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曝出過哪些醜聞?從水門事件到稜鏡門

中情局曝出過哪些醜聞?從水門事件到稜鏡門

美國歷史故事

中情局曝出過哪些醜聞?從水門事件到稜鏡門

豬灣事件

1961年,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暗中支持的一支古巴流亡者的准軍事組織襲擊了古巴的豬灣。古巴軍隊粉碎了入侵,迅速結束了戰鬥。

水門事件

1972年,尼克松總統連任競選班底中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與闖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事件有所牽連。

家族珠寶

在水門事件之後,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James Schlesinger發誓要找出美國中央情報局歷史中是否還有其他危險的秘密,致使調查牽扯出很多秘雲。

但是,在編輯報告時,Schlesinger升職改任國防部長,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新領導William Colby接手了這份名為「家族珠寶」的693頁文件。報告中提到,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策劃要殺害菲德爾 卡斯特羅和其他外國領導人、監視美國人、竊聽他們的電話線並閱讀其納稅申報單、在不知情的人類受試者身上進行LSD試驗。Colby最終移交了這份報告。

伊朗叛軍事件

裡根政府的部分官員違反禁運規定,幫助向伊朗出售武器。收入用於向尼加拉瓜一個右翼的叛軍游擊隊組織提供資金。1986年,裡根總統承認防禦武器已經轉移到伊朗。

解讀蘇聯局勢

中情局一名前資深情報分析家弗裡茲W·埃馬斯表示,一些絕密情報看上去顯得美國當年對蘇聯的瞭解透徹。他指著一份題為《蘇軍未來戰爭思考》的絕密檔案說:「中情局當年的專家對蘇軍未來30年的作戰模式與意圖都進行了有模有樣的分析。然而,我們現在才知道,這些報告與分析完全是在公開資料的基礎上發揮出來的。他們完全是靠記者或者學者提供的資料,比如說蘇聯領導人開會的時候進入會場的秩序,《真理報》上蘇聯領導人的排名,以及蘇軍公開報道的大演習等。」,「西方基本上是靠收聽蘇聯的電台廣播、閱讀蘇聯的新聞報紙來分析蘇聯的局勢的。」一份中情局1953年有關斯大林之死的情報是這樣寫的:「我們無法確定斯大林是否已經死了一段時間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死於謀殺,或者他就是如公開的報告所說的那樣死去的。」

熱衷內訌

傳奇特工霍華德·漢特與國外行動屢屢受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情局在美國國內行動起來渾身是勁。比如說1972年6月中情局特工霍華德·漢特向局裡申請說:「急需一名精於撬門開鎖的好手,最好是已經退役的特工。」這份申請很快得到批復,行動的結果就是導致尼克松下台的「水門事件」。

除此之外,中情局特工還於20世紀60~70年代對美國國內的反戰組織展開滲透,以期發現它們是否「獲得外國的資助」。比如說一份1972年的絕密檔案聲稱,披頭士首席歌手列農「出錢資助反戰組織」,試圖破壞該年度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全國大會。

9·11事件

9·11事件使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為輿論談資。一段時間以來,中情局在美國國內頻頻受到攻擊,導致局長辭職。因此,美國總統布什重申設立國土安全部的重要性。

稜鏡門

稜鏡計劃(英文名稱: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稱為「US-984XN」。

根據報道,洩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計劃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的監聽。許可的監聽對像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國家安全局在PRISM計劃中可以獲得的數據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影片、照片、VoIP交談內容、檔案傳輸、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網絡細節。綜合情報文件《總統每日簡報》中在2012年內在1,477個計劃使用了來自PRISM計劃的資料。

關於PRISM的報道是在美國政府持續秘密地要求威訊向國家安全局提供所有客戶每日電話記錄的消息曝光後不久出現的。洩露這些絕密文件的是國家安全局合約外判商的員工愛德華·斯諾登,並在2013年6月6日,在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公開。

PRISM的前身是小布什任內在九一一事件後的恐怖分子監聽計劃(Terrorist Surveillance Program)。在當時這個計劃曾遭到廣泛批評,且其合法性因未經過外國情報監視法庭(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批准而受到質疑,但之後的PRISM則得到了該法庭的授權令。在奧巴馬任內,國家安全局持續運作PRISM。

PRISM計劃在2013年6月3日首次被《華盛頓郵報》和《衛報》對外揭露;兩家媒體取得了與PRISM有關的秘密文檔。 根據這些文檔,數家科技公司參與了PRISM 計劃,包括(按加入項目的時間)微軟(2007年)、雅虎(2008年)、Google(2009年)、Facebook(2009年)、Paltalk(2009年)、YouTube(2010年)、Skype(2011年)、美國在線(2011年)以及蘋果公司(2012年)。此外,Dropbox也被指控「即將加入」這項計劃。

在洩露的秘密文檔內的一頁幻燈片中,顯示了兩種數據來源:「上行」 (另一個監聽項目的代號) 和PRISM。 「上行」項目在承載互聯網骨幹通信內容的光纜上安裝分光鏡, 複製其通信內容;PRISM則是從上述美國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直接進行收集。

PRISM讓情報機構能對實時通信和存儲在服務器上的信息進行深入監視。任何使用上述服務商的美國境外客戶及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都是該計劃允許的監聽對象。國家安全局經由PRISM獲得的數據包括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視頻、照片、VoIP通話、文件傳輸、和社交網絡上的詳細資訊。其中98%的PRISM結果是基於來自雅虎、Google和微軟提供的數據。2012年間的《總統每日簡報》內共引用了1,477項來自PRISM的數據。

PRISM的年度花費約為2000萬美元。

英國的政府通信總部【GCHQ,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應的信號情報(SIGINT)機構】最早從2010年6月起就能訪問PRISM系統,並在2012年使用該計劃的數據撰寫了197份報告。PRISM讓GCHQ 得以繞過正式法律手續來取得所需的個人資料。

監控議員

美國官員2014年3月5日稱,關於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監控對他們進行調查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的報道,中情局正在進行調查其僱員是否有違規行為。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范因斯坦稱,中情局的檢察長正在就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偵查CIA濫用關押和審訊程序時發生的事件進行調查。熟悉此調查的匿名官員稱,對中情局的指控包括其僱員是否對參議院的調查人員進行了不當監控,並可能暗中訪問了他們正在使用的電腦。 此前,美國媒體報道稱,在國會對中情局進行調查時,中情局允許參議院調查人員在其總部的一個安全房間內,使用電腦訪問上百萬份絕密文件,對布什時代中情局對折磨和拷問的使用進行調查。而中情局監控了這些電腦,違反了與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協議。

中情局拒絕對此作出評論。而美國司法部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中情局檢察長曾向司法部提到過這些指控。 美國《紐約時報》2014年8月1日報道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約翰·布倫南承認該機構曾監控美國國會參議院相關僱員的電腦,並對此表示道歉。

刑訊報告

2014年12月9日美國會參議院發佈報告,首次披露了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小布什政府時期對恐怖嫌犯暴力刑訊的情況。

美參議院的這份報告名為「CIA拘押與審訊報告」,裡面詳細記錄了自「9·11」事件以後,CIA如何利用「水刑」、關禁閉、剝奪睡眠等殘忍手段從恐怖嫌犯口中獲取情報。整個報告耗時5年時間,耗資4000多萬美元。參議院9日公開的只是報告中一份近500頁的概要,而全長6000多頁的報告全文尚未全部解密。美參議院在報告中指出,CIA的刑訊手段比此前披露的更為「殘暴」,CIA官員此前有意向時任總統小布什以及國會隱瞞真相,導致暴力刑訊持續發生。報告還認為,CIA的暴力刑訊並未達到預期效果,沒有獲得重要情報。報告顯示,「9·11」事件發生後,美國以反恐為名逮捕了至少119名恐怖嫌犯,並將其關押在位於美國境外的多處秘密監獄中。在審訊過程中,CIA探員曾對多名嫌犯施以「水刑」,迫使嫌犯連續180個小時不睡覺,還曾威脅襲擊嫌犯家人。多名嫌犯在刑訊過程中喪生,多人落下終身殘疾。負責發佈這份報告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范斯坦2014年12月9日表示,通過刑訊得到的「情報」被證實根本不存在,或價值不大。一些恐怖嫌犯為躲避刑罰不得不編造「情報」。她承認,CIA在一些審訊中所用的手段已經到達「虐待」的程度。

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天表示,CIA的殘酷刑訊手段有違美國的價值觀,也不符合美國的反恐政策和國家安全利益。他還表示,CIA的做法嚴重損害美國形象,不利於美國與盟友發展關係。在奧巴馬執政初期,他曾下令停止CIA在海外的刑訊逼供行為,並同意對這一行為展開調查。在參議院完成有關調查後,他表態支持公開調查報告。在這份報告公佈後,多名共和黨議員刻意淡化該報告的可信度,稱公開報告是民主黨導演的一場報復行動。小布什及多名前CIA官員也紛紛表態,極力為自己辯護。小布什在報告發佈前曾對媒體表示,「無論這份報告說了些什麼,那些CIA探員都是愛國者,詆毀他們的貢獻是大錯特錯。」[9]

維基解密

2014年12月21日,「維基解密」網站發佈兩份美國中情局(CIA)機密文件。這兩份文件為在國外執行任務的特工「出謀劃策」,教他們如何持假身份證件順利入境。[10]

多國情報洩露

2015年2月23日,總部設在卡塔爾的半島電視台突然曝光數百份南非等國情報機構的絕密檔案。這些檔案涉及到南非與一些國家的幕後交易,及各國在重大國際事件背後頻繁的間諜行動。被洩露檔案的時間跨度從2006年一直到2014年12月。其中包括南非情報機構與美國中情局之間的秘密往來信函。美國中情局曾多次在巴以問題上指手畫腳,對南非的情報機構提出一些要求。[11]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美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