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國時期的古埃及,當時的城鎮有哪些職能?

中王國時期的古埃及,當時的城鎮有哪些職能?

埃及歷史故事

中王國時期的古埃及,當時的城鎮有哪些職能?

中王國時期是古代埃及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約為公元前2040—前1786年。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古代王朝的城鎮職能有許多類型,比如,政治職能、軍事城市、文化城市、經濟職能等。而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對政治權力客觀構成要素的佔有是通過設置具有不同職能的城鎮來實現的,各類城鎮的布設都是國家權力佔有客觀要素的體現。

古埃及中王國時期,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等級行政結構已經形成,這一結構以法老為核心,以地方政府為分枝。各城鎮由於其所在區域的地理位置、交通位置及經濟地理位置的差異,所承擔的職能有所不同,因此,對各類城鎮的職能的分析研究是揭示中王國城鎮系統的關鍵。

大致說來,中王國時期的城鎮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職能。

一、政治職能

中王國時期的埃及城鎮具有鮮明的政治特性,這一點源於對其發展的認識。首先,城市是權力的象徵。從本質上看,城市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統治階級用以壓迫被統治階級的一種工具。

前、早王朝時期,埃及不同地區就已出現具備城市特徵的定居點,是埃及城鎮社會的初級階段。第一中間期,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差異及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不同所形成的各諾姆實力差異導致了混戰不休。

各諾姆自立為王,借助戰爭形式,以求實現直接佔有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的目的,最終第十一王朝的迪比斯家族取得了當時社會政治結構中的霸主地位。因此,城鎮作為一個區域的中心是其角逐的目標。

到中王國時期,統治者在繼承以往的基礎之上,又通過內部殖民的方式進一步建立新城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使地方始終處於中央的監管之下,這是中王國城鎮的一個總的特點。另外,城鎮的城牆對當地社區也起著重要作用。

它不僅是一種保護措施,而且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如前文所述,城牆是埃及最早出現的城市元素之一,貫穿整個埃及城鎮歷史。並且,城牆建成後也並非一勞永逸的,各城鎮會根據自身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加固、擴建。

因此,牆不僅始終左右著城鎮內部的規劃佈局,還表達了統治階級對城鎮的管控,管控對像不光包括生產資料、勞動力、更是保護了統治階級的私有財產。所以,城牆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特權的具象化表現。由此可說,政治權利已融入中王國城鎮之中。

其次,城市是統治階級維護權力的必要工具,國王作為重大項目發起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常常左右城鎮的建立和發展。這一點在考古證據中尤為明顯,規模巨大的貴族建築與小型的、內容貧乏的平民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是統治階級地位的象徵,也是通過擴大規模氣勢加強其統治地位的手段。

皇室和貴族恢弘精緻的陵墓,以及眾多神廟祭儀的遺跡,一方面是作為政權基礎的宗教制度的象徵,另一方面是借宗教儀式獲取政治權力的手段。

至於手工業的作坊,除了少數與生產工具有關,多數是陶器、青銅器等儀式性的藝術品的作坊;他們一方面代表生產活動的分化,一方面更清楚地表現為政治權力工具的製造業。城市作為獲取政治權力的工具這一點,還體現在遷都上。

二、經濟職能

首先,中王國時期,城鎮的經濟功能得到強化。原因之一,中王國時期建立了比較穩定的政府,社會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一部分城市特別是交通樞紐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原因之二,發達的交通網成為促使經濟都會產生的先決條件。

古埃及墳墓壁畫中的壁畫為此提供了證據。這些壁畫再現了貿易場景,刻畫了船靠岸、卸貨的場景,同時也刻畫了船隻。從場景安排來看,可能暗示貿易通常在尼羅河岸邊進行,古埃及紙草也記載了國內貿易使用貨船來運輸。

而古埃及城鎮大多臨尼羅河而建,省會等重要城市更是交通樞紐,城中的碼頭也就成為了絕佳的交易地點。由此可以推測,墓中壁畫可能就反映了城鎮間的貿易往來,即古埃及人憑借高超的造船技術,輔之以城鎮中可能更為完善的碼頭設施,為各地之間的貨物運輸與貿易往來大開方便之門。

而南部邊境的堡壘要塞憑借便捷的地理位置同努比亞地區有著很多的貿易往來,整個要塞地區不僅可以保護尼羅河商路的安全和貿易的順暢,還成為埃及邊境的一個經濟中心,為官僚貴族提供了收入。另外要明確的是,這些經濟中心大多數還都是本區的行政機構治所,體現出區域經濟中心常與行政機構治所重合的特點。

城鎮是再分配製度的基本單位。古埃及經濟屬於國家主導性的再分配經濟,這是指農民家庭的剩餘糧食,被行政當局收集起來,以便在官員、祭司、軍隊、皇室陵墓工匠等社會特定部分中重新分配。埃及富足的農業是這一制度建立的前提,而具體的搜集和分配工作則集中在城鎮之中展開。

埃及城鎮內部的再分配因素由來已久,前王朝時期在希拉康坡利斯、法爾卡丘等城鎮邊緣便已出現大型的食品作坊,為糧食的再分配體系的提供了最初證據。專門的生產區域不僅證明了專職生產者的誕生,還證明了需求與交易的存在。

這種再分配模式成為埃及的經濟傳統,貫穿整個法老時代,其中,考古調查為中王國時期的城鎮內部再分配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中王國時期,地方城鎮中——特別是省城和堡壘要塞中——都發現了大型糧倉的存在,在厄勒凡汀還發現了官方的貯藏和分配中心。

計劃城鎮中大型糧倉更是直接與貴族住宅相連,平民住宅中的儲糧設施則數量稀少,存儲量也極小,再次證實了計劃城鎮由中央的供給維持,城內大部分居民則需等待地方當局的再分配。以上證據表明,再分配模式不僅得到中央政府支持,並且在地方城鎮中得到落實,中央通過層層分配的手段不斷加強控制力。

三、文化職能

埃及人對宗教的篤信和死後世界的關注,使得神廟成為埃及文明的重要載體,有學者認為,神廟是埃及第一批有核定居點的催化劑,是第一批規劃定居點產生的核心。因此,紀念性建築與城鎮息息相關,神廟更是在城鎮中佔據重要地位。

中王國時期不僅廣泛修建神廟,而且宗教活動也是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由此產生了一批具有文化職能的城市。在埃及,宗教是整合社會的主要精神力量和組織力量。首先要注意的是,神被認為是居住在為他們建造的廟宇裡,城鎮中的神廟使他們成為城鎮的居民,使埃及人自然地認為神、神廟與城鎮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而神明作為鎮上最重要的居民,他們的居所神廟往往佔據了城鎮的中心位置。這些受到廣泛崇拜的神明除地方神明的身份之外,常常兼具自然屬性,對他們的祭祀活動一方面折射出宗教象徵意義,另一方面還表達出權力對地方空間的佔領,隱含著權力因素。城鎮中宗教活動與政治權力的緊密結合,使其成為帝國權力運作的工具之一。

其次,宗教活動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神廟大門通常並不向公眾開放,但逢盛大節日慶典之時,所有居民都可以參加集中組織的宗教活動,成為近距離接近神明的寶貴機會。

每逢節日,神像會被帶出廟宇遊行,其中重大節日國王也會親自參與,並且進行跨城鎮的遊行,這些承擔祭祀活動的城市也具有了祭祀文化特徵。這些祭祀活動也為神明、國王和民眾之間提供了連結的機會,各地群眾與當地神明的密切聯繫也有利於增強區域認同。

四、軍事職能

城鎮的軍事職能突出體現於堡壘要塞之中。早王朝時期埃及已出現堡壘城鎮,隨著戰爭頻率、性質的不斷升級,中王國時期統治者對外族觀念發生變化。在中王國時期的文獻中,埃及人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對外族要採取防禦政策,尤其是要針對南部近鄰努比亞進行防禦。

因此,中王國時期的堡壘要塞是在對外族的防禦觀念之下建造起來的。首先,南部要塞大都修建於中王國時期,並充分利用地形之險。埃及南部要塞除布亨之外,大都建造在地勢陡峭艱險、水流湍急的地區。這些要塞的一顯著的特點是大部分朝西面而建,與湍急的瀑布形成了很好的配合,易守難攻,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優勢。

其次,彼此配合的堡壘要塞形成了一條防禦鏈。如前所述,中王國時期埃及堡壘的守城設施十分完善。各要塞的城牆高度與厚度均十分驚人,配之以垛牆、塔樓、岸階等一系列防禦設施,並且充分高效地利用城內空間建造兵營、糧倉等必備設施,使要塞具備抵禦外敵的防禦能力。這些防禦設施不僅體現了埃及修建軍事設施方面可以達到的高度,也證明了堡壘的軍事性質。

另外,第十一王朝的孟圖霍特普二世在恢復和統一了國家之後,即刻開展了對南部的軍事征服,隨後的統治者繼續貫徹了這一做法。這一時期,埃及在尼羅河瀑布地區的軍事行動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尼羅河商路的安全和貿易的順暢。

結語

城鎮既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又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城鎮的作為複雜的社會空間,其興起、發展和演變受到自然、經濟、社會和人類等多方面的影響,呈現出一種複雜的動態現象。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社會水平都對城鎮發展產生不同影響。中王國時期是埃及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埃及城鎮也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展現著獨特特徵。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埃及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