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20年後握手言和:戰爭誘因已除 和平指日可待
近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在首都德黑蘭會見了到訪的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會面期間,魯哈尼表示,伊朗與伊拉克應全面加強各領域長期、互利的戰略合作關係,特別是在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
外界普遍注意到,伊朗與伊拉克近年來的雙邊關係明顯改善,高層互訪不斷。這在薩達姆政權統治伊拉克時期是根本無法想像的。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是伊朗和伊拉克關係史上最大的陰影,也是造成此前這兩個鄰國互相敵視的重要原因。回顧兩伊當初反目成仇的根源,也許對於理解今天兩伊如何能夠化敵為友有所幫助。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結束。儘管已經過去20多年,但因與現在的中東局勢有著很強的聯繫,這段歷史一直頗受學術界的重視。史學界一般認為,混雜著宗教和民族矛盾的領土糾紛,是引發這場戰爭的主因。
在戰爭爆發前,伊朗與伊拉克就在阿拉伯河劃界問題上矛盾已久。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伊南部的自然邊界。1913年和1914年奧斯曼帝國(當時伊拉克為其一個行省)與波斯(即現在的伊朗)先後簽訂了兩個協議,規定這段邊界主要以該河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河流主權屬於伊拉克。此後,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的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並對阿拉伯河實行雙方共管;伊拉克則堅決反對。為此雙方長期存在矛盾。1975年3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兩伊領導人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當時的伊拉克正處於困難時期,因此剛剛上台不久的薩達姆同意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劃分國界。作為回報,伊朗承諾不再支持伊拉克國內庫爾德人的反政府行為。
然而,隨著日後石油收入的增長,伊拉克實力上升,薩達姆開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有失公平,多次要求重劃邊界,但均遭到伊朗拒絕。於是,薩達姆決心「以戰鬥收復領土」。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佈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幾天後,兩伊戰爭爆發。
實際上,兩伊之間的矛盾遠不止領土糾紛這麼簡單。庫爾德人問題就是另外一顆釘子。庫爾德人是中東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因為長期被外族征服而沒有屬於自己的民族國家。現代庫爾德人主要生活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交界處大約19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作為所在國的少數民族,庫爾德人地位低下,經濟落後,甚至連少數民族地位也得不到承認。此前,庫爾德人為獨立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成效甚微。後來,庫爾德人決定開展團結運動,這使庫爾德人問題一下成為了兩伊和土敘四國的敏感問題。四國既鎮壓本國的庫爾德人運動,又通過支持他國境內的庫爾德人來制衡其他國家。1961年,伊拉克的庫爾德人發動反政府武裝運動,幾乎控制了伊拉克北部地區。由於該地區蘊藏著伊拉克主要石油資源,薩達姆政府堅決不允許該地地區出現分離或自治傾向,於是發起軍事進攻。而庫爾德人則在伊朗的支持下與政府軍形成拉鋸戰。1975年,伊拉克正是為了換取伊朗不再支持伊拉克庫爾德人武裝才在劃界問題上讓步,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
兩伊戰爭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第二年,並非偶然。因為教派矛盾也是戰爭的起因之一。實際上,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其中伊朗人口的91%屬於什葉派,是最大的什葉派國家;伊拉克的什葉派人口雖然剛過半數,但卻擁有什葉派的很多聖地。1968年,伊拉克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上台執政,使權力落入佔人口少數的遜尼派之手,兩伊因此產生教派矛盾。另外,在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之前,遭巴列維王朝驅逐的伊朗宗教領袖、後來成為伊朗最高領導人的霍梅尼曾經在伊拉克什葉派地區流亡,後來薩達姆又將他驅逐,這也客觀造成了兩人之間的仇恨。
除了兩伊雙邊的各種複雜矛盾,國際格局也是引爆兩伊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有分析認為,如果沒有國際勢力的挑唆,兩伊是不可能打起來的。兩伊戰爭爆發的時候正值美蘇冷戰,正是美蘇在背後推動了兩伊戰爭的爆發。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蘇互相敵對,而且日後隨著兩伊戰爭的進行,美蘇為了各自利益與兩伊的關係又發生了很曲折的變化,但是兩國在兩伊戰爭之前都有意無意地支持了伊拉克。由於伊朗1979年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美國長期扶持的巴列維王朝,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突然成為了最堅定的反美鬥士。這讓美國頗不甘心。於是,儘管早在1967年因為中東戰爭伊拉克就與美國斷交,但是為了利用伊拉克打擊伊朗,美國對薩達姆政權進行了暗地支持。蘇聯則在軍事上對伊拉克幫助最大。1979年,伊拉克從蘇聯購買了大量飛機。雖然蘇聯當時並不知道伊拉克的計劃,但這些先進軍火無疑給了薩達姆發動戰爭的底氣。
反觀如今的情形,隨著冷戰終結、薩達姆和霍梅尼雙雙離開歷史舞台、兩國達成劃界協議、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握相當的權力,曾經誘發戰爭的因素都已蕩然無存,兩伊怎能不走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