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修復術的先驅安娜·科爾曼·拉德為人們帶去希望
現在整容技術越來越發達,
對於先天或因為意外而造成面容殘缺的朋友來說,
整容就是修復面孔、找回自信的捷徑。
那麼在以前,類似的問題要怎麼解決呢?
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位媲美整容師的雕塑家,
她用一雙巧手為很多人帶去了生活的希望。
1878年7月15日,
安娜·科爾曼·拉德出生於美國費城,
後來她在歐洲長大,在巴黎和羅馬學習雕塑,
1905年移居波士頓,
並在那裡和丈夫梅納德·拉德醫生結婚,
她平時的工作就是製作雕塑、繪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917年安娜和丈夫搬到法國居住,
丈夫被認命領導當地美國紅十字會兒童局並擔任醫療顧問,
正是在這段時間,
安娜認識了雕塑家弗朗西斯·德溫特·伍德,
他經營著一家工作室,
專為面部毀容的人製作用於修復面孔的面具。
當時正值一戰時期,很多士兵在戰場受傷,
對於那些面部受傷、毀容的戰士來說,
不光要忍受殘疾帶來的痛苦,
還要忍受生活中人們異樣的目光,
戰場上他們是英雄,
下了戰場他們卻因殘疾受到孤立,
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沒有發達整容技術的年代,
修復面具就是他們恢復面容唯一的辦法。
安娜對這項工作一下子就來了興趣,
這不光能用到她的雕塑技能,
也能讓她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很快,在美國紅十字會的支持下,
安娜在巴黎開設了一間特殊的工作室
肖像面具工作室
專為在戰爭中毀容的戰士以及平民服務。
以往此類面具都是由橡膠製成的,
由於材料特性,
橡膠面具在顏色、光澤、質感、硬度等方面都有局限性,
安娜大膽創新,選擇用金屬材料代替橡膠製作面具。
簡單來講製作過程是這樣的,
先將使用者的人臉雕刻在石膏或橡皮泥上,
根據使用者的意見進行調整,
最大限度接近本人原貌,
再用極薄的鍍鋅銅片製作成假體片,
在金屬片上塗上近似於使用者膚色的琺琅,
用真的頭髮製成睫毛、眉毛、鬍鬚,
戴上眼鏡掩飾臉上的傷疤,
同時也作為將面具固定在臉上的裝置,
如果不想戴眼鏡,
則為面具穿上細線用於固定,
這樣一個假體面具就做好了。
來找安娜幫忙的戰士一般都是毀容非常嚴重的,
有人下巴被炸掉了,
有人則缺少鼻子和嘴巴,
甚至半張面孔都欠缺了,
要為他們製作面具並不簡單。
安娜用整容醫生般的巧手、紮實的雕塑功底,
以及對戰士們的同情心和耐心,
為每一副面具都注入了生命,
讓每一個假體片就能嚴絲合縫的佩戴在使用者臉上,
最大程度還原他們原來的面孔。
在她的努力下,
失去下巴的人被還原了本來面貌,
遠看甚至發現不了異樣,
失去鼻子和上唇的人,
恢復了本來英俊的面孔,
一隻眼睛被炸傷,
戴上假體片就能恢復往日的神采,
半張臉嚴重毀容的人,
戴上面具幾乎就像正常人一樣,
恢復了從容和自信。
在安娜的努力下,一年半的時間內,
她製作完成了一百來副面具,
平均4-5天製作一副面具,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簡直超乎想像。
每副面具的成本為18美元,
除了有紅十字會的捐助外,
安娜提供的製作服務都是免費的,
為那些剛下戰場、並不富裕的士兵們解決了大問題。
戰爭結束後,紅十字會停止了對工作室的資助,
安娜的工作室完成了歷史使命,從此關閉。
她搬回波士頓生活,重新開始了藝術家生活。
1932年,法國政府授予安娜榮譽軍團騎士稱號,
以表彰她的卓越貢獻。
某種程度上來說,
安娜的工作使她成為如今頜面部修復術的先驅,
經過多年的發展,
這項技術越來越精進、普及,
為很多受到困擾的人帶去希望。
一副副面具,
修復得不僅是殘缺的面孔,
更是心理的創傷和對戰爭的恐懼。
也是對未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