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國也有精確制導武器:性能比德國貨還要強
由於宣傳原因,大多數人只知道,德國在二戰末期研發出很多導彈武器。想當然的以為德國二戰科技水平天下第一。美國不過是戰後得到德國專家才開始發展導彈武器的。其實,美國在二戰的導彈武器遠遠超過德國。只不過,美國使用當時普通武器已經可以完全壓制對方了,根本不需要將未完善的武器大張旗鼓的投入戰場。到處宣傳藉以鼓舞士氣。
1944年服役的Azon 青松是美軍第一種精確制導武器,但是只是採用陀螺儀制導,命中率對於現在來講並不高,但是在當時已經超過傳統炸彈甚多。這種武器在1945年的歐洲和印度美軍航空隊都有過實戰部署。
1941年,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提出一個新的雷達制導反艦項目,同早期的動物炸彈項目來說有巨大進步。和同期陸軍的AZON相比更輕。蝙蝠炸彈採用 AZON的制導系統與鵜鶘雷達系統(Pelican active radar system),奔迪克斯航空提供的自動駕駛系統(Bendix Aviation),海軍軍械局與麻省理工負責整體研發。
蝙蝠制導炸彈的反艦版本SWOD Mark 9 Modification 0,Special Weapons Ordnance Device。曾於1945年婆羅洲被部署在PBY4上的2顆蝙蝠炸彈精準的於7600米高空準確的擊沉日本海防艦粟國號而聲名大振。
2001年,蝙蝠炸彈過改造翻新,現陣列與NIST的博物館。
GT-1在1943年研製成功,由MK-13航空魚雷改裝。可以在3000米高度投放,最大射程高達40公里,由一個爆炸螺栓固定,由B-25或者B-17投放,在水中按照預設模式沿著圓形或鋸齒形路逕自動尋找目標,可於視距外投放。
在1945對鹿兒島的一次攻擊中遠距離發射7枚,其中3枚命中。擊沉大型航母一艘,輕航母一艘與一艘輕巡洋艦。戰後由於新型武器發展於47年退役。
JB-2是戰時美軍對於V-1飛彈的逆向工程。早在1942年,美國就聽說了德軍關於秘密武器的研製,於是陸軍急切的需要同類型產品。並派間諜於shipeimingde附近的森林中觀察,拍下照片與測量飛行數據。在獲得大量照片與飛行數據之後逆向研製了JB-2。
美國逆向工程的V-1嗡嗡飛彈由於得不到完整數據所以與德國的V-1飛彈略有不同,翼展只有2.5英尺,長度小了0.61米,才用通用GE B1發動機。可由B-17型轟炸機發射。
1944 年1月由MX-570項目發展而來,承包商休斯在NACA的協助下研發出空空導彈。採用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三個操控翼面,半主動雷電引導戰鬥部與進炸引信觸發,由A-26入侵者攜帶。46年初停產,被AAM-A-1和AAM-A-2/F-98/GAR-1 取代。小規模投入實戰測試,但具體性能產量實戰記錄不明。
根據MX-607項目發展而來,採用福特沖壓發動機,由電視無線電制導。概念與GB-4類似,採用AN/AXT-2接收機把圖像傳送CRT顯示器上由接收員進行無線電操縱,1945年8月戰爭結束之後停產。速度716公里每小時,射程120公里,裝藥900公斤。
VB- 6是一種紅外制導炸彈,由於之前的VB炸彈只能在高能見度的環境下使用,所以國防委員會特意研製了此型炸彈。由於是紅外制導,相當於在黑夜中像貓一樣可以看到一扇亮光所以取名為菲利克斯。不同於當時的遙控制導雖然屬於發射後不用管武器,但炸彈尾部還是有一個追蹤器發出火光來檢測彈道。戰鬥部為一顆AN- M65 1000磅常規炸彈,1945年8月之前生產力300發。
早在1933年,美國就設想利用當時的技術研製出一種空空導彈,但有礙於當時航空技術的不成熟,所以只好做罷。43年隨著火箭與制導技術的發展,徵求研發一種新型空空導彈,要求重量不得高於300公斤,採用西屋公司的渦噴發動機速度不得低於820公里每小時。馬丁公司中標
1944年在原來的導彈基礎上加以改進,提出三種方案,分別是abc。其中a代表火箭發動機,b代表渦噴發動機,c代表脈動噴氣發動機。同時採用雷達,電視,熱跟蹤三種模式制導。末端採用高爆炸藥戰鬥部與進炸引信。雷電和熱跟蹤用於在能見度不好的時候或者夜間制導。
由於導彈本身太重,外加當時的制導技術不成熟,所以只是小規模進行了實戰測試。實戰結果表明對於此型導彈是完全失敗的。電視制導CRT圖像過於模糊,本身也不利於用了製作空空導彈所以即使今天也沒人用電視制導來製作空空導彈了,熱跟蹤受到環境影響太大。
戰後美國把此型導彈重新歸類並編號為KA2N-1 -KU2N-1 -CTV-4 -CTV-N-4 -與KA3N-1 -KU3N-1 -CTV-6 -CTV-N-6 -,並最終發展為CTV-N系列地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