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美國軍事家馬漢的海權論有什麼中心思想?
《海權論》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他有著以下四個中心思想
(一)馬漢引證英國在拿破侖時代的戰爭中獲得海上霸權的事實,來證明欲發展海權必須以強大的海軍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權:拿破侖幾次企圖渡過海峽征英皆告失敗後,於一七九八年征埃時,其海軍在尼羅河口海戰時遭英國納爾遜將軍所率領的艦隊重創,地中海制海權盡失,本國與埃及遠征軍的交通線被切斷而告失敗。一八0一年,拿破侖為了削弱英國的商業,號召各國「武裝中立」,俄國、丹麥、瑞典及普魯士皆參加,一致反對在波羅的海行使交戰國權利。英國必須仰賴波羅的海各國輸入橡木、繩索和帆布,所以無法容忍上述諸國參加武裝中立,乃派遣波羅的海艦隊,以武力來打破拿破侖的武裝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戰中擊敗丹麥海軍艦隊取得進出波羅的海的自由後並進入芬蘭灣,打破武裝中立的政策。( 參閱《中外戰爭全史》第九冊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一八0五年在特拉法加海戰中,英國艦隊擊敗法西聯合艦隊,建立英國海軍的無敵霸權。(英國指揮官納爾遜將軍在此役中殉職)註:請參閱《中外戰爭全史》第九冊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二)海權的發展屬外線作戰,以攻擊為主要任務,陸權則以防禦為主。
(三)有優勢之海軍,優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與敵人抗衡,發揮海權之力量:
1.馬漢認為海軍的目的在於會戰,而最終的目的則為取得制海權以控制海洋,因此艦隊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強力的攻擊火力,擁有優勢的海軍,才能控制海洋。
2.擁有廣大又富饒的海外殖民地及優良海港,有利於艦隊補給、維修,對延伸海軍戰鬥能力有很大助益。馬氏認為海權必須能確保自己的交通線安全,並同時能切斷敵人的交通線。交通線愈長,則海權所能賜予的利益也就愈大。而交通線的建立,就依賴線上的各個海外基地(殖民地)與海港了。英國在十八世紀在地中海南岸擁有眾多海外基地,因此方能封鎖法國海岸,擁有地中海制海權;法國拿破侖遠征埃及,其目的即欲切斷英國經地中海到印度之交通線。
(四)丹麥的日德蘭半島與西蘭島控制北海與波羅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羅陀海峽緊扼大西洋與地中海的交通;蘇伊士運河為地中海與印度洋的海運衢道,若能掌握這些戰略要地,就可發揮以海制陸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