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要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德國是怎樣的狀況?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德國是怎樣的狀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德國是怎樣的狀況?

說到德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列強基本上完成了對於世界各個地區的佔領和瓜分,以1884年柏林會議為標誌,在這次會議中列強把將非洲徹底分割完畢,這意味著後發強國根本無法獲得海外市場和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處於歐洲的後發強國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德意志帝國的經濟實力全球第二,武裝力量歐洲大陸第一,這樣的大國在英國主導的全球秩序卻沒有相應的地位,那麼矛盾勢必會爆發出來並且只會以戰爭的形式迫使英國屈服。

德國的經濟受到威脅

法國在1870年7月19日對普魯士宣戰,1870年9月2日法皇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戰敗,十萬法軍投降,此後巴黎爆發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上台,在1871年5月10日法國政府和普魯士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法國向普魯士投降,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而普魯士由此統一南德意志各個小邦,正式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德國的經濟發展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高峰時刻,在1870年到1914年之間,德國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轉型,並且在1873年到1896年的全球大蕭條依舊保持經濟增長,到最後超越了英國和法國。

德國經濟的發展來源於普法戰爭,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賠款50億法郎,這50億法郎成為德國發展工業的原始資金,用於購買原材料和修建工業基地,普法戰爭結束後兩年德國的股份制公司從戰前的418家飆升為726家。另外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一地區擁有發達的棉紡織行業、鉀鹽礦產和鐵礦資源,最重要的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同德國的生產煤礦的中心魯爾區連在了一起,使得德國的工業能力開始急劇上升,在1870年到1900年之間,德國的煤炭產量從3400萬噸到達1.5億噸,鋼鐵產量從17萬噸上升為664萬噸,到了1913年,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鐵砂產量佔據歐洲的47%。

德國的化工產業十分發達。1878年英國人托馬斯發明能夠除掉硫和磷的新式煉鋼法,立即被德國引進開發,這也是上述德國鋼產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之一。1856年英國人威廉.亨特.珀金從煤焦油中提煉出一種紫色染料,這就是著名的苯胺染料。但是苯胺染料的生產和技術卻被德國人引用並且走在了世界前列,此外德國的瓷器和玻璃器皿出口量很大,在光學玻璃行業幾乎處於壟斷地位,到了1914年世界需求的五分之四化工產品基本上都是由德國提供。而且德國工業技術的發達導致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產生,發電機、煤氣發動機、電爐、電車和汽車的發明宣告電氣時代的來臨。

1910年,德國47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萬,農業人口數量銳減至國家人口33%,但是農業由於關稅的保護和化工肥料的應用使得農業開始增長,而且人口也不斷增加。我們都知道當一個工業化國家完成工業升級後,國家工業生產的商品數量一定會超過其本國市場所需的數量,不可避免得需要進入國際貿易體系之中。當時的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這個殖民帝國是最大的消費市場,而英國商人佔據了這個龐大的市場份額不肯放手,而且面對德國工業的崛起,英國國內發生恐慌,甚至有製造關稅同盟打壓德國的可能,另外德國通過海洋運輸進口的原材料、糧食、出口的商品,而海洋被英國所控制勢必對德國產生威脅。

狂熱的民族浪潮

在德國統一之後,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上升最終演化為德國優越論的思想。德國優越論思想發跡于于1870年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對法國的壓倒性勝利,德國的勝利鼓舞了德國人也促使德國人深感自己的種族優越性,這在德國人的教育機構體現得最為明顯,德國的大學教授經常發表德國優越論的思想,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的記載,柏林一位著名的教授公開宣稱:「不是德國人,就根本不瞭解德國。我們在道德上和智力上比任何人都優越,獨一無二。我們的組織和機構同樣如此。」,這句話無疑表露了德國人的優越者心態而且這種思潮和普魯士帝國政府的軍國主義十分貼合,所以德國發達的教育體系中出現了很多這樣的內容。

在大學老師的教導下,德國新一代的學生很多人都接受了這種民族優越論,在民族優越論者看來,是上帝選擇了德國人來統治世界,其他民族只能在日耳曼人的統治規則下生活。到了威廉二世上台,德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德國開始不斷高呼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德國外交大臣畢洛公開宣稱:「如果英國人討論建立不大列顛帝國,法國談論建立法蘭西帝國,沙俄想要佔領亞洲,那麼我們要求建立大德意志帝國。」,H·S·張伯倫公開宣稱:「如果德國不統治世界,那麼它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我們可以看到狂熱的民族主義浪潮正包裹著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

而且在一戰前,德國還存在德意志同盟的熱潮,什麼是泛德意志同盟呢?這就要回到德國的日耳曼人的定義上,德國人自認為是日耳曼族,但是日耳曼人是一個十分廣義的概念,丹麥、瑞典、挪威所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生活的居民應該是日耳曼人,荷蘭、瑞士、奧地利也應該被包含於日耳曼人,俄國波羅的海諸省也有日耳曼血統,甚至英格蘭人也曾經是日耳曼人,美國境內的大量德裔居民也是日耳曼人,在泛德意志同盟看來,這些帶有日耳曼人血統的族群都應該被歸屬於德國的統治之下,並且由德國領袖所領導,泛德意志協會於1890年成立,他們瘋狂鼓吹德國統治世界的概念。

無疑民族主義狂熱和民族主義催生的泛德意志同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戰前的德國人,這使得德國人認為自己天生就該統治世界,所以在狂熱的民族主義浪潮面前,德國的失敗是不被允許的。在德國和法國爭奪摩洛哥期間爆發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德國和法國的戰爭一觸即發,但迫於英國的壓力,德國必須做出讓步,讓法國控制了摩洛哥,消息傳到國內,輿論一片嘩然,許多人批評政府過於軟弱,甚至威廉二世都受到民族主義者的指責。所以面對英法,德國必須加強軍事對其進行打擊,這也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誘因。

容克貴族的利益

德國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也就是全民皆兵,這是繼承普魯士王國軍事制度,在一戰前的德國,正常男性公民都要服國家兵役,一般是20歲前前去服兵役,在部隊接受訓練2到3年。服完兵役之後還要進行5年的預備役,在作為預備役部隊期間還要進行兩次為期6周的訓練。在預備役軍人生涯結束後,德國男性公民在39歲前一直登記為需要訓練的後備軍人,45歲之前是戰時後備軍。所以德國在和平時代只有80萬人的軍隊,但是存在幾百萬接受過軍事訓練的預備役部隊,這也是為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能夠召集數量高達1100萬人的軍隊。

在德國軍隊中,士兵和軍官有明顯的分界線,軍官來自容克貴族階層,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於專業人才和富有市民階級,而士兵只是由普通平民組成。容克貴族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的後裔,後來逐漸發展為普魯士王國境內的大地主階級,成為鄉村的貴族莊園主,屬於普魯士的統治階級,此後容克地主通過資本主義改造,把封建地主制度下的農莊轉變為資本主義經營模式下的農莊,同時投資商業和工業,於是容克貴族完成了從封建地主到資產階級的轉換,但是容克貴族依舊奉行封建主義的那一套。

容克貴族雖然佔據了軍官中的絕大多數和政府的高級官僚,但是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並不符合,他們推行的軍國主義訓練軍隊和軍事制度在和平時期花費了大量金錢,這使得民眾十分不滿。而且常年累月的軍事演習使得軍官們十分不滿,容克貴族本來就是以戰爭為職業的群體,他們迫切希望能夠檢驗軍隊的實戰能力,而且發動戰爭打擊敵人在當時的德國人看來並沒有什麼過錯,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恰如馮·特雷齊克教授就說:「上帝將戰爭的一再爆發作為一種烈性藥劑來關照人類。我們已經學會了準確地認識戰爭的道德權威性,而那些浮於表面的觀察家們只看到了野蠻與不人道。」

20世紀初歐洲大陸的不穩定因素加速了容克貴族的想法。此時英國正在和德國進行海上軍備競賽,而且按照英國大陸均衡策略扶持法國和沙俄圍攻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德國,法國由於在普法戰爭中的慘敗一直想要報仇雪恨,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因為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獨立運動而與沙俄政府為敵,進而使得德國與沙俄的態度開始敵視化,德國極有可能被東西夾擊,這種戰略環境使得從事於軍事的容克貴族十分敏感,為了德國的戰略安全,大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容克貴族的軍官群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站在同一戰線準備同時和沙俄、英國、法國開戰,確立德國的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結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德國來說是必須發動的一場戰爭,整個德國都在渴望一場戰爭的大勝來確立德國在世界的統治地位,無論民眾還是貴族都要求德國的擴張滿足民族主義日益狂熱的浪潮,這使得德國就像大象騎自行車一樣,一旦速度降下來,整個國家將會粉身碎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