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協定的關鍵人物:英國綏靖首相張伯倫

慕尼黑協定的關鍵人物:英國綏靖首相張伯倫

英國歷史故事

慕尼黑協定的關鍵人物:英國綏靖首相張伯倫

1869年3月18日,臭名昭著的綏靖主義者張伯倫出生。

亞瑟·內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第59任英國首相。他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對希特勒之納粹德國實行綏靖政策而倍受譴責。

張伯倫的父親約瑟夫曾擔任伯明罕市市長和內閣殖民地大臣等職,至於他的異母長兄奧斯汀曾擔任郵政總局局長、財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璽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軍大臣等職。

1918年當選下議院議員,1922年起歷任郵政大臣、衛生大臣、財政大臣等職,為保守黨領袖。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出任首相。

此時歐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脅,張伯倫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災難,極端希望以任何代價在歐洲維持和平,認為可以通過談判避免戰爭。張伯倫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讓步,想借此換取歐洲的和平。他所執行的政策被後人稱為「綏靖政策」。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佔奧地利,隨後又陳兵捷克邊境。張伯倫在下院發表演說譴責德國的侵略行為,但無具體的行動;相反默認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和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並縱容日本侵略中國。

第一次危機是納粹德國在1938年派兵進駐奧地利,並將之吞併,張伯倫政府認為這是一件無法挽回的事件,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是在1939年,當德國進攻捷克蘇台德地區,宣稱保護當地的德裔居民。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允許德國對蘇台德地區的佔領,幾乎答應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發動新的戰爭。回國後,在機場張伯倫就揮舞著協定宣稱:「這是歷史上第二次英國首相從德國帶回保持尊嚴的和平,我相信這就是我們一個時代的和平。」

5月7日挪威陷落,一位英國議員在議會發言引用了克倫威爾解散議會時的宣言:「你們在這裡坐的時間太長了,沒有幹出任何好事,走吧,讓我們以上帝的名義告訴你們,滾!」

第二天國會舉行對張伯倫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投票,當時有40位原來支持政府的議員投了反對票,雖然政府最終贏得了信任投票,但是張伯倫很清楚自己也該下台了,他希望自己下台後能組成一個保守黨政府,但議會強烈要求仍然組成聯合政府。當時有兩個可能的人選:邱吉爾和哈利法克斯勳爵,但哈利法克斯勳爵認為自己作為上議院議員領導政府不合適。張伯倫想要求工黨組成聯合政府,詢問工黨是否同意,問題是:工黨是否同意參加由他自己領導的政府?如果不同意,是否同意參加由其他人領導的政府?工黨領導層答應第二天給予答覆。

5月9日,德國入侵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張伯倫原本有意繼續留任至新一輪的危機完結。不過工黨答覆說同意參加聯合政府,而且不同意由張伯倫領導。最終在1940年5月10日晚,張伯倫向國皇遞交辭呈,正式推薦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英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