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艦隊什麼時候出現的?公海艦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起到了什作用
公海艦隊(德文:Hoch see flotte)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意志帝國海軍(德文:Kaiserliche Marine)所屬的水面作戰艦隊。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公海艦隊"的締造者--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海軍上將計劃將其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武力。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陞為全球強權的工具。提爾皮茨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19世紀後期,德意志這個古老的民族重新獲得了統一。為了攫取海外的利益,久居內陸的德國人開始了他們向海洋擴張的努力。
"公海艦隊"最終在新的一次海軍軍備擴張法案中被確定為德國海軍的名稱。這個被認為是有些狂妄的名稱顯示出了德國人進軍海洋堅定的決心。
威廉二世的雄心
1888年,帶有英國血統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即位,威廉在少年時期便十分熱衷於海洋,甚至親自駕船出遊並手繪戰列艦草圖。他既羨慕英國在海洋上的統治權,又深受馬漢制海權思想的影響,相信只有向海外發展才能擠身世界列強行列,於是即位後就將建立強大海軍作為一項重要目標。
推波助瀾的執行者就是1892年擔任海軍參謀長的提爾比茨,1894年提爾比茨在其著名的《第九號軍種備忘錄》中指出:"……海軍的成功基於制海權的的興起,木能依賴商業破壞或任何其他手段。交戰雙方必須摧毀對方才能獲得制海權,海戰中的戰略攻方可自由航行並獲得勝利,而戰略守方將陷入困難及全無希望的態勢,要貫徹戰略上的攻勢,必須比對方有1/3的裝備優勢。"基於上述觀點,提爾比茨在1897年6月出任海軍部長後,說服政府建立一支以英國為假想敵的戰列艦隊以確保德國的海外利益並提高國際影響力。
但事實上由於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提爾比茨發現如果以法俄海軍為對手,德國有此能力,但面對以海軍為戰略重心的英國,則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因此提爾比茨在1900年6月20日頒布第二次《德國海軍法案》中提出了"風險理論":"德國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以保護海外貿易和殖民地,但德國海軍不可能對任何敵人都具有優勢,因此德國海軍的實力只需使最強的海軍要毀滅它時付出極高代價,代價之高將損害其世界海軍地位,於是只要想到這種風險,即已產生成懾作用"。提爾比茨將海軍變成一種"風險因素"為德國海外利益提供間接保證。
早期的遠洋實力
1891年,3艘裝有3座炮塔的重型裝甲艦下水,此三艦按照舊習慣仍被稱為"戰列艦"(Linienschiff),它們是德意志海軍最初的遠洋兵力,分別是:在威廉港皇隸造船廠建造的"弗裡德裡希·威廉大帝"號(Kurf n rst Friedrich Wilhelm)和由福爾康公司承造的"勃蘭登堡"號。
這4艘戰列艦被稱為勃蘭登堡級,排水量10013噸,艦長116米,主機為兩部蒸汽機,採用雙軸推進,螺旋槳葉直徑5米,航速約17節。武備為6門260毫米主炮、6門105毫米速射炮及8門88毫米高射炮,以及6具魚雷發射管,乘員568人。1900至1901年間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時,該級戰列艦被編成第一戰列艦艦隊第一分遣隊開赴中國,作為八國聯軍的海上武力。1901年,"弗裡德裡希·威廉大帝"號及"威森堡"號被售予土耳其,分別更名為"海拉丁·巴巴羅薩"號(Haireddin Barbarossa)和"托爾古德·雷斯"號(Torgud Reis),前者於1915年在達達尼爾海峽被英軍潛艇擊沉。"勃蘭登堡"號及"伏爾特"號1915年改屬海岸防衛隊,1919年退役,後在但澤市解體。
從大帝級(Kaiser class,1911年另一大帝級戰列艦開始建造,本級遂改稱舊大帝級或弗裡德裡希三世大帝級)開始,一系列由軍方主導設計的新戰列艦紛紛下水:"弗裡德裡希三世大帝"號(KaiserFriedrich III)、"威廉二世大帝"號(Kaiser Wilhelm II)、"威廉大帝"號(Kaiser Wilhelm der Grosse)、"卡爾大帝"號(Kaiser Karl der Grosse)及"巴巴羅薩大帝"號(Kaiser Barbarossa)。本級戰列艦長125米、排水量11097噸,主為3部蒸汽機,航速約18節,武備為4240毫米主炮、18門150毫米單管炮、1288毫米高射炮、12門37毫米機炮及6魚雷發射管。1916年退出艦隊序列作為巡艦直至1919年退役,後作為廢鐵出賣。
日德蘭海戰,證明了德國海軍的戰鬥素質和戰鬥勇氣是極其優秀的,希佩爾艦隊在以5艘戰列巡洋艦對抗貝蒂艦隊的6艘戰列巡洋艦時,以己方受損一艘的代價擊沉英國兩艘戰列巡洋艦並重創其旗艦,而英國艦隊的戰績都是在兵力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取得的,德國艦隊沒有一艘主力艦是被英國主力艦當場擊沉的,被擊沉的前無畏艦"波默恩"號是在夜晚的混戰中被英國驅逐艦發射的魚雷引爆副炮彈藥庫而沉沒,損失的戰列巡洋艦"呂佐夫"號是由於受損嚴重喪失自航能力,棄艦後被己方驅逐艦發射魚雷擊沉。但是縱觀整場戰役,德國艦隊取得的擊沉英艦多是因為英式戰列巡洋艦自身的設計缺陷,而不能僅僅歸結為戰術原因。儘管如此,德國海軍的戰術水平仍然得到了充分表現,其戰列巡洋艦艦隊也顯示出強大的存活力。但是從戰略來說,英國艦隊也達成了把德國公海艦隊困在港中的目的,因為從此戰以後,公海艦隊再也沒有離開過海港。德國打破英國海上封鎖的圖謀沒有成功,此後,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再未發生過如此大規模的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