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為何能建立世界帝國:追求他們的利益

英國人為何能建立世界帝國:追求他們的利益

英國歷史故事

英國人為何能建立世界帝國:追求他們的利益

「有光的地方必有陰影,一旦英國成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它的危機將永遠隱藏在光亮的另一面。」英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教授約翰·達爾文在《未終結的帝國:大英帝國,一個不願消逝的擴張夢》(馮宇、任思思譯,中信出版社)一書中如此說道。作為帝國史和全球史學者,作者的視野寬廣、思路縱橫,文筆樸實中略帶一種淺淡的自嘲。「大英帝國,一個不願消逝的擴張夢」,該書的副標題隱隱透露輓歌心境,但作者的專業素養很好地克制了情緒化,通過平實的敘述自然呈現英國的擴張史,還原帝國的構建過程。

這一過程需要細細地審視,將英國重新放置到當時的世界環境之中,將歷史的每一個側面重新分解為許多細節,通過顯微鏡式的細緻觀察和剖析,瞭解英國與其他地區的接觸交流,融合與衝突,對話與戰爭,貿易與紛爭,宗教傳播與文化抵抗,從最初到達至站穩腳跟,從確立統治到秩序瓦解,英國向全球推進的每一步,對英國本身、對整個世界、對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造成了很大影響。

「帝國」這一概念在政治學上並沒有明確的解釋,通常伴隨著領土野心。英國實現這種領土野心的方式是多渠道、多樣化的。通過戰爭讓不太情願的北愛爾蘭併入英國版圖,通過自治殖民地形式與北美、澳大利亞、印度等形成宗主聯繫,此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螢火蟲」增加了大英帝國的光芒。驅逐原住民,鎮壓叛亂,利用當地人建立傀儡統治,與其他列強爭奪控制權,殖民統治充滿了血腥與暴力,讓整個世界千瘡百孔,即便釘子拔除了,空洞卻久久無法填補。比如,二次大戰之後,英國被迫撤出了對印度的統治,但「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而治之」,毫無疑問加劇了印度半島動盪不安的局勢。

殖民掠奪為帝國興盛提供了巨額財富,但除此之外,還需要挖掘一些其他東西。沃爾特·米德在《上帝與黃金》中說道:「帝國的缺點總是必須先征服各個國家,然後控制它們;秩序的優點是人們自由選擇是否歸屬。秩序或是帝國,它不僅僅是地盤。它是貿易線路、市場份額、金融市場和關係。」與米德對自由貿易的重視如出一轍,本書作者說,大英帝國的構建過程是由私營企業家而不是國家或「國王」完成的。個體帝國主義者向倫敦政府要求「特許證」,英國政府借用這種方式獲得經濟收入、控制貿易,並將自身的統治擴展到他們建立的海外帝國。一方獲得保護,一方抽取佣金,互惠買賣是一筆划算的生意,這種「特許加盟」的方式具有濃厚的商業意味,甚至超過了它的政治意義。東印度公司代替英國政府擔起了印度殖民統治的政治職責,英國深深地植根在以自由貿易網絡搭建起來的全球體系之中,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本書花了很多筆墨描述東印度公司,釐清東印度公司的地位,尤其是它在近代世界史上扮演的角色,對於理解英國的殖民體系極其重要。

作者說,「英國人之所以能夠建立一個世界帝國是因為他們比對手更充分地利用了全球連通性的機會。」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並沒有搶到先手,但是,西班牙、荷蘭是吃得過飽消化不良的「胖子」,德國尚未從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中恢復過來,法國則陷在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漩渦裡。當歐洲大部分地區放慢步伐的時候,英國加快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英國的地緣政治聲望迅速增強,一躍而成為世界秩序主導者。很顯然,英國比歐洲其他國家更敏銳地聽見了新興資本主義的號角,在諸如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樣的經典著作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新教徒幾乎是以修道士精神不懈地追求他們的俗世利益,英國大部分人都信奉新教,通過本書作者的敘述,我們更具體地看到了英國人,特別是英國移民如何將這種精神帶往世界各地,通過建立一個個連接點塑造了他們的帝國。

作者評價,英國在利用和擴張的全球關係中能夠使用的最有力的王牌就是它的適應性。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英國在近代歷史發展的許多關鍵時刻,幾乎每一趟「車」它都及時趕上了,並且一度成為了「領頭羊」。雖然到了20世紀,隨著情況的變化,大不列顛的帝國光輝漸趨黯淡,但是,光與影,劍與犁,槍炮與玫瑰,都是英國書寫的歷史。「致最後且最大的帝國,致只鋪開了一半的地圖。」吉卜林的詩歌,可以作為大英帝國逝去的絕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英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