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1944年傷亡統計:病死者是戰死的兩倍多

日軍1944年傷亡統計:病死者是戰死的兩倍多

美國歷史故事

日軍1944年傷亡統計:病死者是戰死的兩倍多

  在茶陵作戰和駐紮期間,第三聯隊野戰醫院收治的大部分患者的病是戰爭營養失調症,因此瘧疾和結核等重症患者也迅速增多。而且因為野戰醫院的食品供應更為困難,所以負傷和生病的人都盡量不離開中隊,不去住院。正因為如此,在茶陵的陸軍野戰醫院裡由於生病而死亡的人數是作戰死亡人數的兩倍以上。

  文章摘自:《中外書摘》2005年第11期,作者:籐原彰,原標題:缺吃少藥的日本鬼子兵

  本書作者籐原彰是日本著名歷史學家,被日本歷史學界譽為近現代日本軍事史的開拓者、奠基人。

  早年曾參加侵華戰爭,其學問的原點就是在中國戰場上對悲慘戰爭的體驗以及對於侵華戰爭的深刻反省。

  本書根據其4年軍旅生活中的親身經歷所寫成。

  比什麼都困難的是糧食補給的問題。因此,我在中隊裡專門編成了征發糧食的小分隊。歷經戰亂的茶陵周邊地區早已是家徒四壁,寸草難生,什麼食品都沒有,所以我只能派小分隊到更遠的中國軍隊較少出現的黃石鋪一帶去尋找。依據中隊長的命令而組成的征發小分隊,至少還是有組織地進行征發,而不是違反軍紀的掠奪。就像我在前邊已經說過的那樣,按照日軍的規定,征發物資必須是高級指揮官(師團長)命令經理部長,由各部隊分別實施。如果是各部隊自行實施的話,必須由高級指揮官指定出一定範圍的地區,組成的征發隊必須由軍官擔任指揮官,對於征發的物資必須給予補償,或者是為日後進行補償而開具票據或證明。除此之外違反規定的征發行為,就不是征發,而是掠奪。但是,上述日軍的規定並沒有被各部隊嚴格遵守,很多軍官甚至連是否有這個規定的存在都不清楚。所以,日軍的所謂征發物資,只不過是以「征發」為名進行的掠奪罷了。

  像這樣長時間、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因為完全沒有糧食的供給,所以雖說是不許掠奪,但實際上完全是難以實現的要求。為了不使第一線作戰的部隊因為飢餓而導致死亡,日軍各部隊就必然會千方百計地掠奪。確實,掠奪是惡劣的行為,但其責任可以說應該由無視補給問題而制定作戰計劃的軍部的上層來承擔。一號作戰動員了50萬日軍進行縱貫中國大陸的作戰,在這一作戰期間,日軍所到之處實際上都進行了反覆多次的掠奪。

  當時,我們第三中隊的征發小隊前往的黃石鋪,位於茶陵與攸縣的中間,就是我們第三中隊前來茶陵的時候盡量避免經過的鄉鎮。征發隊派出去以後,到傍晚時分牽回來四五頭牛,當地居民早在征發隊到來之前就已經逃得無影無蹤了。那些牛在征發隊到達之時都放牧在山坡上,因為不想再往遠處走,就輕而易舉地抓住了那些牛。無論如何,因為抓了這些牛,使我們部隊嘗到了久違了的牛肉,補充了動物性蛋白。

  從我們第三中隊發動夜間突襲獲得成功以後,接下來就防守剛剛奪取的陣地,進行了十天的陣地防衛戰,中隊裡出現了以兩名小隊長為首的五十多人的死傷者,還有約三十人的戰場病患者被送到了後方醫院,戰鬥減員幾乎達到了一半。我們第三中隊的傷亡比其他中隊還要多,是參加一號作戰以來第一次蒙受如此重大的損失。特別是還繼續留在中隊裡的官兵也都無一例外地因為營養失調、體力下降而變成了「老弱病殘」者。

  另外,我想根據戰後得到的資料來分析一下,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期間因戰鬥而死亡者與因戰場患病而死亡者的比例問題。輕視補給的作戰計劃,兵站線的斷絕,美國空軍的妨礙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一號作戰期間的補給,尤其是糧食的供給極其不充分。因此,日軍中陷於營養失調的人員非常多,其特點是因戰爭營養失調病症而死亡的人員達到了大多數。根據在野戰醫院所統計的病死者的死亡原因的順序,第一是痢疾,第二是戰爭營養失調病症,第三是瘧疾,第四是腳氣,即使是痢疾、瘧疾,很多人也是因為戰爭營養失調病症而導致抵抗力衰竭而最終死亡的。據長尾五一軍醫所著《戰爭與營養》一書所說,如果體諒戰死者家屬的心情,作為軍醫很難提出戰爭營養失調病症的病名,但實際上,在戰場上生病而死的大部分人都被認為是由於患了戰爭營養失調病症。而且,日軍這樣的作戰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作戰受傷的人很多也是死在了野戰醫院裡。其原因很多還是因為對野戰醫院的補給不充分,使傷病員們患上了戰爭營養失調病症,抵抗力下降而導致死亡。

  關於在戰爭期間的戰死者、戰傷死者、戰病死者的比率,可以看一看我們部隊的《中國駐屯步兵第三聯隊作戰日誌》,那裡面有如下記載:

  「從1944年開始到戰敗回國為止的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期間,聯隊的死亡者人數為1647名,其中作戰死亡者509名,占31%,作戰受傷死亡者84名,占5%,戰場患病死者1038名,占63%,其他(包括意外死亡和死因不明)16名,占1%。也就是說,戰場患病死者是作戰死亡者的2倍有餘。」另外,雖然我作為中隊長為了不使中隊出現戰場患病死者而竭盡全力,但是,我們第三中隊仍然有作戰死亡者36名,占死亡總數的47%,作戰受傷死亡者6名,占8%,戰場患病死亡者35名,占45%。

  跟瓜塔爾卡納爾島和新幾內亞島的情況不一樣,在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的中國戰場,一般都以為不會發生日軍士兵被餓死的事件。但是,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的實際情況卻是,由於補給斷絕,給養惡化,在日軍裡發生了大量的戰爭營養失調病症,出現了很多的因戰場患病而致死的官兵,也就是廣義上的餓死者。

  我因戰地負傷被野戰醫院所收容。雖說是醫院,但實際上只是設置在我們步兵第三聯隊北邊的民房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醫療設施,只是讓傷病人員有一張能躺下來休息的床而已。給我進行檢查的軍醫,也只是向我詢問了一下,什麼注射血清,以及其他的任何治療措施都沒有為我做,只不過是給我的傷病取了個「右側胸部穿透性流彈槍傷」的名字。為治療傷病所需要的醫療器械也好,藥品也好,都不具備。在負傷的情況下,通常應該首先注射預防破傷風和壞疽的血清,但是那種血清在野戰醫院已經用完了。軍醫說,像我這種胸部負傷的情況,由於傷口靠近心臟,就算不注射血清也沒有關係。結果,雖然我住進了野戰醫院,但實際上任何醫療和護理也沒有得到。

  醫院的狀況其實是很悲慘的。由於醫院本身沒有征發物資和糧食的能力,所以醫院的糧食供給問題比一般的作戰部隊更為嚴峻。醫院給傷病人員的飲食,不過是稀稀的白粥加上了一點鹽而已。因為我們第二十七師團在茶陵發現了岩鹽倉庫,所以鹽的供應不成問題。對於普通的傷病患者,只有稀粥果腹自然是不夠的,於是能夠走路的人就都自己跑到醫院外面去自由征發食品。雖說是自己去征發,但實際上茶陵一帶早已沒有留下什麼糧食了,只好勉強在割完了稻子的田地裡撿拾稻穗。也有人把貴重的煙草作為以物易物的材料,用來交換食品一類的東西。

  因此,死在醫院裡的人也非常多。這一情況其實在日軍各部隊早已是廣為人知的事了。所以每當中隊決定把病情、傷情較輕的傷病員送到野戰醫院去的時候,傷病員們總是懇求說,為了不給野戰醫院增添麻煩,還是就這樣留在中隊裡為好。儘管留在中隊裡會給戰友們帶來麻煩,但是還是沒有人願意離開中隊。

  根據《中國駐屯步兵第三聯隊作戰日誌》所記載的尾崎軍醫的回憶,在茶陵作戰和駐紮期間,第三聯隊野戰醫院收治的大部分患者的病是戰爭營養失調症,因此瘧疾和結核等重症患者也迅速增多。而且因為野戰醫院的食品供應更為困難,所以負傷和生病的人都盡量不離開中隊,不去住院。正因為如此,在茶陵的陸軍野戰醫院裡由於生病而死亡的人數是作戰死亡人數的兩倍以上。當然,病死的人並不一定都是由於戰爭營養失調症而致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死因或多或少都跟戰爭營養失調症有關。

  1945年1月30日,我們在佔領敵方的飛機場後對機場進行了搜索和清理。我們第三中隊搜索了飛機跑道以南的那些倉庫似的建築群,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了大量沒有用完的航空炸彈。這些炸彈我們步兵是應付不了的,後來請工兵隊來進行了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剩下的糧食。因為糧食的數量太少了,所以恐怕在向上級報告之前就早早地進了發現者的肚子。無論如何,像美國空軍那樣,一旦日軍逼近就把炸彈和糧食扔下不管,毫不猶豫地迅速轉移,這種機動能力和豐富的物資儲備令日軍驚訝不已。在遂川這種前方飛機場,不僅修築了飛機跑道,而且修建了倉庫和宿舍,儲備了豐富的補給物資,再讓飛機進駐。一旦決定撤走,不能帶走的物資就毫不吝惜地丟棄。充分說明在物質力量的豐富、雄厚和強大方面,美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當時,我看見了一些美軍士兵沒有吃完的隨身攜帶食品,其中除了有麵包、肉類、蔬菜之外,甚至還有甜點心,真是品種豐富,跟日軍士兵所攜帶的乾麵包相比,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僅僅就拿這一點來比較,這場戰爭的結果,孰勝孰負也是昭然若揭,不言自明的了。美國空軍留下的物資中最多的是航空炸彈,也許美國人確實是有把這些炸彈運走太危險的理由,但不管怎麼說,毫不在乎地把如此大量的炸彈輕易丟棄,只有美國才有這樣的富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美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