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天皇是個怎樣的人?中大兄皇子的“麻煩”人生
公元622年,日本花樣美男聖德太子過早地離開了日本人民。這時的日本對內約束住了權臣,對外掙足了面子,一時四海寧靜,似乎進入了一段很好很和諧的時代。然而,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日本卻結結實實地又折騰了幾回,還跟中國掐了一架。這幾次折騰的主導者出身跟聖德一樣,也是個王子。
王子是個急性子
本篇的主角,是被稱為日本「大化改新」幕後推手的中大兄皇子。這個人很有性格,不僅自己生前親自主導了無數場掐架,死後還折騰得歷史學家為其評價問題爭論不休。
中大兄皇子這麼願意折騰,跟其出身可能有點關係。王子的家庭比較奇葩,爹媽不僅都當過天皇(父親舒明天皇,母親皇極天皇),還是親兄妹。按照現代遺傳學的理論說來,這種至親結婚所產生的後代夭折率很高,僥倖活下來的中大兄皇子了不得,19歲就成功策劃了一場政變。而這場政變的主要目的,就是幹掉聖德太子曾著力限制的權臣蘇我氏。
上一章我們說,聖德太子用憲法十七條的方式給蘇我氏編了個籠子,打消了外戚篡位野心。不過,不篡位不等於不主政,事實上,自從蘇我馬子同志被他外甥忽悠了以後,蘇我氏的權力還往下傳了兩代,而且代代都是首席大臣。
中大兄皇子這一支由於是皇族內部「自我聯姻」,跟當慣了天皇舅舅的蘇我氏關係比較遠,本就屬於比較熱血的激進派,加上後來又認識了比他更激進的好基友中臣鐮足。兩個憤青碰在一起,憤怒程度成平方倍數增長。為了完成前輩的未竟事業,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當朝的蘇我氏家主蘇我入鹿幹掉算了。
但是,搞政變這事兒光放嘴炮是不成的,還得有幫手。於是兩位青年跑去找他們的老師南淵請安問計。南淵請安是日本當時的大學問家,曾留學中國,平時沒事兒就愛宣傳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啥的。但老先生聽完兩位徒弟的方案,當時就炸了。老先生說:「蘇我入鹿再怎麼說也是國家重臣,沒有天皇的命令,豈能容你們兩個小子說殺就殺了?」一通訓斥惹得王子和中臣鐮足面面相覷,他們實在想不明白,平日裡最強調君權為大的南淵請安,怎麼一到關鍵時刻也叛變革命了呢?
氣頭上的南淵老師估計只顧噴人,沒把反對政變的理由給學生們解釋清楚——聖德太子和南淵請安這些人的確強調要向中國學習、尊重君權,但他們同樣強調,這種尊重是要以「禮」的方式實現的。憲法十七條第一條就講「以和為貴,無忤為宗」,沒事兒別老想著以暴力解決問題。但新一代的「有志青年」中大兄皇子顯然不信這一套,打著繼承聖德太子遺志的幌子,卻想著靠砍人上位。兩者孰是孰非暫且不談,但可以看出,這位中大兄皇子,跟一心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的聖德顯然不是一路人。
憤青也有逆襲時
雖然前有聖德太子定的規矩,後有老師的教育,中大兄皇子還是決定一條道走到黑。中臣鐮足幫他拉攏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少爺,封官許願。於是,公元645年6月,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乙巳政變」發生了。
想搞定蘇我入鹿,不是件容易的事。中臣鐮足替中大兄皇子想的辦法是把蘇我入鹿騙到皇宮來開會,見機行事。按說這個方法也不錯,三國演義就經常搞這一套,什麼「帳下埋伏五百刀斧手,以擲杯為號」等等。可《三國演義》那會兒還沒出版,無從借鑒經驗的中臣鐮足百密一疏,偏偏忘了安排怎麼發信號。結果誰先起事成了全靠自覺自願的活計。當天,蘇我入鹿到場後,雖然皇宮裡滿是中大兄皇子的同夥,但大家都不想挑這個頭,眼看著會要開完了,蘇我入鹿還全須全尾地在那兒坐著。關鍵時刻,中臣鐮足硬著頭皮跳出來大吼一聲:「蘇我大人,你家失火了!」倒霉的蘇我入鹿循聲望去,飛來的一箭正中左肩,中臣鐮足的小夥伴們一看軍師都出手了,紛紛衝上去補刀。一通暴力圍毆過後,宮外沒有傳來失火的消息,大殿上卻憑空多了一攤肉餡。
當時在位天皇不是別人,正是中大兄皇子的生母皇極天皇。當天,中大兄皇子是以他娘的名義把蘇我入鹿召進宮來的,所以皇極天皇從頭到尾近距離觀看了這場由她兒子導演的恐怖真人秀,女皇陛下頓時被嚇得花容失色。中大兄皇子給母親解釋說:「蘇我入鹿圖謀不軌,兒臣為國除害,下令將其誅殺。」女皇陛下愣愣地看了兒子好久,說實話,皇極天皇本人就是蘇我入鹿扶立的,兩人平素關係不錯,蘇我入鹿臨死前最後一個動作就是向天皇求救。不過此時,舊友已經成了肉泥,兒子還握著屠刀,女皇大人顯然知道此事不可太過較真。於是她故作歡喜,說了一通「皇兒明察秋毫、英明睿斷」之類的套話,表示大和朝廷後繼有人自己深感欣慰等等。明擺著就是要讓位給中大兄的架勢。
當時,大唐的玄武門之變也才剛剛發生不到二十年,中大兄看到母親要讓位,滿心歡喜要給這齣戲來個日本版本,但關鍵時刻,卻被中臣鐮足拉住了。中臣鐮足畢竟是這幫人裡比較有腦子的一位,他很清楚中大兄此時要是接下天皇之位,原本說好的「清君側」就成了「篡班奪權」。再三商討之後,中大兄接受中臣鐮足的建議,抬出他舅(其實也是他叔)輕皇子繼位,是為孝德天皇。中大兄皇子自己則當了皇太子。同時新朝改年號為大化,著名的「大化改新」就在中大兄皇子的幕後操縱下推出了。
「大化改新」愛說大話
話說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政變成功後,第一反應又是去找老師南淵請安請教治國之道。南淵看著兩個不聽話的學生居然「創業成功」,一開始表示不爽,但架不住他們「為天下生民計」的軟磨硬泡,最後還是幫他們拿了個改革方案。
以南淵請安的建議為藍本的「改新之詔」一共四條。其一,傚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其二,傚法唐朝租庸調製,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穀物(租),服勞役或納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其三,中央設神袛、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設國、郡、裡。其四,兵制方面,京師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公民服兵役。
以上就是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這次改革與後來的明治維新並稱為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變革。從條令的制定中,我們可以看出,繼聖德太子的憲法十七條之後,日本人民再次發揚了山寨到底的精神,基本上把唐朝的行政、軍事、稅收體制全都照搬了過去。想法很美好,但缺點是這次改革的跨度有點太大了。日本在此之前還是尚未脫離部落結構的「部民制」國家,老百姓都是先拜當地貴族的碼頭,再通過貴族效忠天皇。大化改新一出台,原先的部民(名義上)成了直接效忠天皇的「公民」,過慣了小日子的民眾果斷表示不適應。貴族那邊,原先都是稱霸一方的土皇帝,如今成了給天皇打工的上班族,反抗情緒也比較嚴重。總結起來說,大化改新的步子對於日本來說邁得稍微大了一點點,除了中大兄皇子等一批憤青和南淵請安之類「唐粉」學究外,關心現實利益的廣大幹部群眾都感覺比較不靠譜。
等到公元660年,中大兄皇子終於熬上了天皇皇位(史稱天智天皇)時,他發現再不找個由頭來凝聚一下人心,日本下一步似乎就不好帶了。偏在此時,朝鮮半島的戰事為他找到了個外出找揍的機會。
不打不識相
事情的起因還是跟聖德太子有點關係,由於聖德自立門戶的外交策略,日本也開始在東亞圈招收小弟,頭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前來捧場的,是朝鮮半島上與日本隔海相望的鄰國百濟。朝鮮半島當時被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個國家瓜分,百濟實力相對較弱,找日本求罩也算情理之中。沒承想,兩國剛好了沒幾天,百濟就被新羅聯合唐朝給滅了。
憑良心講,唐朝滅百濟倒不是有意要敗日本人面子。唐朝當時的主要對手是三國中最強的高句麗,滅百濟屬於對付高句麗前順手進行的「準備工作」。然而,這讓日本國內既怒又懼。一輩子喜歡折騰的中大兄皇子覺得這口氣斷不能忍,何況國內又有轉移矛盾的需要,所以從繼位前就開始一方面向朝鮮增兵,一方面暗中支持百濟復國。這麼當面鑼對面鼓地跟唐朝對著干,一場惡戰顯然是在所難免了。
公元663年8月27日,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以唐朝和新羅為一方、日本和百濟為另一方,號稱中日曆史第一戰的「白江口之戰」正式打響。其實,光看戰前的兵員配置,你就隱約能感覺到日本人沒啥贏的可能,唐朝參戰水軍大約七千人,分乘170多艘艨艟巨艦;日本那邊一萬餘人,卻分乘八百多艘小船,雙方造船技術上的差距首先就擺在那兒了。真正開打之後,兩軍指揮上的水平差距又顯現出來,日軍指揮樸市田來津看到雙方戰艦個頭差異,覺得一定要在氣勢上壓倒唐軍,於是盲目下令整個船隊向唐軍發起進攻。八百多艘小船,又沒有現代的指揮系統,場面之混亂可想而知。唐軍統帥劉仁軌一看日軍這個陣勢,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圍在陣中。日軍就這樣被包了餃子。唐軍又從船上放火箭,一時間白江口水面成了一片火海。據《新唐書》記載:唐軍與日軍海戰「焚四百船,海水為丹」。日本水師損失過半,在陸地上眼睜睜看著的日本陸軍一看仗打成這個樣子,頓時喪失與唐軍過招的勇氣。同年9月,數萬日軍陸續撤離朝鮮半島,同時帶走了不願意受唐統治的數萬百濟遺民。日本勢力至此退出朝鮮半島,此後一千年,他們再也沒有回來過。
白江口之戰雖然是一場中國歷史上不怎麼受重視的小仗,但對日本卻並非如此。尤其是對剛剛當上天皇的中大兄皇子本人,一天之間折損數千士兵、四百艘戰船,這個打擊對於「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他來說實在太大了。之後的幾年,由於擔心唐軍乘勝追擊打上日本本土,他一直在國內搞戰備,征發大量的勞役在北九州修築堡壘,為保證工程進度,日本一度抽壯丁到了見人就抓的地步。當然,如此忙活其實無非就是求個心理安慰。但白江口之戰的另外一個效果是,原本推行不下去的大化改新,在「亡國危機」面前重獲新生,日本快速成為一個律令制國家。喜歡折騰的中大兄皇子也算歪打正著了。
中大兄皇子夢魘中的唐朝軍隊最終也沒有來,唐朝此時正在集中精力攻打高句麗,對於日本主動湊上來挨的那頓揍,在位的唐高宗甚至沒有利用一下的自覺。過了兩年,甚至打算遣使赴日主動修好。搞笑的是,這個誠意滿滿的舉動,據說最終要了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的命。由於情報工作做得不紮實,日本那邊誤以為唐朝不是要出訪而是出兵,天智天皇竟在惶恐之中,積憂成疾最終去世。
在他死後,被打服了的日本開始虛心向中國學習,中日也算是不打不相識了。不過,對這位「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中大兄皇子本人來說,用「不打不識相」總結他在白江口之戰中的碰壁,似乎更貼切一些。一生喜歡玩心跳的中大兄皇子,最終把自己「作死」在了對華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