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奧地利科學家 著名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簡介
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年4月25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畢業於慕尼黑大學,1958年12月15日,在蘇黎世逝世,享年58歲。美籍奧地利科學家、物理學家。
父親是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化學教授,教父是奧地利的物理學家兼哲學家。
人物生平
1900年4月25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位醫學博士的家庭裡,從童年時代就受到科學的熏陶,在中學時就自修物理學。
1918年中學畢業後,泡利帶著父親的介紹信,到慕尼黑大學訪問著名物理學家蘇末菲(A.Sommerfeld),要求不上大學而直接做索末菲的研究生,索末菲當時沒有拒絕,卻難免不放心,但不久就發現泡利的才華,於是泡利就成為慕尼黑大學最年輕的研究生。
1918年,18歲的泡利初露鋒芒,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是關於引力場中能量份量的問題。
1919年,泡利在兩篇論文中指出韋耳(H.Wegl)引力理論的一個錯誤,並以批判的角度評論韋耳的理論。其立論之明確,思考之成熟,令人很難相信這出自一個不滿20歲的青年之手。
1921年,泡利以一篇氫分子模型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他為德國的《數學科學百科全書》寫了一篇長達237頁的關於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詞條,該文到今天仍然是該領域的經典文獻之一,愛因斯坦曾經評價說:「任何該領域的專家都不會相信,該文出自一個僅21歲的青年人之手,作者在文中顯示出來的對這個領域的理解力、熟練的數學推導能力、對物理深刻的洞察力、使問題明晰的能力、系統的表述、對語言的把握、對該問題的完整處理、和對其評價,使任何一個人都會感到羨慕。」
1922年,泡利在哥廷根大學任玻恩(Max Born)的助教,和玻恩就天體攝動理論在原子物理中的運用聯名發表論文。玻恩邀請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到格丁根講學,在談論中,玻爾瞭解到泡利的才華,和他廣泛交談,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的長期合作。當年秋,泡利就到了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哥本哈根,泡利先是與克拉默斯(H.A.Kramers)共同研究了譜帶理論,然後專注於反常的塞曼效應,泡利根據朗德(Lande)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朗德因子。
1923—1928年,泡利在漢堡大學任講師。
1925年1月,泡利提出了他一生中發現的最重要的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為原子物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928年到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
1935年,為躲避法西斯,移居到美國。
1940年,受聘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理論物理學訪問教授。
1945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泡利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之前發現的不相容原理。
1946年,泡利重返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8年12月15日,泡利在蘇黎世逝世,享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