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海軍的主要創建人:川村純義,曾指揮過西南戰爭
川村 純義( 、天保7年11月11日(1836年12月18日) - 明治37年(1904年)8月12日)日本武士・薩摩藩士、海軍將領、政治家、華族。明治維新元勳、日本帝國海軍的主要創建人、帝國海軍創始期的海軍首腦。海軍大將·從一位·勳一等·伯爵。通稱與十郎。
薩摩鹿兒島藩士,戊辰戰爭時在地面戰場立功。維新後任兵部大丞、少輔。明治5年(1872年)設立海軍省後,任海軍少輔、大輔等職,充實海軍軍力。明治10年率海軍參加西南戰爭。明治11年任就任參議兼第2代海軍卿,除中間一度與榎本武揚短暫交替任職外,直到明治18年為止,在此期間,制定和實施海軍擴張計劃,並在海軍內擴張薩摩藩閥勢力。明治17年敘伯爵。歷任宮中顧問官、樞密顧問官,明治34年擔任昭和天皇的養育主任。明治37年去世時追贈海軍大將,這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人物生平
薩摩藩士
天保7年11月11日(1836年12月18日)生於薩摩國鹿兒島郡近在荒田村(今鹿兒島縣鹿兒島市上荒田町)的武士家庭。有資料記載為河村,晚年時統一記載為川村。薩摩藩士川村與十郎的長子。安政2年(1855年),江戶幕府新設了長崎海軍傳習所,川村自薩摩藩被選拔入所學習。他的妻子是西鄉隆盛的表妹(西鄉舅父之女),因此被重用。
慶應4年(1868年)1月戊辰戰爭爆發,川村純義作為薩摩藩兵第4隊隊長在各地奮戰,從中部打到東北,在鳥羽伏見之戰、熊谷之戰、白河口之戰、會津城籠城戰等戰役中立下功勳。 凱旋薩摩以後,就率先提出破除嚴格的門閥制度。作為一個下級武士,川村純義在藩主島津忠義面前追責藩主的弟弟島津久治(薩摩藩家老·溫和派首領),結果導致島津久治憂慮而死。
建設海軍
明治維新後,1869年(明治2年)隨鹿兒島藩知事島津忠義上京,在大久保利通的強烈請求下,川村純義與村田新八一同被維新政府起用。1869年12月25日(明治2年11月23日)任兵部省兵部大丞。1870年3月(明治3年2月)兼任海軍掛,致力於整備海軍。1870年11月15日(明治3年10月22日)兼任兵學頭。1871年8月30日(明治4年7月15日)升任兵部少輔(兵部省海軍部)。1871年5月4日(明治4年3月15日)免兼官。1872年4月4日(明治5年2月27日),兵部省被廢止,分設陸軍省和海軍省,川村純義轉任海軍少輔。海軍省成立之初,海軍卿、海軍大輔出缺,川村純義實際主持海軍省實務。雖然後來舊幕臣出身的勝海舟歷任海軍大輔、海軍卿,但在由薩摩閥把持各項關鍵崗位的海軍,勝海舟僅僅是象徵性的存在,川村純義才是海軍實質上的指導者和決策者,海軍諸事皆取決於川村。海軍省成立後,針對兵部大輔前原一誠在1870年5月提出的海軍軍備計劃進行調整,前原版計劃書設想20年建造200艘軍艦,預算4500萬日圓,這遠非當時日本的財力所能承受,既不合時宜,也不切實際。修改後的軍備計劃將造艦規模削減為大艦14艘、中艦32艘、小艦16艘、運輸艦8艘。同時大力培養海軍人材,設立海軍學校、留學生制度、遠航制度,確立"英吉利式海軍"的建軍方針。
1872年12月26日(明治5年11月26日) 被派遣赴歐洲參加奧地利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1873年(明治6年)11月11日歸國。1874年(明治7年)4月4日受命為海軍關係蕃地事務局出仕,參與策劃侵台(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事件)。1874年(明治7年)8月5日任海軍中將兼海軍大輔,並兼任太政官正院出仕。1874年(明治7年)8月7日隨參議兼全權辦理大臣大久保利通與清政府辦理交涉及從台灣撤軍事宜。自1874年出兵台灣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展開海軍軍備競賽,在川村純義的主持下,向英國訂造三艘鐵甲艦(扶桑號巡洋艦、金剛號鐵甲艦、比睿號巡洋艦),並不惜工本加以扶植和發展本國海軍造船工業。川村純義推進鎮守府(海軍區)體制,構築海軍管理與後勤中心。1876年(明治9年)8月計劃在橫須賀設置東海鎮守府,在長崎設置西海鎮守府,1876年(明治9年)9月14日,東海鎮守府在橫濱設立(1884年移駐橫須賀),西海鎮守府因經費緊張未能建立。隨著該體制的建立,在以後的數十年間,日本在沿海各戰略要地陸續建立鎮守府,鎮守府以下則設警備府和要港部。
平定叛亂
1877年(明治10年)1月, 薩摩私學校(西鄉學校)的學生劫奪了明治政府準備運走的軍火,叛亂已經是箭在弦上,川村純義還想作最後一次努力,試圖以和平手段平息薩摩地區的士族反亂。1877年(明治10年)2月9日,川村乘坐軍艦進入鹿兒島,與昔日對他有過提攜之恩的姻親西鄉隆盛會面,會面沒有取得結果,又與縣令(縣知事)大山綱良在鹿兒島灣內會談,結果由於私學校的學生干擾,最終無功而返。當有情報顯示大山正集結私學校黨徒準備東上時,歸途中的川村純義立即向長崎發報,下令加強警戒。
西南戰爭爆發後,1877年(明治10年)2月19日,政府任命有棲川宮熾仁親王為鹿兒島縣逆徒征討總督,陸軍卿山縣有朋陸軍中將、海軍大輔川村純義海軍中將為參軍(副司令官),督帥海陸各軍赴鹿兒島平亂。實際上,以皇室親王為統帥是為了彰顯朝廷權威,在大義名分上壓制西鄉隆盛。居於副職的山縣有朋和川村純義才是實質上的總司令官,執掌陸海軍一切軍事並將官以下黜陟賞罰,參贊帷幄機謀、輔翼總督。同時委任兩位中將擔任親王的副手也是基於平衡陸、海軍的需要。戰爭期間,川村純義率領海軍艦隊進行兵員糧草的輸送和炮擊沿岸要地,一直到戰爭結束。海軍軍艦在熊本、鹿兒島的行動給薩摩軍製造混亂,使其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並配合陸軍征討軍團在地面戰場解了熊本城之圍。1877年(明治10年)10月10日西南戰爭終告平定,征討諸軍班師凱旋。
薩摩閥巨頭
1877年(明治10年)11月20日兼任議定官。1878年(明治11年)5月24日任參議兼海軍卿,位列太政官宰執大臣。至此,川村純義完全取代勝海舟,成為海軍名符其實的當家人。川村純義就任海軍卿後,作為輔佐官的海軍大輔、海軍少輔職位一直空缺,這就形成了川村一人在海軍獨斷專行的勢頭,也因此招致外界批判,特別是重用薩摩系、規劃草率、海軍省內懶散的習慣都有目共睹。在伊籐博文、山縣有朋的策劃下,1880年(明治13年)2月28日,川村純義被免去海軍卿的兼官,專任參議,海軍卿則由榎本武揚接任。但在薩摩系軍人對榎本武揚的持續避忌和反彈下,1881年(明治14年)4月7日,川村純義重新兼任海軍卿。
川村純義捲土重來後,努力約束綱紀,繼續整備海軍,制定和實施海軍擴張計劃,推進各鎮守府的設置。1882年(明治15年)11月建議制訂建艦八年計劃,指出" 觀察支那近況,致力於軍備,整備海軍,實非昔日可比",提出修改於前一年制訂的關於20年造60艘的建艦計劃,改為8年造48艘。川村的提案立即得到了右大臣巖倉具視的贊同,他立即向天皇呈送奏疏,主張"應斷然增稅,以擴大海軍經費"。明治天皇也立即下詔執行,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更是對大藏卿松方正義進行指示,提出了從1883年起,連續8年將釀造業、煙草業等的稅收用作陸海軍軍費。經費總額達2400萬日元。同時,日本海軍省也為了籌劃新艦建造費,在通常用於艦艇建造的專項預算以外,還在1883年開始,每年支出333萬日元,用於投入軍艦的建造。1885年(明治18年),川村純義又向三條實美提交了全新的造艦擴張案,史稱"第六次海軍擴充計劃",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提出未來日本海軍要擴充至108艘的規模。不過,擴充軍備必須實行增稅,所以,為了擴充軍備,首先必須公然否定內治優先的原則,然後壓制自由民權派。在此之後,日本海軍陸續添置吉野號、浪速號、高千穗號、秋津洲號等新式主力艦,用於對抗北洋艦隊定遠級鐵甲艦(定遠艦、鎮遠艦)的"三景艦"(松島號、嚴島號、橋立號)也立項上馬。川村純義在海軍創始期擔負海軍建設的功績在於,被後世評價為日本海軍由弱到強的分水嶺。
川村純義與山縣有朋有著截然不同的政治觀念,在國防建設上也尖銳對立,以川村純義、西鄉從道為首、主導海軍的薩摩閥堅持"海主陸從"(海陸軍)的方針,把持陸軍的山縣有朋主張"陸主海從"(陸海軍)的方針,近代日本陸海軍抗爭的傳統以及與之伴隨的藩閥政治由此開始。川村純義原先在太政官制的權力中樞佔據關鍵地位,然而當官制改革,權力向內閣制度轉移時,川村被排擠出權力中樞,沒有進入組閣名單。1885年(明治18年)12月22日伊籐博文內閣成立後離開海軍。就事論事,這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鋒芒太露所致。
1884年(明治17年)7月7日特旨列入華族,以維新以來之功勳敘伯爵。1885年(明治18年)12月22日任宮中顧問官,1888年(明治21年)4月30日--1904年(明治37年)8月12日任樞密顧問官。1893年(明治26年)11月11日補議定官。1897年(明治30年)12月28日任故從一位公爵島津忠義葬儀掛長,赴鹿兒島市主持舊主島津忠義的國葬。1899年(明治32年)11月2日轉入後備役。明治天皇對他很信任,把皇孫裕仁交給他撫養。1901年(明治34年)7月7日任迪宮裕仁親王(昭和天皇)御養育主任。1902年(明治35年)9月2日兼任淳宮(秩父宮雍仁親王)御養育主任。川村純義本來以家貧為由不想接這個擔子,後來還是勉強答應下來,他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管教皇孫,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天。1904年(明治37年)8月12日病逝,特旨進位一級,敘從一位,追任海軍大將,這是日本海軍和平時期追贈大將的唯一的例子。墓所在東京多磨靈園,戒名"偉烈院殿純義精忠日貫大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