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吉川貞佐在開封被殺真相

揭秘:吉川貞佐在開封被殺真相

歷史揭秘

揭秘:吉川貞佐在開封被殺真相

1938年6月6日,開封及豫東地區全部淪陷,一日之內民眾傷亡逾千,城內化作一片焦土……6月17日,在尉氏縣盧墓張村,半天之內,該村男女老幼126人慘遭殺害。日軍暴行罄竹難書!

我哭豺狼笑,揚眉劍出鞘。1940年,正當日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時,位於徐府街上的山陝甘會館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件:日本侵華特務機關的重要人物吉川貞佐少將和數名日軍頭目在5月17日被人刺殺。

「在中國戰死的日本將官名單」

今年71歲的李海生是一民間收藏家,因為記憶中有過老家房屋遭日軍轟炸、隨父母到處避難逃生的經歷,所以他的藏品中多是抗戰實物。

最近他淘到一件寶貝,這是一份國民政府的官方印刷品,印製時間是1945年。

這份泛黃的紙張上寫著《在中國戰死的日本將官》,上面羅列了抗戰期間在中國戰死的日本高級軍官的名單。名單上的每個日本將官都有戰死的時間和地點。其中,吉川貞佐寫著「開封」和「1940年5月17日」。

民間文史研究學者劉海永一直致力於開封民國歷史的研究,他對李海生收藏的這個名單很感興趣。雙方約定在事發地山陝甘會館見面。

昨日上午,在山陝甘會館,看到李海生精心保存的那份名單原件,劉海永興奮地說:「這個東西沒錯,當年吉川貞佐就是在這裡被刺殺的,這次行動是國共聯手的精彩策劃。」

日軍瘋狂抓捕抗日戰士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國共兩個戰場的頑強抗擊下,其速戰速決的企圖一再破產。在經歷一系列慘敗後,日寇認為必須加強「必要的情報作戰」,為此,將在華從事多年特務活動的吉川貞佐升任為華北五省特務機關長。

吉川貞佐,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憲兵科畢業,是裕仁天皇的親外甥。

為了報復國共兩黨連續不斷的刺殺反抗行動,吉川上任後便把破壞抗日組織、瘋狂抓捕地下抗日分子作為第一要務。僅1939年下半年就抓捕中共人員466人、國民黨人員105人、軍統豫站人員10餘人。吉川本人一次就下令殺害抗日誌士120餘人。

國共兩黨共謀大計除掉吉川

為保護地下黨組織免遭日偽破壞,為犧牲的志士和死難同胞報仇,中共河南地方黨組織決定與國民黨河南地區軍統組織聯手,除掉吉川這個惡魔。中共方面研究決定,讓早先打入軍統內部的地下黨員牛子龍出面,與軍統豫站溝通合作,共同實施刺殺行動。

牛子龍是郟縣人,抗戰爆發後,擔任軍統豫站行動組長。軍統方面對共產黨的提議表示歡迎,指令牛子龍盡快物色合適人員,實施刺殺行動。此時,牛子龍的學生、被國民黨當局關押的地下黨員吳鳳翔(又名吳秉一)已在黨組織營救下成功越獄。

吳鳳翔槍法好、膽識過人,黨委派他去刺殺吉川時,他毫不猶豫,欣然從命。

孤膽英雄深入虎穴一擊成功

首先,吳鳳翔通過各種關係認識了吉川貞佐的翻譯官陳凱,隨後又跟開封憲兵隊隊長權沈齋套上了近乎。在陳凱、權沈齋等人的引薦下,吳鳳翔見到了吉川貞佐,他聲稱自己在小磨山已拉起了一支武裝,希望得到收編,將隊伍拉過來「效忠皇軍」。

吉川對吳鳳翔的「投誠」大加讚賞,決定還要接見吳的「副司令」王寶義,並發給吳兩張特別通行證。

幾次出入山陝甘會館,吳鳳翔對會館的佈局已瞭如指掌。向上級匯報後,組織決定由吳鳳翔、王寶義持特別通行證直接執行刺殺任務,其他同志在外圍負責掩護和接應。

5月17日傍晚6點左右,吳鳳翔和帶著特別通行證的王寶義,大大方方地進了大門。按照事先分工,吳鳳翔負責除掉西屋的吉川,王寶義除掉南屋的陳凱。

當吳鳳翔來到西屋門前,聽到裡面有幾個人在用日語說話,情況與原先掌握的只有吉川一人不一樣,但他沉著冷靜,依然按計劃行事。

此時一個日本衛兵突然開門出來,吳鳳翔不容多想,抬手一槍將其打死在門檻上,接著便乘勢衝進屋裡,迎面一槍將一個持刀的日軍軍官擊斃,隨後又轉手向其身後的吉川開槍,但連續開兩槍都沒打響。

狡猾的吉川就地翻滾準備逃跑,吳鳳翔見狀將瞎火的手槍砸向他,拔出身上另一支駁殼槍,對準吉川一陣猛射,頃刻間將這個惡魔打成了「蜂窩」。這時在南屋沒有找到人的王寶義趕來支援,兩人將敵人全部擊斃。

隨後,吳鳳翔收拾好吉川的重要文件,與王寶義迅速撤離了會館。

吳鳳翔被譽為「大無畏民族英雄」

在此次刺殺行動中,斃命的日本高官除吉川外,還有日軍駐開封部隊參謀長山本大佐、日軍視察團團長瑞田中佐、憲兵隊長籐井治少佐。吉川則成為日軍在中原戰場被中國軍民擊斃的首位將官。

由於院子較深,槍聲並未驚動門衛,兩人迅速撤出會館與外面的同志會合,連夜離開開封。

6月25日,《河南民報》首先披露了這一震驚中外的消息,世界上有7個國家的報紙相繼刊登了這條新聞,吳鳳翔等被譽為「大無畏民族英雄」。

抗戰勝利後,吳鳳翔受到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的特別接見,1949年還受邀參加開國大典。1983年,吳鳳翔病逝,享年70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揭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