際上的眾矢之的。英國不容許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出現一個同它匹敵的強國,便同土耳其聯合起來,發動了第二次土埃戰爭。面對工業革命階段飛速發展的英國,埃及終究不是對手。1840年在西亞戰場全面潰敗,第二年英軍在亞歷山大裡亞登陸成功。以往阿里曾憑借民眾的力量屢屢擊敗敵手,但連年的戰爭已使他失去民眾的支持,無力抵抗英軍的阿里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約,出讓西亞和利比亞所有的土地,只保留埃及和蘇丹,海軍全部交給英國,陸軍只保留十分之一。

至此,政治上的穆罕默德·阿里實際上已經死了,他積鬱成疾,精神錯亂,從1841年起由長子易卜拉欣攝政。他的生命一直維持到1849年80歲之時。

戰敗後的埃及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工商業大為衰退,被英法所控制。但穆罕默德·阿里啟動的埃及近代化進程畢竟已難以阻止。更重要的是,埃及由此成為阿拉伯世界中接受西方思想和先進技術的橋頭堡。19世紀後半期的阿拉伯進步分子大多以埃及為活動基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埃及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