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國家是如何形成的?它與美國有哪些恩怨?
也許你曾在看到美國和加拿大地圖的時候感慨,這兩國之間的邊界線可真是筆直。
在美國和加拿大8891公里的邊界線中,分佈著由經緯線劃定的三段非地形邊界:一是兩國伍茲湖以西至太平洋喬治亞海峽的邊界,基本以北緯49°線劃定;二是美國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從北冰洋到聖伊利亞斯山的邊界,基本以西經141°線劃定;三是兩國東部從聖勞倫斯河到康涅狄格河的邊界,基本以北緯45°線劃定。且前兩段邊界較長,均超過了2000公里,是不可多見的讓人驚歎的筆直國境線。
但美國和加拿大不同於非洲林立的各國,兩國瓜分了大半的北美洲,卻還能擁有如此筆直的國境線,著實令人詫異。其實這些國境線背後的美加兩國幾百年的歷史,也如他們的國境線一樣為人津津樂道。
當英國開始在地球的各地留下自己的印記時,北美洲的大片土地也被打上了英國的烙印。且不僅是英國,沙俄、西班牙和法國都想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分到一杯羹。
隨著殖民熱潮的高漲,整個北美被各家瓜分殆盡。
1689年至1760年, 英法為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長期的鬥爭。根據七年戰爭後英法簽訂的《巴黎條約》,法國被迫將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聖勞倫斯河及其以北土地割讓給英國。
同時,法國還將路易斯安娜轉讓給西班牙作為其參戰的報償。至此, 法國退出了在北美的角逐, 將之後殖民地和殖民者的主要衝突留給了英國。
隨著1775年4月萊剋星頓的第一聲槍聲打響,這片英國一家獨大的被殖民的土地出現了另一條前行的道路。原本屬於英國的十三個州聯合起來,脫離了英國這個大帝國。
1783年,英國也終於在《巴黎和約》中承認了美國獨立。十多年後,英美兩國又簽訂了《傑伊條約》。這也是美國早期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
《傑伊條約》涉及當時英美兩國的一個重要衝突——美國西北邊界哨所問題。在獨立戰爭結束後,英國仍掌握著這一帶的九個哨所,扼住了美國向西部擴張的咽喉。雖然按照《巴黎和約》第七條,英國應當"以適當的速度"將哨所交還給美國,但出於對加拿大殖民地的保護和來自國內皮毛貿易商和經濟民族主義者的壓力,英國開始找理由拖延交還日期。
對此,美國採取了強硬的態度與英國交涉,但英國一步也不讓。隨後在傑斐遜等人的煽動之下,西北的哨所成了美國反英情緒的重要根源。可於新生的美國而言,此時要再向遠比自己強大的英國再次宣戰,成功的希望實在是渺茫,所以美國還是選擇了外交周旋和政治博弈,與英國簽訂了《傑伊條約》,以期在不打破美國和法國的相關協定的同時,用一部分美國的經濟利益,換取英美之間一些重要衝突的解決或緩解。
而在美國如火如荼地幹著追求獨立的事業的時候,加拿大諸省對美國的舉動表現出十分冷淡的態度。其實早在獨立戰爭期間,十三個州就曾向更北方的殖民地發出"邀請",但均被拒絕。
1775年,美軍曾在得不到加拿大諸省的"心"的時候粗暴入侵英國佔有的魁北克。一開始魁北克的上層堅決抵制美國,但民眾大多對此漠不關心。但隨著戰事的推進,當美軍因糧餉不足開始徵募劫掠, 並將一文不名的大陸券充作貨幣時,大量魁北克的法裔居民也開始抵制美國。次年,在《獨立宣言》發表前夕,本傑明·富蘭克林等人甚至親自去邀請加拿大諸省加入,但被拒之門外。
而在1778年法美結成同盟後,曾有計劃北攻拿下加拿大諸省,大量法裔也期待他們的到來。但因為雙方在加拿大的歸屬問題上存在分歧。法國人不願看到美國擁有廣袤的領土,美國也寧願是英國而不是法國控制北方,所以北攻最終並未付諸實踐。自然而然的,沒有美國來搶的這些北方殖民地組成了新的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帝國。
1812年,英美兩國爆發第二次大規模戰爭。一心想拿下加拿大的美國在開戰頭兩年投入了大量兵力進攻加拿大。而英國也派出大量由加拿大人組成的軍隊。1813年冬至次年春,因為在歐洲擊敗了拿破侖,英國有了更多的兵力與美國開戰,隨後兩軍便在北美僵持不下。
而這場戰爭,最終以雙方均未做出任何領土讓步而結束。美國主動挑起了這場戰爭,最終非但沒能拿下加拿大,還助推了加拿大國家的形成。此後,兩國的差異越來越大,融為一體的也可能性越來越小。
從十三個州發展為世界領土第四大的國家,美國做出的努力確實很多。但在初期,在有可能拿下北美洲北部大片土地的時候,美國因為自身實力和對手的阻撓而沒能統一北美。
在以後,因為加拿大民族和國家的逐漸形成,加拿大的獨立程度越來越高,美國拿下加拿大的可能性便更低,最終造就了兩國互為鄰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