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條約是二戰的起因之一嗎?二戰爆發的原因

凡爾賽條約是二戰的起因之一嗎?二戰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條約是二戰的起因之一嗎?二戰爆發的原因

凡爾賽條約也是二戰的爆發源頭之一。當然,二戰的爆發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使然。

1.《凡爾賽條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凡爾賽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大量的賠款,七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失去了,列寧把它叫對德國進行敲骨裂髓的盤剝。這樣,德國的社會矛盾就非常尖銳,非常大。;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2.經濟危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經濟危機是二次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過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此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3.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德,日法西斯上台,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對外侵略擴張。

德、日、意法西斯國家成為新的戰爭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黨1922年10月上台後, 為建立橫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幹地區的「大意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德國納粹黨1933年1月上台後即制定擴張計劃,企圖首先在中歐建立「大德意志」,繼而擊敗法蘇,奪取歐陸霸權,最後向海外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為衝破凡爾賽體系,德國於同年10月退出日內瓦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有關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增加軍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公開擴軍;1936年3月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派兵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同年10月與意大利簽訂《德意軸心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德、意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確定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6年3月標誌日本法西斯政權確立的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後,於8月在五相會議上確立保證其東亞大陸地位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把中、蘇、美、英等列為假想敵國。日本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該協定,法西斯侵略集團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先後發動的局部戰爭,是它們走向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4.「綏靖政策」的鼓動

「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苟安。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紮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面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採取「超然」態度,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隨後,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而《慕尼黑協定》中有關德與捷克斯洛伐克的不作為更是『綏靖主義『直接體現,但這種不作為的「綏靖政策」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 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5.希特勒個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希特勒是反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泛日耳曼民族主義、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信奉者。1923年11月8號,希特勒發動了啤酒館政變,雖然是以失敗告終,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借此寫成了《我的奮鬥》這本書,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特勒在他這本書說,必須同法國一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與法國的矛盾,提高德國的國家地位;第二個就是未來的生存觀。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是在東方,就是東歐地區。他說德國必須再次沿著古代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向俄國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他說,當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的時候,那麼就用拳頭說話。通篇是「擴張」。沿著這兩個主張,就是「擴張」。而經濟危機給了他宣揚個人政治主張的契機,並最終贏得多數人民的支持。 1933年1月30號,整個柏林幾乎萬人空巷,喊著四句話:一個元首;一個政黨;一個民族;投一個人的票——阿道夫希特勒,『誰選擇了希特勒,誰就選擇了戰爭『很快就淹沒在這四句話當中。

下面我們來看看各國對條約反應:

一、戰勝國對條約的反應

法國認為自己沒有完全得到滿足,克裡孟梭在隨後的大選中下台。從整體而言英國對條約比較滿意,德國東部邊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如波蘭的獨立和但澤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種程度上英國甚至認為條約對德國過分苛刻,這可能導致德國的不滿並成為未來的不穩定因素。美國認為條約是歐洲的麻煩所在,而且對德國過於苛刻。1919年美國國會投票決定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並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二、德國對條約的反應

當德國瞭解到條約內容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似乎德國並未意識到他們對發動戰爭負有責任而且他們已經戰敗,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後來成立的魏瑪臨時政府陷入兩難境地,總理謝德曼被迫決定接受條約,隨後陸軍總司令興登堡稱德軍已無力再戰。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總統弗雷德裡希?艾伯特決定接受條約。

隨後保皇派、民族主義者和前軍隊將領開始質疑條約。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家、社民黨人、共產黨人、猶太人被他們視為叛國者,因為這些所謂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瑪政權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們「在背後捅了德國一刀」。這種論調在德國投降後具有廣闊市場,因為當時德國已經取得了東線的勝利並和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而西線德軍仍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但實際上西線德軍的春季攻勢因給養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評者眼中這次失敗被歸罪於後方的罷工,尤其是猶太人。而他們卻忽略了交戰雙方已經捲入了總體戰中,前線的局部戰術優勢無法扭轉德國在戰略上的失敗。儘管如此,這種論點在德國國內仍引起了廣泛共鳴並被納粹黨所利用。

條約破壞

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金額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成了極大負擔並導致了近1/3的通貨膨脹。條約規定德國以礦產資源和工業設備賠償未能以現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國民眾的不滿。

以下是對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19年,德軍總參謀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並依據一戰的經驗繼續完善德軍軍事學說、組織訓練。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意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佈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佈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2月,希特勒宣佈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佈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1939年3月,希特勒宣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