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登道夫臨危受命:一戰德國的最後掙扎
1916年8月,協約國從各條主要戰線向同盟國發動猛烈攻擊,德國喪失戰略主動權。為了扭轉不利局勢,德皇起用魯登道夫,任命他為德軍副總參謀長,興登堡為總參謀長。自此,魯登道夫實際上行使德軍最高軍事指揮權,他不僅成為德國軍隊的主宰,甚至可以說,他操縱著德國的命運。
由於俄國退出大戰,整個冬季運兵列車滾滾向西,東線只留下幾個師以保證把穀物運往德國。德國高級人物中,都有必勝的幻想。馮·霍爾岑多夫海軍上將向帝國軍事委員會致詞時,保證德國潛艇不會讓一個美國士兵在西歐登陸。但是,即使一長列一長列的火車運來俄國穀物,也不能抵消協約國的封鎖對德國人民所產生的影響。關鍵性的食物短缺煩擾著國內戰線。大部分德國人呆呆地面對著他們戰時的第四個冬天,但在匱乏的情況下有些人的耐心已逐漸消失。1918年1月,在一些大城市裡,約有50萬工人對惡化的物質條件發動罷工。政府並不在談判上花時間,部隊很快就把罷工工人送回去工作。然後魯登道夫密令所有軍隊指揮官要保持兩個營處於待命狀態,以對付平民的騷亂。
到1918年2月中,魯登道夫在西線擺開了178個師,但他們比協約國173個師在數量上並不多。德國在比利時和法國的兵力,包括123.2萬步兵,2.4萬騎兵,5500門重型野炮和8800門輕型野炮。同這些兵力對抗的,是協約國的148萬步兵,7.4萬騎兵,6800門重炮和8900門輕炮。但德軍在每個師的步兵武器方面佔優勢:重型和中型機槍,德國是350挺,協約國為164挺;迫擊炮,德國是150門,協約國為136門。協約國的空軍力量比德國將近強三倍——在英國防區是1250架對德國的1020架;在法國防區約為2000架對470架。但德國戰術家在他們需要的地方集中使用他們的飛機,因此抵消了這種優勢。
英國的四個集團軍分佈在200公里的戰線上——從北到南是第二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第三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包括後備軍和兩個葡萄牙師在內,共計59個師。至少有97個法國師展開在一條480公里長的戰線上。10個比利時師和5個美國師補充了協約國的兵力。
整個冬季,德國士兵均接受滲透戰術的訓練,該戰術曾被設計用於奪取裡加的戰鬥,並在此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得以運用。突擊部隊的營或較小些的分遣隊,繞過抵抗激烈的據點,被訓練來滲透缺口和防守薄弱的陣地。此後,由團預備隊從正面向頑抗的孤立據點發起突擊,同時,扇形展開的突擊部隊則從後面進攻。魯登道夫向魯普雷希特皇子解釋說:「我們打開一個缺口,其餘部隊跟蹤而進,我們在俄國就用這種方法。」
魯登道夫打算給英軍以最有力的打擊。英國是協約國的柱石。他指望沒有受過彈性防禦訓練的英軍,將被德國的猛攻所粉碎。雖然這種防禦至少已經用了一年,但對英國統帥部來說仍然是一無所知。從俘虜和逃兵中繳獲的德國訓練手冊,已交給由英國主要將領組成的一個委員會進行研究並採取預防措施,但這個委員會並沒有得其要領,這一點在緊接而來的進攻中表露無遺。
按照德國的訓練,前線部隊的機動性是這樣保證的,即只派三分之一部隊駐守戰術據點,同時三分之二留在地下掩蔽部或其他後方塹壕,準備擊退在他們防區任何一點上的進攻者。可是,英國將領所組成的委員會,把這個制度倒轉過來。他們建議,把三分之二英國部隊分派在前線的防禦陣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