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天皇長年臥病在床,為了避免被架空做了什麼奇葩事?

大正天皇長年臥病在床,為了避免被架空做了什麼奇葩事?

日本歷史故事

大正天皇長年臥病在床,為了避免被架空做了什麼奇葩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大正天皇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到近代天皇,應該會立即想起明治天皇和昭和天皇。因為在近代150年裡,這兩人對日本和周邊地區的歷史都帶來深遠的影響。而夾在他們之間的大正天皇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除了他的年號大正,以及他在位時,日本正處於社會轉向的重要時期大正民主時代外,日本國民以及外國人,對他的瞭解可謂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最大而唯一的理由便是大正天皇不具備擔當一國之君的能力。他成為天皇是諸多無奈和困窘之下的結果。

他在位的14年間,只是一個與擺設無異的君主。當時的日本政府又如何克服這個困難?接下來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地位尷尬的天皇。

大正天皇名叫嘉仁,1879年出生於東京的青山御所。生母是明治天皇的典侍(妾侍)柳原愛子。順帶一提,在明治天皇晚年以前,日本是承認柳原愛子為大正天皇的生母,更公告全國。

可是,到了後來,基於日本社會提倡一夫一妻制,為了維護天皇形象,在沒有明確說明的情況下,日本官方報道上,將大正天皇改為明治天皇皇后一條美香的兒子,其生母柳原愛子則「被消失」,終其一生都沒有獲得皇太后的尊稱。

大正天皇是明治天皇的三兒子,出生後腦部出現病患(後被診斷為腦膜炎),一直體弱多病,而且這問題更終生困擾著這位天皇。其實以眾皇子人選,大正天皇根本沒有機會問鼎寶座。然而,由於他的其他皇兄先後夭折,加上他出身10年後的1889年,日本制定了《帝國憲法》和《皇室典範》,後者明文否定女天皇的可能。

在沒有更好人選,以及不可立皇女為太子的原則下,明治天皇和日本政府最終只好於《帝國憲法》和《皇室典範》訂立的同一年,冊立病弱的大正天皇為皇太子。即使大正天皇成為了皇太子,他還是在與病魔鬥爭,難以執行國政,這一定程度上加快當時日本民主制度的步伐,和國會政黨政治的成熟。

從皇太子時代一直到1926年病逝為止,大正天皇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修養期,即使是近代天皇必須親自執行的祭祀,大正天皇也有執行上的困難。因此,後來的原敬內閣和元老山縣友朋、松方正義等人,迫切希望大正天皇與貞明皇后能生出健康的皇子,早日進行交接。不過,這使得當時天皇、皇后與內閣出現兩次矛盾。

雖然大正天皇體弱多病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這並不代表他一直臥病在床,任由內閣擺佈,幸好後來皇后成功生下四名健康的皇子,掃除了政治危機。

長治裕仁16歲時,便被冊封為皇太子,不久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波及到日本,在一連串的社會運動勞工問題下,首相原敬等內閣高層決定加速推動皇太子裕仁接掌國政,穩定人心。

為此,政府安排了皇太子裕仁成婚,又讓他在1921年訪問英國,向國內外展示日本未來天皇是充滿活力和見識的新希望。但是,這兩個具有先見之明的安排卻激起了兩次矛盾。

首先是後來被稱為「宮中某重大事件」的皇太子婚姻問題。裕仁與舊王族出身的久邇宮良子在1919年6月訂婚,但由於良子患有色盲病,又與舊薩摩藩主島津家有血緣關係,使得屬於舊長州藩的官員感到不爽,而且良子的色盲也引起皇族與大臣的不安,擔心天皇的子孫會受到影響,於是一度反對婚事。

然而,不久之後,對婚事態度消極但不主動干預的首相原敬於東京遇刺身亡,另一個傾向反對的元老山縣友朋也在翌年初病死,反對聲音隨即變弱。最終,裕仁與良子在1924年順利成婚。然而,這事件依舊引起了天皇、皇后與太子、太子妃之間的不和,在當時更傳出天皇與皇后遲遲不與兒媳良子見面的傳言。

「宮中某重大事件」發生的同時,政府繼續推動皇太子裕仁逐步攝政,更向大正天皇提議啟動《皇室典範》第19條,以天皇長久不能處理國政為由,另立太子為攝政,代天皇處理國務。

其實關於設置攝政問題,早在明治天皇時代,伊籐博文與井上毅已經討論過,最終決定堅持天皇終身制,不另立攝政。雖然大正天皇的情況有異,但這個決定卻讓他感到不滿,更通過皇后向內閣表達拒絕設立攝政的意思。

可是,到了1921年,大正天皇的身體狀況惡化,社會問題也日漸激化,日本政府急需皇太子來穩定人心。於是,在天皇無奈同意下,政府在當年年底對外以「天皇患上不治之病」為由,宣佈太子攝政。政府為了消除外界的疑慮,更通過宮內省公開天皇的病例,首次對外承認天皇長期病弱的事實。

步入晚年,大正天皇已經病重到難以自由活動,1922年,當時的英國愛德華皇太子訪日,天皇也無法出席官方活動,就連貞明皇后也因為照顧天皇而勞累病倒。1926年12月25日,長久患病的大正天皇在神奈川縣葉山別邸病逝。1927年初葬於東京都多摩陵,成為第一個葬於東京的天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