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倉時代日本武士喜愛的一個運動:犬追物
一、功能強大的狗子
狗在中世時代的日本除了打獵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清理人的排污物,即糞尿、嘔吐物等。在當時還沒有很好的排污去水系統時,除了貴族外,人民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在路邊如廁,到處都是地雷。
中古世紀的日本人,尤其是貴族社會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對於污穢有著極度敏感的反應。按照佛教教義來說,接觸狗、牛、羊、馬、雞、豬六畜的屍體、血液,甚至糞尿的話,要立即在家閉門除穢,稱為服忌。
然而,由於養狗具有上述的重要社會功能,不可能完全消滅狗兒,於是貴族們便在這種又愛又怕的感情下,繼續與狗兒共存下去。
到了後來,人口相應增加後,糧食短缺,以及醫療水平跟不上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普通病患,以至疫病導致的病弱者或受傷的人,又或者每逢天災兵禍,受生活所迫,被親人拋棄的流浪兒童等,除了部分少數有幸獲得僧侶救濟,大多都被送出村落之外,在野外等死,而成為群集於各地城村內外的野犬,或者民家放養狗兒的獵物。
換句話說,這些狗兒就是當時另類的調整人口數量的工具。
二、犬追物
到了武士橫行的鐮倉時代,素來跟生畜、血腥結下不解之緣的武士們,對狗兒也是十分喜愛,但由於武士日常都離不開暴力、戰鬥,戰鬥訓練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其中一個重要的生活環節。當時流行的運動,便是犬追物(Inu-omono)。
犬追物是指騎馬武士用弓箭射獵放跑的狗兒,大約可追溯至十三世紀初,也就是鐮倉時代初期。根源雖然已難考,但其中之一的說法指犬追物本來就是由當初朝廷為了減少狗兒數量,舉行犬狩而來的。
犬追物每次大約使用20 隻狗,最後當然是凶多吉少,這也反映出武士在殺戮、血腥上,與朝廷貴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自此,「犬追物」便成為日本武士的典型例行活動,到了室町時代後期,更頻繁地進行。成為了武士日常生活定期定點的活動,甚至成為武士沉迷的玩意。
不過,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鐮倉、室町時代的犬追物原則上是只追不殺的,什麼意思呢?
就是武士進行犬追物時,所用的箭鏃是沒有箭頭的目矢,射中狗兒也只會打中,不會流血,更不會插穿身體。而且,當時犬追物的規定也有指明,不瞄準狗兒的頭、四肢及屁股,只可瞄準軀體。
所以,犬追物聽來是一場武士的血腥玩意,但其實隨著時代發展,儀式性質越來越重,武士祖先以狩為業的思想也慢慢淡去。也能瞭解到室町時代的日本人,包括武士在內,也害怕大量的殺生會造成污穢,以及瘟疫的發生。
雖然犬追物盛行下不會大量殺害狗兒,但並不代表日本武士便不是血腥及暴力。在當時,鬥狗與犬追物一樣在武士社會裡流行,當時稱為犬食,就是讓受訓練的狗兒互相嘶咬,這項供人們觀賞的遊戲,後來更成為了一種賭博。
時至今日,鬥狗的習俗依然在偏遠地區的村落盛行,甚至成為當地的一種年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