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蘇聯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在二戰中如何應用

解密:蘇聯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在二戰中如何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

解密:蘇聯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在二戰中如何應用

在蘇德戰爭中,蘇軍經歷了戰略防禦(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戰略反攻(1942年11月-1943年12月)、戰略進攻(1944年1月-1945年5月)三個階段。從蘇德戰爭開始到斯大林格勒反攻前,蘇軍遭到德軍的突然襲擊,被迫進行艱苦的戰略防禦作戰,但在戰略 防禦階段蘇軍在莫斯科方向進行了反攻。從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使戰爭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根本轉折。1944年開始,蘇軍實施戰略進攻,最終攻佔了德國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各領域上的成果都被後人發揚光大,在民用和軍用領域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戰後軍事領域的戰術戰法也經歷多年完善發展至今。大縱深戰役理論於20世紀60年代不再在蘇聯官方文件當中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定於1941年的「諸兵種合同作戰」理論,在共產主義國家中廣為流傳並最終傳播至西方各國。成為各國軍校戰役系和指揮系學員的必修課。

在我國中高級指揮員普遍被要求能夠理解該理論並熟練運用於作戰當中。西方國家則多以三軍立體化打擊的方式在多次戰爭和衝突當中不斷體現。強化各兵種協同力度後的新戰法在日益增強的武裝力量遠程投送能力的支持下被賦予了更大的威力。大戰期間落敗的閃電戰理論也在現代軍事戰役法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通常所說的先發制人打擊就是閃電戰理論補充入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最佳體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