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最終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天意難違啊!
1815年6月,拿破侖率領大軍在比利時境內與反法同盟的軍隊作戰。雖然對手是由英國、普魯士等強國組成的聯軍,但拿破侖毫無懼色。因為在此之前的十多年裡,他曾數次打敗這個對手。這次也不例外,在拿破侖的指揮下,法軍英勇進攻,對手果然不敵,很快就潰敗了。拿破侖下令乘勝追擊,企圖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正在這時,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雨勢之大,實屬罕見。由於道路泥濘,拿破侖的騎兵跑不快,炮兵更是行動緩慢。這一緩不要緊,給了對手逃生的機會。第二天,英普軍隊和趕來的援軍順利會合,在滑鐵盧小鎮擊敗法軍,拿破侖最終兵敗滑鐵盧。
關於拿破侖失敗的原因,許多歷史學家和軍事家有過多種解讀,比如拿破侖對敵人的兵力估計不足等。但2018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給出了新解釋:距離滑鐵盧12300公里之遙的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和拿破侖的慘敗有直接關係。
坦博拉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的巴哇島北岸,1815年4月,這個火山開始猛烈噴發,噴發三天後,火山方圓480公里的天空就密佈火山灰,地面上伸手不見五指,巨響傳到了2500公里外,噴發過程時斷時續,直到當年的7月中旬才結束,是人類有文字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事後有科學家研究發現,坦博拉火山噴出的火山灰有170萬噸,噴發之猛烈使火山自身由原來的4100米下降到2850米,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945年美國投到廣島的原子彈的6.2萬倍。坦博拉火山噴出的火山灰遍佈大氣層,擋住了太陽釋放的光和熱,使得地球在隨後三年間氣候反常,北半球出現了大面積的乾旱和毀滅性的雨雪天氣。
1816年4月,美國人發現,雖然時值春天,可是河面上依然結著冰,地面上的積雪仍有十多厘米;進入5月,天上仍然飄著雪花。當年6月,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醫生愛德華在日記中寫道:「氣溫非常低,大地凍得硬邦邦的,暴風驟雪,房簷上的冰柱很長。」當年7月,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反常的天氣破壞了英格蘭的草場,給農民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因此,1816年被西方國家稱為「無夏之年」。
中國同樣如此。1815年12月,中國台灣多地下起大雪。對地處亞熱帶的台灣來說,這種情況很罕見。1815夏秋兩季,反常的氣候使得雲南長時間強降雨,糧種霉爛,良田被毀,從而引發了持續三年的大饑荒,即有名的「嘉慶大災荒」。
如此看來,拿破侖受反常天氣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比利時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本就全年溫和多雨、氣候濕潤,受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那一年整個歐洲的降水遠遠多於往年。被擊敗的英普聯軍倉皇逃命,不顧一切,而追擊敵人的法軍則行動遲緩。道路泥濘不堪,空氣潮濕,使得拿破侖最擅長的火炮戰術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最終錯失了全殲敵軍的最佳時機,在第二天的滑鐵盧戰役中一敗塗地。
孟子說,成大事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在滑鐵盧戰役中,拿破侖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戰敗之後,他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中的一個火山島—聖赫勒拿島,六年之後在那裡鬱鬱而終。敗於火山島,終於火山島,這就是曾經叱吒風雲、稱霸歐洲的拿破侖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