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留學生都有哪些人?日本遣唐留學生介紹
眾所周知日本皇室為汲取隋唐王朝統治經驗和先進的科學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國和唐朝修好。那麼日本遣唐留學生都有哪些人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遣唐留學生分為留學生和學問僧,一般從有才華的貴族子弟和僧侶中挑選。留學生進入國子監所屬六學館之一,各自學習專業;學問僧主要在長安、洛陽等地各大寺鑽研佛教。據木宮泰彥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記載,留唐學生約144名,大部分是學問僧,留學生只有14名。在平安朗以前遣唐留學生的學習時間都較長,有的長達二三十年之久。他們生活起居同唐人一樣。有的留學生甚至在唐娶妻生子。由於他們學習時間長,又同中國人久處,所以不僅其文化知識,且在生活習俗上都深受唐的影響,為中日文化的交流和日本社會文化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如膳大丘在長安國子監學經史,回國後任大學察助教;大和長岡在唐學唐律,回國後與吉備真備修訂律令24條;營原(木尾)成在唐學醫,回國後任針博士侍醫,桔達勢在唐以文才聞名,回國後推廣中國書法。此外,著名人物還有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空海、最澄、玄防、圓珍、圓仁等。
阿倍仲麻呂(698—770)717年入唐,學成仕唐,取華名朝衡(晁衡),歷任司經同校書(正九品下)、左拾遺(從八品上)、左補遺(從七品上)、儀王(唐玄宗第12子李理)友(從五品下)、衛尉少卿(從四品)、衛尉卿(從三品)、秘書監(從三品,掌經籍圖書)等職。他工詩文,同唐代詩人李白、王維、儲光蘸、趙弊等人交誼深厚。公元753年朝衡回國時,不少詩人作詩送別。王維的詩寫道:「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他在途中遭風漂流安南,李白誤為沉船遇難,特為詩哀悼:「日本晃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首充滿情意的掉詩,是古代中日友好史上的佳話。755年朝衡重返長安,先後任左散騎常侍(正三品下)、鎮南都護、鎮南節度使(正三品)等職。公元770年年死於長安,終年73歲。唐朝追贈潞州大都督(從二品),日本政府追贈正二位。
吉備真備(公元693年—公元775年)公元717年和阿倍仲麻品一起到長安留學,了35年回國。在唐17年,鑽研經史、天文、軍事、音樂等各方面知識,歸國時帶回《唐禮》、歷書、樂書、樂器、武器等。回國後任大學助教,教授五經、三史、明法、算術、音韻、篆六道。帶回的《唐禮》對月本朝廷的禮儀頗有影響,大衍歷於公元763年(天平寶字7年)代替以風歷使用。
公元752年,真備以遣唐副使身份再入唐。公元754年回國後任大宰大式,築怡土城。稱德天皇時,官至右大臣,從二位。著作有《私教類聚》。他在向日本介紹唐代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空海(公元774年—公元835年),公元804年隨遣唐大使籐原葛野麻呂入唐,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學密教。公元806年回國後,傳播真言密教。公元816年在高野山建金剛峰寺,開創日本山嶽佛教。公元828年在京都設綜藝種智院,普及教育。空海工詩文,著《文鏡秘府論》、《文筆眼心抄》、《纂隸萬象名義》等。死後說弘法大師。
最澄(公元766年—公元822年),公元804年與空海入唐,在天台山國清寺從師道邃、行滿學密教。次年攜230部經典回國,弘布天台宗,建大乘戒壇,與南都諸宗對立。著有《顯戒論》,《守護國界章》。死後溢傳教大師。
玄防(?一公元746年),於公元716年與吉備真備入唐,唐玄宗賜紫袈裟准三品職。公元735年攜經論5000多卷及佛像回國,在興福寺傳法相宗。因治好聖武天皇母籐原宮子的病,入宮參與政治。後來受聖武天皇的寵遇,任為僧正,與吉備真備左右國政。但遭貴族反對,被流至築紫觀音寺。
圓仁(公元794年—公元864年),於公元838年入唐,在唐學習顯密兩教。回國後傳天台宗,建立常行三昧堂,奠定比睿山佛教興險的基礎。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瞭解唐代社會的第一手資料。溢慈覺大師。
圓珍(公元814年—公元891年),公元853年入唐,在唐學天台宗。公元858年回國開創日本天台宗寺門派。著有《法華集論記》、《大日經指歸》等。溢智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