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背後的內涵:為何不能叫“幕府維新”

日本明治維新背後的內涵:為何不能叫“幕府維新”

日本歷史故事

日本明治維新背後的內涵:為何不能叫“幕府維新”

  日本孝明天皇安政七年(1860)3月3日那天早上,天空中下起了大雪。對於位於北緯35度的江戶城來說,春天下大雪是個不尋常的天氣,但這並沒有能夠阻擋以鐵腕著稱、外號「赤鬼」的德川幕府家大老(掌握幕府實權的執政大臣)井伊直弼進入江戶內城按照傳統慶祝上巳節的道路。上午9點,當護衛隊簇擁著井伊直弼乘坐的「駕籠」來到江戶內城的櫻田門前時,一個人影彷彿是想要攔轎告狀似地走了過來。井伊直弼的兩個侍從連忙攔了上去,準備問個究竟。可就在這一剎那間,那個人影倏地拔出一柄武士刀砍在了猝不及防的侍從長的頭上。與此同時,隨著一聲清脆的火槍聲,十幾個黑影同時從道路兩旁向駕籠撲來。在砍倒了幾名護衛之後,兩個黑影衝到了駕籠前面,將井伊直弼拖了出來,一刀砍下了他的首級。

  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櫻田門事變,18個熱血青年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幕府的老巢之中殺死了德川幕府中最有權勢的重臣。這給了德川幕府以極大的打擊,而給全日本的「志士」們帶來了無窮的信心與勇氣,鼓舞著他們走向8年後的明治元年……因此,櫻田門事變在傳統上一直被視為是明治維新的導火線,而在櫻田門前倒下的青年志士們則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先驅。

  不過,這只是傳統上的說法,而更驚人的事實卻隱藏在表象背後。

  反對派為什麼要殺井伊直弼呢?因為井伊直弼發起了「安政大獄」,鎮壓迫害政敵100多人,其中吉田松蔭等8人被處死刑,從而成為反對派痛恨的對象。

  那麼井伊直弼為什麼要發起「安政大獄」呢?因為孝明天皇向反對派們發下了反對幕府當局的「戊午密敕」,而這件事卻被井伊直弼所發現,因此決定要大規模清算政敵,維護幕府權威。

  那麼孝明天皇為什麼要發「戊午密敕」呢?是因為天皇和反對派們不滿井伊直弼為首的幕府當局簽署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等多個對外開放的條約。這些條約承認貿易自由和通商開國,向西方列強打開了日本的國門,結束了日本長達200餘年的鎖國體制。而天皇和反對派們的要求則是要「攘夷」,保持鎖國體制,將外國人統統「攘」出日本去。因此,天皇降下密敕,一是反對對外簽約,二是要求改革幕府,加強天皇朝廷的權力。

  歷史真相是多麼驚人啊!事實上,主張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是井伊直弼和幕府,反對維新、要求繼續閉關鎖國的反倒是那些反對派的「志士」們!在櫻田門前確實倒下了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先驅,但這個先驅不是那些「志士」們,而恰恰相反,正是井伊直弼!

  原來在倒幕運動前期,倒幕派反對幕府統治的口號是「尊王攘夷」,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倒幕派也被稱為尊攘派。所謂「尊王」,就是要削奪幕府的權力,一開始還只是要求分享部分權力,即「公武合體」,公是指天皇朝廷,俗稱公家,武是指德川幕府的武士政權,俗稱武家。「公武合體」是指從前沒有權力的公家要與武家共享權力,後來則演變成要推翻整個幕府政權。而這樣做的理由就是要「攘夷」,即反對幕府的開國政策,認為這一政策是幕府無能賣國的表現。對倒幕派來說,「尊王」是目的,而「攘夷」則是理由——正是因為幕府「攘夷」無能,所以才要「尊王」倒幕。在倒幕運動風起雲湧的那個年代,無數倒幕派浪人搖身一變成為「尊攘志士」,整天挎著武士刀在大街小巷遊蕩,看到有宣揚開國的「賣國賊」就大喊一聲「天誅」,一刀砍將過去。刺殺井伊直弼的就是這樣的一群「志士」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倒幕派逐漸意識到了「攘夷」思想的落後與不現實。特別是1863年的薩英戰爭和1864年的馬關戰爭之後,倒幕派最強大的兩個支柱薩摩藩和長州藩先後認識到了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漸漸由「攘夷」轉向「開國」。

  雖然這意味著當初幕府的政策實際上是正確的,而整個倒幕運動也將因此而變得師出無名,但倒幕派卻絕不會承認這一點。他們繼續高喊著打倒無能賣國的幕府當局的口號,一步步把幕府逼上了死路,只是同時暗暗降低了「攘夷」的調門而已。而到了幕府政權垮台,明治政府建立之後,新政府突然風頭一轉,搞起了開國維新,再也不提什麼「攘夷」了。

  讀到這裡,可能有人不禁要長歎:幕府真冤啊!明明是正確的「開國」政策,卻硬被倒幕派說成是賣國,可倒幕派上台之後,竟自己也跑去「賣國」了。而已經倒台的幕府,卻沒有任何辦法為自己正名,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慢慢被說成了是反動的封建勢力的代表。

  但是,這也只是歷史的表象,更深一層的問題仍然隱藏在這後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